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廣場

獅子山廣場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獅子山廣場號稱全國高校中最大的校園廣場。獅子山廣場坐落在華中農業大學獅子山下,整個獅子山廣場的建設分為了一期和二期兩個工程。獅子山廣場的方案規劃總面積為32090平方米,綠地面積為12712平方米,常綠樹覆蓋面積10328平方米,達到廣場面積的32%,整個廣場綠化覆蓋面積20979平方米,覆蓋率達75%,整個廣場的規劃充分考慮了學校百年歷史傳承,並具有時代感。
廣場的噴泉旁邊BBS牆全名叫BBS文化交流景觀牆。它是廣場的整體規劃中的一個元素,主要作用是美化獅子山廣場,增加廣場的人文氣息,同時為大家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台。之所以將這個文化牆設計成棚架樣是為了讓旁邊栽的藤蔓植物順延長上去,一方面與獅山廣場整體的自然氣息相協調,另一方面也為同學們日後的交流提供一個優雅的環境。

獅子山廣場歷史沿革

上世紀80年代,華中農業大學開始修建老圖書館,隨後在周圍建起了求是樓﹑求真樓,也開始了對獅子山廣場的改造,先後在學院路下鋪設地磚,種植草坪,1998年百年校慶時擴建廣場定型成為了一期工程的面貌。

 獅子山廣場占地面積約40000米,長約530米,寬約80米,坐落於中心教學區,直接服務的周邊建築總量約18萬平方米,約等於用地面積的4.5倍,是武漢高校中難得一見的大廣場。獅子山廣場建成以來成為了該校師生舉行大型活動及各種展覽的場所,其中廣場中的大草坪也成為了廣大學生晨讀與休閒的好去處。
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廣場周圍又增加了大量的建築,廣場變得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而且由於廣場綠化以草皮為主,缺少高大樹木及灌木,因此到夏季就顯得光禿禿的,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人們難以忍受,夏天的中心廣場已不再適合集會等大型活動,也滿足不了展覽與展示的需求,學校決定以修建人文樓與新圖書館為契機重新打造中心廣場即獅子山廣場二期工程。

獅子山廣場設計理念

總理念:獅子山廣場將遵循“簡潔流暢﹑自然樸素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建設綠色生態校園的目標,使其能體現我校百年歷史文化和辦學特色,從功能上分為集會,文化,學習,休閒四部分。並請中國園林風景師孟兆楨對獅子山廣場二期工程設計進行指導。
獅子山廣場整體上東西對稱,局部南北對稱,由北向南,從華中農業大學主樓一直延伸至人文樓和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而廣場兩側的建築記錄著華農歷史的足跡。
從整體上看,中心廣場各個部分構成一個樹狀結構,其寓意豐富:

 土壤:象徵著社會為學校提供的豐富的物資、文化、環境和景觀等資源,表明社會也是教育最終服務的目標。
樹根:象徵著漫長的百年校史與優良的傳統,這兩者是我們最大的歷史財富與光榮,是今後蓬勃發展的源泉。
樹幹:象徵著學校的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條件,保證了學校的健康發展。
樹枝:學校內部各學院,研究院,實驗機構的聯繫框架,服務於學校的各項功能運作。
樹葉:各類教室與課堂,創作室,辦公室。
果實:人才與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回報社會。
獅子山廣場上將栽種各類植物,這些植物配合了中心廣場建設,形成四個主題文化:春之幻、夏之盛、秋之實、冬之韻。在人文樓處,新圖書館前將會建一尊“豐收”雕塑,進一步增添人文氣息。另外,主樓的假山保留,作為歷史意義的起點空間,只是會對假山水池進行清潔。舊廣場大量人群集會的硬地廣場也會保留,而廣場地面會採用不鏽鋼條裝飾,“枝”狀鋪地,“樹”狀鋪地。為增加對稱美,原噴泉水池對面將建一相同的水池,並在兩水池周圍裝“12生肖燈柱”,南北水池相得益彰。

獅子山廣場建設目的

學校獅子山廣場建設成多方向人流互動活動的交通性廣場,給廣大師生提供一個開闊的、自然的綠化空間。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無數個清晨,無數個黃昏,獅子山廣場上總會傳來華農學子朗朗書聲。而清晨,更有老年人在獅子山廣場上練太極、扭秧歌之類的健身活動。
獅子山廣場,一直是華農學子讀書休閒的不二選擇,承載了他們的美好回憶。獅山廣場的經過一期、二期工程建設為學校增色不少,受到廣泛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