獨立雜誌

什麼是獨立雜誌

不依靠出版社等官方組織,由個人或小團體獨立經營、製作、發行、宣傳、流通的刊物。由少量資金支持,或沒有資金支持,大部分僅靠熱情、夢想支撐,團隊成員多來自五湖四海,或以學校為單位的集合。所涉及的主題廣泛,內容不追隨主流雜誌,以突出個人思想或團隊思想為重,痴迷某個單一主題,多以青春文學、美術設計、時尚風潮、獨立攝影為表現形式。重視創意、設計感,以電子雜誌居多,依附於網路作為宣傳、溝通渠道。即使是實體刊,發行量也不多,流通帶有局限性。基本無盈利、無收入,質量和按時按期發行難以保證。參與人數眾多,但能長久、形成固定發行模式的很少。門檻低,易操作,一個人也可製作一本雜誌。大多主張做一本有刺激性的通俗讀物。

獨立雜誌-概況

一、獨立文化的產生

獨立雜誌的產生有賴獨立文化的興起,當今社會,對獨立文化尚無科學的定義。但是眾多的有異於主流文化的行為在網路,社會上都已形成廣大的群體組織。
要理解獨立文化,首先要從“獨立”兩個字出發。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獨立”一詞被解釋為“不依靠他人”。在國外,有所謂“獨立電影”、“獨立音樂”、“獨立媒體”等的稱謂,被視為一種相對而言、存在於主流文化體系之外的所謂獨立文化。例如,主流電影作為建基於雄厚財力和大規模壟斷經營以獲取利潤的產業化行業,其影片的題材和風格都必須遵守成熟的商業電影模式(比如美國的好萊塢模式);而獨立電影的投資一般來自於民間機構或個人,風格、題材就可能更加個人化和藝術化,且因其不以賺取商業利潤為唯一目標,傳播規模也較小,一般在藝術院線或電視台的藝術頻道出現。[1]獨立文化表現出來的特點是:1.追求理想的產物,不已商業為目的2.市場不大,但受相當一部分聲音不小的小眾群體擁護3.擁護者多為年輕大學生和知識分子4.宣傳方式也多為利用部落格或豆瓣這類小眾群體聚集的媒體。獨立文化領域是文化領域中相對獨立存在的部分(很少或基本上不與其他領域交叉),通常指日常生活中人們認為是屬於文化活動、生產文化用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那些領域,大致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獨立文化領域的內容既豐富又複雜,而且文化變遷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不平衡的,相關的歷史數據和資料是有限的。[2]所以可以說,獨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態度,一個人對於理想的態度,即一種不受外界干擾的獨立和堅持態度。

二、獨立雜誌的內涵

從內容上講,獨立雜誌不必顧及讀者的反應,不必顧及發行量的要求,作為傳播者他們持有自己的獨立立場,特別注重現代人自我精神的延展和生活主張的發現,善於關注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話題,使雜誌表現出獨立的思考、聲音和獨特的視覺風格,只管抒發個人的感受,因此在選稿標準等方面可以完全“獨立”。例如獨立雜誌《獨》的發刊詞這樣寫道:“我們是獨立的小眾。我們在這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不喜歡勉強別人。也不希望別人勉強自己。我們是自由的。我們擁有自己的夢想,動手將這些幻化在夢裡的美好想法付諸行動。我們愛別人也愛自己。”
從經濟方面講,就是指雜誌的製作、發行不依賴於大的金融組織,不依賴於廣告創收,甚至一些獨立雜誌並不公開出售,也沒有發行收入。只有少數的獨立雜誌會進行印刷發行,例如國內現在比較著名的《O2生活潮》和《RICE》,大部分的獨立雜誌其實都還是以電子雜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們現在都能在一些下載平台上下載,同時也是免費下載,少部分需要1-2元。也正是這種“三不依賴”的經營管理模式使得獨立雜誌與傳統雜誌風格迥異,能夠完全意義的“獨立”,不必聽命於任何媒體組織或廣告客戶從而也保證了上述“內容的獨立”。
從組織上看,雜誌的創作人員大都不在同一組織工作,合作的基礎是在網路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部落、組織群體,甚至有些獨立雜誌的采寫、編輯為同一個人。這就是獨立雜誌的“獨立”性更明顯。作為傳播者,他們持有自己的獨立立場,特別注重現代人自我精神的延展和生活主張的發現,善於關注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話題,使雜誌表現出獨立的思考、聲音和獨特的視覺風格。因此,一本獨立雜誌就是一群精神上同質性較高或志趣相投的人的思想碰撞的結晶,它繼承著這群人的思想基因,擁有他們的獨立性格或某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並以此感染了讀者。[3]例如獨立雜誌《逆》雜誌從頭到尾均為一個雜誌中的女主角的經歷、見聞,看不到他人的影子,如果不說這是一本雜誌,許多人更願意相信這是一本製作比較粗劣的電子相冊。
綜上,獨立雜誌即由網路上或者現實生活中固定團體或有相同見解、愛好的少數人組織製作的,不通過發行雜誌或刊登廣告或其他組織資助的以個人對生活、藝術、時尚、社會的看法為主的一種雜誌類型。獨立雜誌和主流媒體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保持這種獨立性乃至私人性。它們不掌握社會公共資源,不像主流媒體那樣與政府、社會團體存有緊密而直接的聯繫,大部分的獨立雜誌都屬於私自發行,鮮有幾本有正式刊號。它們也脫離於傳統媒體的高度控制的結構和體制壓力,並在思想理念、內容、風格和發行等諸方面都迥異於傳統出版物。通常沒有固定出版周期,也有大部分是雙月刊或者季刊半年刊。因此,獨立雜誌在高度統一、集中化的信息傳播格局中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和思想的來源。

三、國內獨立雜誌產生的原因

獨立雜誌在中國最早出現於1987年創刊於香港的《設計交流》,在1995年轉到廣州,至今出版了14期。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化傳播群體,獨立雜誌以在競爭激烈地傳媒市場中保持其特有的姿態。獨立雜誌有別於普通的電子雜誌,他們以青年力量發起了對傳統沉悶的商業雜誌的主動挑戰。它更注重自我精神的延展和生活主張的發現,他們有著不同尋常的編輯哲學,雖然他們是小眾的但是小心謹慎地前行著,在獨樂樂的同時,還懷揣著一份認真,渴望與更多的人眾樂樂。對於獨立雜誌產生的原因,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小眾化,分層化的媒體傳播趨勢為獨立雜誌的存在提供條件
20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能從大量的信息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發展到今天,不論是在科技發展還是在新聞傳媒界的發展都是驚人的,不同的讀者對於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就不同,而傳播媒介市場對於這一趨勢的完美應對便是分眾傳播。“分眾傳播”也稱“窄播傳播”或“小眾化傳播”,是相對於“廣播”而言的一種傳播形態。新聞的窄播化和個性化使得網路媒體通過製作個性化的新聞產品獲得最大的點擊量和利潤。網路傳播以其獨特的傳播優勢不僅改變了以往信息傳播格局,而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討論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看法的活動空間。[4]同時,社會價值多元化和媒介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路傳播技術的逐步成熟,進一步推動了客群群體的分化,使其向分眾化、小眾化方向發展,相應地,推進了個人傳播的發展。
在今天,任何一種方式都成為了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較為常見的有BBS、QQ、MSN、部落格,維客、播客,手機簡訊等,它們在新媒體平台上的信息製造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完美的展示了信息互動過程中的個性化。小眾化傳播模式小眾化傳播模式目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電子計算機網路傳播中的一些形式,二是一些內容非常專門化的小型報紙、小型電台、電視台,以及大眾傳播媒介中許多專門的、有特定對象的、定位明確的欄目和節目。這種小眾化傳播的趨勢帶來的變化,使內容更加專門化,針對性更強,亦使傳播者更加關心和了解接受者的需求,在這種分眾化傳播的大環境下,獨立雜誌也在大江南北諸多重點城市快速風行,並向各類小眾群體滲透。特別是2005年以來,出現了數十種,同時內容新銳而迥異。而網際網路傳播環境、線上個人套用產品的日趨成熟和年輕人“DIY”(doityourself)精神的深入流行,使電子獨立雜誌(獨立網刊)、個人部落格式雜誌也迅猛興起,例如較知名的《coldtea》、《磊周刊》、《after17》、《Isee》等。
2、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成為獨立雜誌的思想基礎
進入新世紀,傳媒界日漸清晰地商業運作模式和深入細分的市場開始大規模的控制讀者的視覺,聽覺世界。媒體是代表公眾利益、國家利益在發聲,在我國媒體屬於國有資產,歸全體公眾所有,這就要求媒體有責任向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實施正確的輿論監督。可是媒介傳播內容自身良莠不齊,越來越多的虛假新聞對媒體資源嚴重破壞。在我國當前形勢下,傳統雜誌不論在主題表現還是編排手段上都難有很大的改革,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媒介公信力降低。同時大量的同質化資訊和庸俗化信息已經讓廣大客群感到厭煩,客群在每天接觸大量相同的甚至是毫無作用的信息後,對於大眾媒體和傳統媒介的信息已經冷漠,造成了大量的信息浪費。最終導致了他們對於閱讀思考的鈍化和固定的模式。同時在接觸了過多的此類信息後,許多人對傳統媒體的讀物已產生了厭倦,並且有大部分的人群已經醒悟,希望自己能夠擺脫傳統媒介和大眾媒介的沉悶,枯燥,過分追求商業利益的雜誌界,那些懷揣雜誌夢的藝術家,大學生以及社會人士紛紛向傳統媒體發起挑戰。而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普羅大眾在文化思想領域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和表達權。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由此而生。更多的人想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順其自然地,獨立雜誌便成了這些個人意識的積聚地。
同時,網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公眾領域內的交流,對話不是面對面的,這種對話不能依託現實的物質的眾多空間,它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進行共享的,其範圍幾乎是無限的。網路同時還恢復了公眾領域信息交流的對話性和多樣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比口頭交往更加平等民主,這點得益於網路交往的匿名性,它沒有其他媒介交流方式(電視報紙等)難以擺脫社會監督,自我監督,文化禁忌及心理防禦。[5]這個意義上說,網路成為了具有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覺醒的大眾聚集地,同時,在這個聚集地的交流也最為真實。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獨立雜誌的用稿原則中都會提到“拒絕平庸,拒絕大眾化,堅持原創,我們只追求真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獨立雜誌是全球出版界異質化競爭和一部分人要求話語權鬥爭的產物。[6]而這些追求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們便成了獨立雜誌的固定群體,他們有的自己製作雜誌,有的經常閱讀獨立雜誌。而他們在每次的閱讀中都能獲得快樂,因為這些獨立雜誌的確不論是從編排還是從內容上,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遠遠地將傳統大眾媒介拋到九霄雲外。
3.網路特殊族群的成為獨立雜誌的固定群體
今天,網路已經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媒介登上了歷史舞台,它正在迅速的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對於個人而言,網路對我們的生活改變甚至說是巨大的,我們做許多事情都依賴於網路。而與此同時,部分新興的人群也以有著某些共同的特性而聚到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網路族群。
在社會學意義上,存在著社區(社群),它是指在某些邊界性地區或者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係。在物理空間概念上時實際的地理區域內發生的社會關係,在精神領域範疇內,是指存在於較抽象的思維領域的關係。社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它能夠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互動需要,網路社區(網路族群)是由許多有著共同興趣及需要的人們組成的,成員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以旨趣認同的形式作線上聚合的共同體。[7]
隨著豆瓣網、土豆網等網站出現,他們發揮自身的優勢,已經擁有了數量龐大的用戶群。其實所謂的小眾,只不過是在網站的品牌欄目的選擇和搭建上與主流網站不同而已。和沉悶的主流網站相比,他們看重的是在各小眾部落之間建立聯繫渠道,而不是提供那些新奇有趣的內容。豆瓣網的創始人楊勃說:“豆瓣網由接近一百萬條的書、電影、音樂各種各樣的目錄。但這些東西只是基礎框架,而不是核心。關鍵的是你要在這些內容中間植入社會性的元素,讓用戶之間有互動的可能。我們的做法是,你只要在瓣網裡看了8本書或者電影,我們就向你推薦朋友,推薦和你口味最像的人。我們從30多萬用戶中找到和你看東西最相近的,讓你們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組成群體。”而豆瓣網等網站已經成為了獨立雜誌網路群體的聚集地,各種獨立雜誌都在豆瓣上成立了自己的小組,這些人都是喜歡或者是獨立雜誌的製作人,他們大多以青年人為主,他們的編輯思想、主張都是青年族群所追捧的,他們關注非主流,非大眾化以及年輕化,關注物質生活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思維。進一步的族群細分上,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獨立雜誌的族群分布在創意設計領域、流行文化領域。
4.特定的技術條件和網路平台逐漸形成了獨立雜誌的根據地
隨著網際網路Web2.0時代的到來,客群已不再滿足於以往的單向傳播模式。社會多樣化、多極化、多層化的發展使得客群對信息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傳播者和客群的共同參與和雙向互動成為網路傳播的一大發展趨勢。繼入口網站、搜尋引擎、部落格、播客之後,以網路為發布平台的電子雜誌應運而生,且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以電子雜誌形式出現的獨立雜誌大部分都乘著Web2.0的東風,在豆瓣網等網路上組建自己團隊,悄無聲息的開始了獨立雜誌的春天。Xplus、Zcom和Poco是目前國內的三大主要製作和發布平台,有超過100種雜誌在上面發行,內容涵蓋了服裝、美容、數碼、體育、娛樂等各個方面。而有很多獨立雜誌也在此三大平台上發布。同時和三大網路平台匹配的電子雜誌製作軟體業給獨立雜誌帶來了繁榮發展。任何人,只要免費下載這些軟體,便能夠很輕鬆地在已有的模版上添加自己的東西,製作雜誌。
網路硬碟的高速發展也為獨立雜誌的發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國內著名RaySource和Nami盤已經被廣大的獨立雜誌群體使用,在製作完成後,他們把資源發布到這些網路硬碟上,讀者群下載相應客戶端後即可直接下載電子雜誌,飛快的網速以遠超過國內老牌下載軟體迅雷,網際快車等。
部分出售獨立雜誌還以淘寶網等大型購物網站作為自己的生存平台,他們將雜誌信息發布到此類網站,通過網路交易,網路宣傳等維繫自己的生存。例如國內較著名的獨立雜誌《Rice》,在淘寶上已經有自己的官方售賣點,每期售價25元。千條讀者的購買記錄足以顯示網路平台給獨立雜誌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而一個新興的獨立雜誌分享及製作平台——彩兔網也在此時橫空出世,門檻更低,操作更方便,分享性更強,並樂於搭建起讀者與製作者之間的溝通橋樑。

四、國內獨立雜誌的分類

期刊的定位包括讀者定位,內容定位,風格定位及行銷定位等。小眾期刊讀者定位準確,風格定位獨特,內容定位精當,具有較強的傳播力,表現和影響力。獨立雜誌作為雜誌期刊的一個小眾分支,也在自身特色上保持了獨有的姿態。雜誌風格是由文化底蘊和個性氣質結合而成的特定形象,風格之於期刊就如著名編輯家鄒韜奮所言:“沒有個性或者沒有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就更沒有希望了。”獨特的風格定位使小眾期刊具有一定魅力和表現力,期刊的表現力是指運用自身特有的符號,系統和編排手段,傳達內容以及廣告信息並引起客群注意的能力。[8]
因為獨立雜誌的創作者多為網路上固定團體成員或是日常生活中志同道合的好友,因此獨立雜誌往往在內容上表現為相同或相近思想觀念的集合,特色鮮明而且彼此之間風格迥異。下面將以內容的差別為標準,總結部分不同獨立雜誌的風格特色,進而做簡單的歸類。
1.抒發個人對社會、生活的態度
獨立雜誌之所以獨立是因為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想法,他們想要通過這樣一種媒介表現自身的想法,抒發自己對整個社會和生活的態度。他們或者積極或者消極,無論何種表現方式,都是他們自己最純粹的個人想法。
(1)2006年9月,創刊於上海的《O2》月刊以專題形式關注當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傳達現代的個性化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提倡環境保護、提倡尊重自己。倡導簡單而創意的生活,推崇超級普通的設計,為城市文化生活提供清新氧氣。
(2)從《WALKer蝸客雜誌徵稿啟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獨立雜誌的製作群表現了自身對社會的強烈看法:DoYouKnowWALKer?當今社會變得愈加浮躁,人們急功近利的想通過一切捷徑手段獲取成功,匆忙的步履,脆弱的心靈,每況愈下的身體,快餐式的文化,忘我的假high,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沒有味道,越來越沒有品質,一股腦的狂奔使得忽略了沿途美麗的風景。在這樣的環境下,頓感力成了一種稀缺的資源和能力,它是功力職業,機會主義的反義詞,它能夠讓人們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敗和傷痛,堅定的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蝸客就是這樣一群具有頓感力,注重細節,慢慢生活,享受生活;為理想鍥而不捨keepwalking的人。我們宣揚“蝸客”文化和精神,也希望有更多的你們接受和加入我們的隊伍。他們只關注內心,關注情緒,關注生活中的小感悟,小體會。
2.特殊人群生活體驗
這裡所指的特殊人群大多指有異於主流社會中的人群,他們生活在城市邊緣地帶,遊走在邊緣文化當中,甚至不被主流社會人群接受,比如同性戀。作為社會個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體驗,他們也需要抒發自己的生活體驗,而獨立雜誌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門,讓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1)最為著名的一本表現特殊人群生活的獨立雜誌是05年12月,創刊於北京的《LES+》LES(女同性戀人)雙月刊,他們以展現同性戀人群的實際生活感受和經驗為目標,讓包括“同志”本身在內的人們聽到更多的聲音,看見同性戀群體明亮自信的生活。在雜誌三周年刊首語上她們寫道:我們希望les+是你的朋友,告訴你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會知道你並不孤獨,而未來是可預期、可為之努力的。les+會和你站在一起,記錄、批評、歡呼,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
表現特殊人群的生活的獨立雜誌並不多見,但是還是有部分存在,他們大多為同性戀雜誌,或者其他弱勢群體的雜誌,他們大多只是曇花一現,但是還是值得一提。
3.表現時尚潮流和藝術設計、獨立音樂
在厭煩了主流時尚設計雜誌《Vogue》、《Bazzar》、《男人裝》等雜誌統治時尚的論調,越來越多的有藝術設計專業和時尚細胞的人開始製作自己的獨立雜誌,用獨立雜誌表達自身對藝術潮流的理解。同時在音樂雜誌領域內也是同樣,獨立雜誌大多對流行主流音樂嗤之以鼻,他們也用自身獨有的品味追求獨立的客群介紹自己的獨立音樂。
(1)《0086》。2007年12月在北京創刊。為月刊。雜誌理念是結合創意生活、流行文化、視覺與設計城市與人、另類時尚的創作型雜誌。作為策源地,致力激發中國新興群體(這些群體與以往中國的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太一樣,他們個性超然,擁有著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的能量和創造力。
(2)《海洛音樂志》,是一本既年輕又張揚、既成熟又低調的音樂雜誌。在第一期發刊詞中他們說道“我們用熱愛的摯誠的、激烈的狂野的、傾慕的溫柔的心情去接觸音樂,深入音樂。希望在音樂面前,我們都可以摘下面具,盡情得大笑,痛快的大哭;都可以回歸到內心深處中最原始的那個自己;有一些秘密只有音樂才讀得懂。
(3)《TOO》。2007年7月在廣州不定期出版。主編是編號223。雜誌理念是立足國際化視野的時尚、流行文化、創作和生活方式,是多變的、不定的、反陳腐和老套的、擯棄低級商業趣味的出版物。希望將藝術與時尚融合,關注全球年輕人的潮流、設計、攝影和街頭藝術等多方面的創作生活。
4、其他類別
這類獨立雜誌非常小眾,是獨立雜誌中的“獨立雜誌”,這部分雜誌表現極端分個人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可以用低俗來形容。
最有表現力的一本雜誌是由獨立雜誌界及時尚潮流雜誌界著名的編號223領導的獨立雜誌《Moon》。這本雜誌的發刊詞就是整段的髒話,他們著重表現現代人青年人在這個開放時期的生活狀態:同性戀,雙性戀,倫理觀念混亂,充斥著低俗的頹廢圖片等等,這些都成為了他們向世界表達自身的一個大門,通過獨立雜誌的平台他們做到了獨立。現在這本雜誌已經發行5期,只有電子版本,免費下載。
總之,所有的獨立雜誌都有以下特點:一是內容上傳播的都是小眾的文化思維和精神世界,大多涉及創意設計、生活方式、人物專訪、文藝探討等等;二是在形式上,首先在視覺呈現上都帶有極具辨識度的獨特風格,其次在印刷紙質的選擇上通常傾向於選擇富有質感的紙張,而非人們常規印象中的亞粉紙或銅版紙,有時甚至會選用帆布進行手工製作。此外,獨立雜誌的印刷開本、出版頻率也各不相同。大部分沒有法定刊號,依賴網路而生存。

五、個案:《Rice》雜誌的特點

一本獨立雜誌就是一群精神上同質性較高或志趣相投的人的思想碰撞的結晶,它繼承著這群人的思想基因,擁有他們的獨立性格或某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並以此感染了讀者。以小見大,本文下面將以《Rice》為例分析獨立雜誌的特點。
《Rice》(以下簡稱《R》),於2005年9月在廣州出版第一期。是由廣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學生出於對夢想的追求而自發創辦的獨立雜誌。雜誌理念是重視視覺傳達和獨立思考,表現當今華語地區年輕人的生活態度。立足本土獨立創作精神,以有別於傳統年輕人讀物的角度,通過特定的主題,關注不同族群的生活態度和青年創意生活。如今雜誌已經出版十期,以其特有的風格和理念,已經成為了國內獨立雜誌的代表作。
1、《R》的客群定位和編輯理念
《R》一直致力於展現城市青年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看出雜誌主要的客群目標為廣大的高校學生,希望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的人群,是所謂的“文藝青年”或曰“小資”群體的一部分,或曰美國文化學者甘斯所稱的“趣味公眾”。在現代社會中,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總是與不同的社會階層聯繫在一起,因為每個階層都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趣味公眾也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偏好或者“趣味文化”。對他們來說,文化並不是從外部強加的,而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受教育程度在一系列的可能性之中進行選擇的。[9]國內都市社會中,文藝青年的群體總數並不龐大,但他們卻是一種典型的趣味公眾,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強調休閒,有特有的品位、情緒、格調,並以其獨有的文化特徵吸引著社會關注。《R》很清晰地定位了這樣一群文藝青年。
《R》的所在地廣州是一個極其開放的城市。廣州的開放性和使用品格形成由來已久,廣州是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因此雜誌在編輯理念上也充滿了開放性和獨立性。所有的獨立雜誌都極力宣揚某種鮮明的理念或藝術風格,並因此聚攏一批崇尚於此的人,同時也因此區隔於大眾雜誌。如上文提到,《R》的雜誌理念是:“立足本土獨立創作精神,以有別於傳統年輕人讀物的角度,通過特定的主題,關注不同族群的生活態度。”《R》旨在傳達一種現代年輕人的個性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希望讀者們能從他們的作品和經歷中,得到一些啟發,勇氣和動力。真正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並以此雜誌擴大年輕人的視野。因此,在雜誌中找不到大多數商業雜誌連篇累牘推崇的時尚資訊,奢華物質以及明星八卦等老套的大眾內容。他們更加關注年輕學生和小眾人群內心感受,將這些感受升華到文化層面。《R》將日常生活中的大米(Rice)的概念做了很多延伸和構建,米的首要實際作用即為“吃”,它是中國南方人的傳統主食。成長狀態的大學生,每天都以“米”作為營養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之物”。可是他們認為米還有其他的意向。在第一期雜誌中他們寫到:“米除了可以用來吃還可以幹嘛?一旦你想通了,便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一大片稻田,好的,現在就開始種植你心目中的大米吧。”
2、《R》的欄目設定及藝術標準
《R》為季刊,大約3個月出版一期,每期容量不固定,內容不固定,辦有大小總共14個欄目,內容純粹,簡單。欄目是CoverBoy(封面男孩),獨家專訪,雙城記,心頭好,一城一志,專欄,我杯茶,她們,夢中戲,床頭歌,編心,豁達榜樣,城市漫遊,視覺日記。從欄目的設定名稱便可以看出《R》的個性姿態,而他們其實就是大眾雜誌中所常見的人物訪談;封面人物;旅遊日記;介紹新書,電影,歌曲;編者的話;照片故事等。用一些意象化的詞語概括通俗的表達,讓雜誌從目錄開始販賣獨立的概念。每一期的雜誌都有一個主題,而且每一期都不脫離主題。因此在整體概念上顯得清晰。例如第9期雜誌的主題為陌生人,整本雜誌不論是人物專訪,還是城市漫遊等都突出陌生人的概念,在“本期主題”中,隨機採訪了許多人對於陌生人的看法,他們有火葬場工人,有清潔員,教師,文藝女青年,主編,等等。這些人對於採訪記者是陌生人,而陌生人又發表對陌生人的看法,整體概念渾然一體。
《R》的選稿藝術標準表現在文字選擇和圖文編排上。在文字的選擇上,《R》摒棄了奢華的,不切實際的文字。他們只關注最能夠表達青年人內心的思想和精神狀態的語言。不論是在人物專訪還是文學專欄,都能通過文字看到文字背後真實的面孔。他們的經歷單薄,熱情澎湃,表達稚嫩,在文中闡述自己的執著與堅持,充滿著夢境,喃喃自語和無法排除的寂寞。《R》的編輯不喜歡在大而空洞的問題上多費筆墨,他們更加關注生活的細節。在雜誌中,他們願意進行實驗性的嘗試,使得雜誌散發著奇思妙想。《R》的文字在承認看來是幼稚的,缺少意義,不務正業,玩物喪志。總之“小眾”和“文藝”是編輯決定文化選題內容的關鍵概念,並大多避開那些為大眾所熟知的內容,而選擇具有獨特價值的鮮為人知的事件。
在圖文編排上,《R》的個性非常強烈,首先是封面,每一期的封面都是簡單的大學生活常態,有吃飯,睡覺,刷牙,回宿舍的瞬間等等。這樣一些常態在藝術化的處理下顯得十分吸引人。每期格調純淨,與廣大的商業雜誌不同,在《R》的封面上,除了介紹本期的封面人物的名字和本期主題外,不會出現任何文內標題,顯得乾淨柔和,簡約清爽。這種設計也符合“五步三秒”的原則,即讓讀者能在五步開外特別注意到它、在拿起雜誌三秒後通過封面信息就可能決定購買。其次是內文版式的千變萬化。版式隨著文章內容的變化,顯得非常恰到好處。雜誌內部頁面分兩欄,分一欄的相互交織,在介紹新書,新電影時,使用手繪圖案的框線,文字背景色彩豐富。字型採用了清一色的微軟雅黑。採用繁體字。最後是表現在圖片的選用上,絕大多數的圖片都是表現細節的圖片,不追求擺拍,只追求最真實的狀態,力求溫和報導題材,避免空洞。而為了保持真實性,甚至失焦的“廢片”也會採用。例如第一期的雜誌封面即為一個學生上樓的瞬間,而這張照片就為失焦照片。同樣在我杯茶這個欄目中,總是能看見在睡覺狀態,在喝水狀態等日常活動圖片。而在人物專訪的圖片也全是被採訪者的瞬間動作,或看天花板,或沉思。所有的圖片不採用後期特效處理,但會加上許多的裝飾花樣,是的圖片和文字完美結合。此外,在欄目的修飾上,顯得有的放矢。有的頁面讓人眼花繚亂,有的頁面又乾淨簡潔。例如在第一期的雙城記介紹的武漢和香港,所有的圖片都被安排在以武漢和香港字樣的輪廓中,顯得非常混亂。而在第九期的“她們”專欄中,18面的內容,只有黑色字和白色背景,沒有任何圖片。而這些都是根據文字內容決定的。
3、《R》的生存策略分析
獨立雜誌雖不追求盈利,但也力求收支平衡以保證生存。在發行方面,我國絕大多數獨立雜誌都沒有足夠資金承擔郵局發行的昂貴費率,而獨立雜誌的小眾趣味也很難吸引普通大眾的注意力,自主發行更與它們的獨立個性相符。
創刊初期到現在,《R》從構想、改稿、編輯、售賣和發行完全實行網路化生存。《R》有官方的網站和官方的淘寶專賣店。而在豆瓣上,他們成立了專門的Rice小組。在Blogbus上有自己的雜誌部落格。《R》每期售價25元,除去書本的主體,每期還附贈原創攝影別冊或者原創漫畫別冊,嗨贈送原創主題音樂CD一張。
隨著雜誌的壯大發展,現在《R》已經在全國許多城市都有售賣點,同時又與時下廣受小資和大學生們歡迎的咖啡館、創意小店以及書店等合作發行。這種雙贏選擇不僅兼顧到二者目標顧客的相似性或交叉性,更能藉助他人成熟的銷售網路開拓自己的發行市場,對打開雜誌的知名度,推動雜誌銷量和Rice的品牌建設都有獨特的促進作用。
作為品牌的基礎,“Rice”產品正在接近一種多層次的整體概念,它是一系列有形、無形的物品和服務。如今《R》雜誌已經成立了香港米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廣州市米源廣告有限公司,主要的產品是推廣策略,視頻剪輯,商業攝影,平面設計,商品包裝等等。通過網路和現實平台,《R》正處在以一個雜誌為本體而轉換出周邊產品和服務的過渡的過程中,力求完善Rice的品牌文化。擴大讀者群體,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對於沒有獨立雜誌不依賴於廣告創收的現實,這些做法對於獨立雜誌在穩定市場上就顯得極為重要。

六、中國獨立雜誌的未來

綜上所述,獨立雜誌另闢蹊徑,拋棄了傳統的大眾雜誌的同質化和庸俗化,以特有的姿態在媒介競爭市場中慢慢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反映了快樂至上和人文關懷的立場。崇尚自我,弘揚個性,以一種完全私人化的視角和終於自我的態度來展現生活。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於雜誌依賴於廣告而生存的想法,他們為了做到完全獨立,不依賴廣告和財政的支持。他們只忠於作者的個人表達,這是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高度發展的產物。
很多的獨立雜誌雖然都不追求經濟利益,但是還是有許多的獨立雜誌,他們進行紙質印刷,並發行售賣。可是他們幾乎都面臨資金虧損,盈利艱難的生存困境。同時由於沒有經濟利益,編輯團隊自身經常變動。如何讓獨立雜誌更長久的生存下去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與其說獨立雜誌是創意群體生活方式的敘述場所,不如說是以小資階層為代表並為其量身定做的“自媒體”(Wemedia)。[10]從《R》的一些文章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主流媒體宣揚的思想內容。在發展的過程中,獨立雜誌要么被主流雜誌同化,要么仍然保持自己的獨立。如果說一本獨立雜誌的成功應該在於將它所提倡的小眾理念變成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的,那么在某種意義上,“獨立”其實也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非結果。的確,獨立雜誌的快速發展必定會引起主流媒體乃至於普羅大眾的關注,使得一本優秀的獨立雜誌最終可能滑向“主流”。[11]
同時,現在的獨立雜誌大多沒有固定刊號,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它們屬於非法出版物。而且由於獨立雜誌的內容參差不齊,有的高尚,有的低俗。雖說現在Web2.0時代,網路規範的工作比較困難,可是當獨立雜誌的隊伍不斷壯大時,國家有關部們必然會針對網路上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獨立雜誌,制定相關法規法律,來規範獨立雜誌市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獨立雜誌最終還是會與主流雜誌命運一樣,被嚴格的監控著。雖然那時還會存在利用網路,手機等新媒體進行獨立雜誌的發行,但是性質和現在就變得不一樣,當有明確的法律條文時,當前模式的獨立雜誌的發行就變成了現實意義中的非法活動。

獨立雜誌觀察

《獨立雜誌觀察》是一本專門研究獨立雜誌、關注並嘗試了解獨立雜誌興衰的電子雜誌。
我們的定位是研究、探索、分享、互助。
我們的風格簡約大氣,溫文爾雅,不咄咄逼人。
我們不為追捧而追捧,我們力求腳踏實地地去挖掘獨立雜誌的精緻核心,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獨立雜誌及其生存模式。
我們希望《獨立雜誌觀察》可以幫助你了解到獨立雜誌的一切,不管你是讀者看客,抑或編輯設計,都可以從這本雜誌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或幫助。
我們希望可以幫助國內的獨立雜誌更好地存活發展下去,我們將提供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讓獨立雜誌團結起來,互通有無。
《獨立雜誌觀察》立志成為中國獨立雜誌圈內一股小小的正能量,並且傳播開去,最終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國內獨立雜誌淺探-以<O2生活潮為例>》鄭志斌陳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2、《獨立雜誌:紙上的態度》《瀟灑》2008年第三期
3、《小眾期刊的品牌定位與廣告價值》李昕張秀岑
4、《網路語言的傳播範式》王炎龍
5、《網路交往與新公共性的建構》陶東風首都師範大學《文藝研究》2009年01期[1]
6、《網路傳播概論》(第二版)杜俊飛福建人民出版社[2]
7、《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第一版)孟建【德】StefanFriedrich
8、《獨立文化領域的300年時序分析及文化產業的變遷》中國發展門戶網2009年01月23日
9、《客群視角下的電子雜誌內容發展淺析》李妍平超
10、《電子雜誌繁榮背後的思考》劉妍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11、《電子雜誌盈利模式探析》劉利明
12、《對文化全球化與邊緣文化的思考》方浩范
13、《從<城市畫報>看我國媒體分層趨勢”》李驚雷
14、《從傳播效果看網路分眾化傳播模式》陳琦

注釋:

[1]《中國獨立電影文化與產業研究》朱曉藝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獨立文化領域的300年時序分析及文化產業的變遷》中國發展門戶網2009年01月23日
[3]《國內獨立雜誌淺探-以<O2生活潮為例>》鄭志斌陳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4]《從傳播效果看網路分眾化傳播模式》陳琦
[5]《網路交往與新公共性的建構》陶東風首都師範大學《文藝研究》2009年01期
[6]《國內獨立雜誌淺探-以<O2生活潮為例>》鄭志斌陳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7]《網路語言的傳播範式》王炎龍
[8]《小眾期刊的品牌定位與廣告價值》李昕張秀岑
[9]《從<城市畫報>看我國媒體分層趨勢”》李驚雷
[10]《從“自媒體”到“我世代”》關珊
[11]《國內獨立雜誌淺探-以<O2生活潮為例>》鄭志斌陳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