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免疫缺陷病毒

猴免疫缺陷病毒

一種試驗性藥物幫助攜帶愛滋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猴子控制感染超過一年時間,這說明或許可以利用它為人類研製出愛滋病疫苗,甚至是治癒辦法。

簡介

猴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

研究人員給攜帶猴免疫缺陷病毒的猴子注射不同版本的疫苗,並取得突出成果。超過半數接受治療的恆河猴體內的猴免疫缺陷病毒消失,即使採用最有效的檢測方法也找不到這種病毒的跡象。迄今為止,大部分猴子的病毒得到控制的時間已經持續超過1年,並逐漸表現出它們從未被感染的跡象。未接種疫苗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的猴子攜帶者會發展成相當於愛滋病的疾病,最終它們的免疫系統將會崩潰,各種疾病襲來。
據科學家在《自然》雜誌里說,該發現顯示,這種疫苗能徹底清除體內的免疫缺陷病毒。傳統的抗病毒治療也能控制愛滋病毒感染,但卻無法清除隱藏在免疫系統的白細胞的隱藏區裡的病毒。佩克說:“疫苗發展的下一步是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對這種疫苗的候選者進行檢測。作為人類疫苗,細胞巨化病毒的傳染媒介會被充分削弱,令其在不會引發疾病的同時,能夠有效防禦愛滋病毒。”

目的

在先前已建立了模擬人愛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感染猴和中、晚期猴愛滋病(SAIDS)模型的基礎上,再摸索建立SIV慢性感染猴模型,以期為抗愛滋病藥物的體內藥效學評價研究提供更合適的動物模型。

方法

用SIVmac251感染恆河猴17隻,追蹤觀察其臨床表現,體徵變化,病程進展,血漿和全血病毒血症規律,淋巴細胞亞群CD4的動態等。

結果

臨床體徵有特徵性,病程較長,1年內死亡2隻(11.8%)。血漿病毒血症水平在感染後14d達高峰,感染21d開始下降,60~360d檢不出或低滴度。全血病毒血症水平在感染後10d開始持續高滴度至3個月,3個月後仍有半數以上持續高滴度,9個月後才下降。淋巴細胞亞群CD4值感染後14~30d略下降,後回升。結論:SIV慢性感染猴模型臨床表現、病毒學和免疫學的變化及病程進展類似人愛滋病感染者在進入愛滋病中、晚期前的慢性感染過程,可用於抗愛滋病藥物療效的研究。

模型建立

猴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感染猴和模型猴因其發病過程和發病機理酷似人免疫缺陷綜合症(愛滋病,AIDS),而廣泛套用於抗AIDS藥物的療效觀察、疫苗效果以及發病機理等的研究。抗AIDS藥物的療效觀察一般用SIV急性感染猴模型,給藥與感染同步進行。以急性期血漿病毒血症水平的降低為判定依據。治療AIDS總的目標是抑制病毒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水平,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單純用SIV急性感染猴模型是不完善的。鑒於此,筆者摸索建立SIV慢性感染猴模型,觀察其發病規律,病程進展,以求建立更適合於抗愛滋病藥物的體藥效學實驗研究的動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恆河猴、感染毒株和劑量
恆河猴17隻,用SIVmac251 3MID100(3個100%猴感染劑量)1mL靜脈注射。
1.2 血液標本來源和採集
感染後不同時間點從猴靜脈採血,分別用於檢查血常規,T淋巴細胞亞群CD4、全血和血漿病毒滴定和抗體測定,全部標本均采自未經治療試驗的猴。
1.3 血漿和全血病毒血症水平滴定
1.4 螢光抗體和中和抗體測定
螢光抗體測定用自製的SIV抗原片,常規間接免疫螢光法測定。中和抗體測定:血漿標本1∶5稀釋,56℃滅活30min,在96孔板上作系列2倍稀釋,從1∶5~1∶160,每孔50μL,作復孔,每50μL加入20~40個TCID(組織培養感染病毒量)SIVmac病毒液,在37℃的CO2孵箱中和30min,加入2×105/mLCEMx174細胞100μL,復置37℃的CO2孵箱,3d換液1次,6d讀結果,以最高稀釋度血清抑制75%細胞病變為滴度。
1.5 T淋巴細胞亞群CD4測定
CD4單抗購自北京醫科大學免疫室,操作按說明書要求,送中山醫科大學免疫檢驗研究室用細胞流量分析儀計算CD4淋巴細胞比例,最後計算CD4絕對值:nWBC×nLym×nCD4×%。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和體徵
與以前的報導基本類同,大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有些有脾略腫大和皮膚紅斑。最常見的合併症為腹瀉,有間歇性或偶發性,易導致體重下降。動物在病死前伴有體重下降,精神、食慾欠佳,不進食,衰竭而死。17隻猴在1年內死亡2隻,15個月又死亡1隻,均死於機體衰竭。
2.2 血常規和淋巴細胞亞群CD4的檢測
系統觀察了4隻猴的系列資料,感染後2~3周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亞群CD4絕對值均有所下降,後回升,9個月和9個月後又有下降,成波浪形。血常規其他指標未見異常。
2.3 血漿和全血的病毒血症水平
血漿和全血檢查的標本大部分是兩種方法平行進行,小部分為單獨進行,各時間點標本數不是一致(血漿標本數4~16份,全血標本數2~9份)。血漿病毒水平10d開始上升,14d達高峰,21d後下降,60d幾乎檢不出或很低,直至360d。全血病毒水平也是10d開始上升,14d達高峰,持續高滴度至3個月。3個月後有些猴滴度下降,有些仍持續高滴度(約50%),直至9個月還有半數猴維持低滴度全血病毒血症。
有2隻猴分別死於9.5個月和12個月,屍檢顯示均死於愛滋病,淋巴組織極度耗竭,這2隻猴全血檢查一直持續高病毒血症,但均在死亡前2~3個月病毒血症下降,死亡前檢測不到病毒。
為了觀察SIV感染猴全血病毒滴度降至測不出的水平時,用SIV再感染能否重現急性感染時的病毒血症水平。筆者用100MID100SIVmac 251靜脈注射再感染3隻猴,再感染後12d和15d採樣測定血漿和全血的病毒滴度。結果只有1隻猴12d時全血有低滴度病毒水平(每mL含125TCID),其餘均未檢出病毒,表明再感染不能重現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螢光抗體在感染後14d約有半數出現很低抗體(1∶10陽性),30d時均有低滴度抗體(1∶40~1∶160),而2~3個月時抗體可達高滴度(1∶2560~1∶10 240或更高)。如螢光抗體不出現或很低則一般屬於急性進展型病例,本次試驗未見此型病例。
中和抗體一般出現較晚,感染後2~3個月有低滴度(1∶5~1∶20),約半數猴一直維持低滴度,其餘可升至1∶40~1∶160。

相關討論

SIV感染猴模型可用來評價藥物抗愛滋病的療效。近來也有用新生恆河猴先感染病毒3周再給藥的方式來觀察病程的進展。筆者曾用急性感染猴模型和感染中、晚期的SAIDS模型猴進行評價抗愛滋病藥物效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有優缺點。中、晚期SAIDS模型可觀察到被破壞的淋巴結的修復,但觀察抑制病毒血症的效果欠佳,因中、晚期SAIDS猴病毒血症用病毒分離培養方法不易測出,而測定SIV病毒載量拷貝數(RT-PCR)方法繁瑣,費用昂貴。本研究測定病毒血症水平除測定血漿外,還測定全血的病毒滴度。對全血培養檢測和定量病毒血症水平的敏感性有人已作過比較和報導[6],這次試驗又證實SIV感染猴全血的病毒滴度持續高滴度達3個月,3~8個月仍有半數以上猴維持高水平,9~12個月滴度下降。從而為檢測愛滋病感染在進入中、晚期前藥物的療效提供了可能性。使用感染3個月以內的猴作抗愛滋病藥物的療效觀察,可模擬人HIV感染者的用藥觀察,可檢測藥物抑制病毒的效果及對病程的進展和淋巴結病變的進展的作用。除SIV急性感染猴模型和SIV感染中、晚期的SAIDS模型猴外,還可添加一種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為兩種的中間型,以供藥物體內篩選時根據不同目的來選擇模型。
淋巴結的病理形態學變化在愛滋病的發展過程中,是一項具有特徵性和重要的指標,將另文詳述。
本實驗SIVmac251感染猴17隻,未觀察到快速進展型,1年內死亡猴2隻(11.8%),均較過去的觀察[7]病程進展慢,死亡率低。作為藥物篩選的模型,病程進展太快或太慢均不適宜,感染至死亡宜在6~12個月,1年內的死亡率約50%~80%為佳。因此,用毒力更強的毒株,培育更敏感的基因穩定的猴群,減少個體差異,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