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女做了媽媽 拒絕寵愛下一代

外婆是幼稚園老師,媽媽卻特地將獨生女送到其他幼稚園,避免孩子受到特殊照顧。記者調查發現,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人父母后,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以自己為參照,拒絕像父輩那樣寵愛下一代。 武漢崇仁路寄宿國小的德育主任李惠,1979年 出生,屬於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女兒響響出生兩個月,李惠就上班了,女兒交由父母照看。

李慧的母親是幼稚園老師,老人對孩子很溺愛。女兒1歲半時,李惠乾脆送她上幼稚園,並有意避開了母親所在的幼稚園。

李惠說,媽媽曾是國小老師,自己就在媽媽任教的學校讀書。上課中途,媽媽會在教室外喊她出來喝牛奶。這讓李惠感到心理有負擔。“我不願意讓孩子在過分寵愛的環境中長大,也不想給她壓力。”

因父母寵愛,李惠沒有養成收撿東西的習慣,這已經影響到工作效率。她現在要求女兒玩具玩後一定要放回原處,不然就打手懲罰。

李惠還常常擁抱女兒並對她說,“抱抱媽媽,給我以力量和勇氣。”她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玩伴。自己生病了,孩子能主動端水,並安慰自己。李惠認為,愛不能只給予,要讓孩子知道她應盡的責任。

湖北電台華女士的女兒6歲,能單獨參加繪畫比賽,並找到考場。華女士也是獨生子女,她強調,“女孩子一定不能軟弱,不然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她讓女兒體驗各種事物,學會處理事情的能力。

黃岡某國小教師童俊女士也是獨生女,女兒一出生,她就讓孩子單獨睡,現在孩子3歲半,一點也不粘人。

一家幼稚園園長說,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人父母,最大優點就是開放和包容,能讓孩子自由成長。 記者手記

第一代獨生子女曾被認為是“寵大”的一代,他們當中一些現已為人父母,他們的獨生寶寶也進入了幼稚園。

採訪中記者發現,第一代獨生子女普遍感受到,上一代人對他們的教育過於寵愛。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正有意識地將自己作為參照物,迴避自己的缺點在孩子身上再現。

專家觀點

  1 隔代教養很普遍有利有弊

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成為普遍現象。記者採訪到的5位獨生父母親,都和父母或公婆住在一起,他們坦言,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的生活撫養,依然要依賴上一輩。

隔代教養中,上一輩父母更注重對孩子的撫養,生理保育多於心理教育;而“新一代”父母除了對孩子的撫養,還注重孩子價值觀、態度和社會規範的傳遞與教導。所以父輩和祖輩間,現代和傳統觀念間會有衝突。

李惠的女兒響響1歲半上幼稚園,爺爺奶奶不放心,輪流到幼稚園陪讀,結果兩個月後女兒就回家了。

青山區第一幼稚園園長鬍秀玲表示,“新一代”父母普遍具有較高學歷,育兒知識來源渠道較寬,如網路、專業書籍、相互交流等,而不依賴於長輩傳授經驗。

但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張軍表示,獨生子女當上父母后,老一輩的介入使他們避免了新生兒帶來的“混亂期”,減輕了壓力;同時,“寵”大的這一代人自身動手能力較弱,家務一味依賴上一輩支持,對孩子無法起到勤勞、生活自立自強的示範作用。

2 “新一代”父母育兒太現實

孩子霸道、不願與人分享、怕吃苦、受挫能力弱、任性等缺點,是“新一代”父母最為困惑的育兒難題。

省教研室伍香平老師表示,第一代獨生子女大部分接受了相當程度教育,有較強的自省能力,並接受了西方先進的育兒理念。與上一代人經驗式的教養方式相比,他們的教育更理性、更有總體規劃,注重孩子自主自立能力的培養。但這一代父母太強調自我,孩子可能會出現不能與人分享、謙讓和協作能力差等表現。

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張軍表示,“新一代”父母對傳統文化觀念比較漠視和忽略,給孩子灌輸更多的是競爭社會規則,教育太現實,東方傳統講究“通情達理”的人情模式被忽視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