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狐

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狐容,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缺)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時,有個王子叫“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為姓,世代相傳。

獨狐有三層意思:
1、在中國文字里解釋,獨是獨一無二,孤是王者,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需永遠接受孤獨,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認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憐憫,王者絕對可以在很平靜的環境下獨行。
孤獨並非是在自己心情壓抑,或是失戀的時候出現的,那種感覺只是空虛和寂寞,稱不上是孤獨。孤獨 是一種狀態 ,是一種圓融的狀態 ,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思想一切都源與此處。孤獨者, 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讓自己安靜,他都能自得其樂。

姓氏淵源

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期,周文王姬昌有個兒子叫畢以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在春秋時期,畢萬在晉國當上大夫,他有一個曾孫叫魏顆。魏顆建有軍功,活捉了秦國大將杜回,被晉國君主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魏顆的後代以祖上封地為姓氏,稱令狐氏。令狐氏後多省文簡化為狐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時期王子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一說為孫)叫“狐”,王子狐的的後代就以狐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狐容,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大狐氏為春秋時期晉國原始舊姓。據傳說,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故改姬姓為大狐氏。這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太原為古唐“帝堯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統治的根據地,但是在西周初年,該地已經是戎、翟諸民族出沒遊牧的地方了。
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成王姬誦“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裡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實際上是晉國建國初期的根本治國方略,就是在中央政權的建設上,堅持夏朝的先進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當地遊牧民族的風俗。
在晉國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貴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帶去了“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少量姬姓族人,大部分還是土著居民,晉國大夫狐氏到底出於姬姓王室,還是當地土著民族,在史籍中無考。事實上,晉國的“胡”風一直是很濃厚的,從西周初期受封於唐邑,後改唐為晉,建立晉國,晉國人與周邊民族通商、通婚的現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國君也不例外。
在史籍《左傳》中稱,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司馬遷也認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過,當時也有其他民族是姬姓的——狐突的祖上是姓姬還是姓狐,是土著民族還是宗周后裔,如果是出自土著民族,那么到底是戎還是翟?均已經頗為渺茫難考了。大狐氏,後多省文簡化為狐氏。

遷徒分布

(缺)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時,有個王子叫“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為姓,世代相傳。狐王子是東周時國君周平王的兒子,這個記載可見於古書《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討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里有著記載。狐氏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名門望族,晉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晉文公早年長時期流落他國,得到舅舅狐偃的幫助,終能定周室之亂,完成霸業。春秋時代的晉國所在地,主要是在現在的山西省境內。望族出於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西北。

歷史名人

狐 突:字伯行,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大女兒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間,狐突教子輔佐重耳忠貞不二,被逼而死。晉文公重耳功成業就後,為懷念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陽(今清徐縣)、卻波(今交城縣)之間的馬鞍山下,重整墳塋,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譽為三晉名臣。
狐 毛:字子羽,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軍車騎將軍,英標冠世,才能兼備。
狐 偃:字子犯,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遊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狐 射:字季他,又稱狐射姑,春秋時狐偃之子。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完成霸業的狐偃(晉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之事上發生了爭鬥,賈季因避禍便逃往翟國,他的子孫便以賈為姓氏,稱為賈氏。
狐 忠:明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陽典縣人,善書,洪武中官中書舍人。
狐卷子:戰國時魏國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里有著記載。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後代,因為出身貴族,所以對國家政治特別關心。而且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有思想的文化人,總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結合現實,講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大大地推動了那個時候的文化進步。
狐 溱:(生卒年待考),狐毛之子。著名春秋時期晉國重臣。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出兵勤王,周天子把“南陽”(太行山之南,黃河之陽)地區的陽樊、溫、原、欑茅地區賞賜給晉國,晉文公便命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
作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趙衰成為平級幹部,狐溱的起點可謂很高了。但是漸漸的,狐氏的勢頭似乎盛極而衰了。公元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並沒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由先軫的兒子先且居做了上軍將。
以後,史書重便基本不見了狐溱的記載,看來是日漸衰落了。
到了一百年後的公元前539年,叔向(羊舌肹,著名晉國大夫,政治家)已經在慨嘆:“欒、邵、肯、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矣……”而這些“皂隸”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後裔在內。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號
墓堂:後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里無不稱讚。
博施堂:令狐仕兄弟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捨給窮苦人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