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大象

猛獁(měn tidae屬:猛獁象屬 猛獁象(古生代的巨象)

猛獁概述

猛獁(měngmǎ)(Mammuthus primigenins),古脊椎動物,哺乳綱,長鼻目,真象科。也稱毛象(長毛象)。
猛獁是韃靼語“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獁,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門齒長1.5米左右,體重可達4~5噸。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從猛獁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禦寒能力。 與現代象不同,它們並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的一種古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的象,但頭骨比現代的象短而高。體被棕褐色長毛。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捲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約有30片,板與板之間是發達的白堊質層。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我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也曾發現過猛獁的化石。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猛獁是死於突如其來的冰期,使得死亡後的屍體即遭凍結,故未來得及腐爛。又由於千百年來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護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來。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曾不止一次發現這種動物冷凍的屍體。
生物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長鼻目 Proboscidea
科:象科 Elephantidae
屬:猛獁象屬 Mammuthus
Brookes, 1828

哥倫比亞猛獁 M. columbi
侏儒猛獁 M. exilis
傑弗遜猛獁 M. jeffersonii
南方猛獁 M. meridionalis
真猛獁 M. primigenius
此屬動物,英文全都叫做mam-moth,“猛獁”乃沿用日本人的譯名。廣義的猛獁一度曾包括平額象(mammuthus 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許許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類型與現生的印度象和非洲象系統關係非常近。狹義的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是一種適應於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更新世,它廣泛分布於包括中國東北部在內的北半球寒帶地區。這種動物身軀高大,體披長毛,一對長而粗壯的象牙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它的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
猛獁與人類
猛獁象曾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在歐洲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一直活到幾千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曾不止一次發現這種動物冷凍的屍體,包括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猛獁象是一種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動物,與現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長又向上彎曲,頭顱很高。從側面看,它的背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背部開始往後很陡地降下來,脖頸處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表皮長滿了長毛,其形象如同一個駝背的老人。
猛獁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距今300萬年~1萬年前,身高一般5米,體重10噸左右,以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由於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同作戰,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獁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在法國一處昔日沼澤的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了猛獁象的化石。從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獁象被肢解了,四條腿骨前後相連排成一線,頭骨被砸開,肋骨有缺失。根據這個現場,專家們勾畫了一幅當時畫面:原始人齊心協力將一頭猛獁象逼進了沼澤將它陷住,大家在沼澤邊用石塊和長矛把象殺死。先上去幾個人把象腿砍下來,搭到沼澤邊,讓其他人踩著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塊帶肋骨的象肉,用長矛插著運回駐地,有人用工具砸開象頭,吞食尚還溫熱的象腦(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補品),砍下象鼻,挖出內臟。運走了這頭象可食的部分,其餘的便丟棄在沼澤里。在漫長的歲月中,沼澤水枯泥乾,成為乾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有化石,再現了當年生物的場面。猛獁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門,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的猛獁象化石遍地都是。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由於猛獁象絕滅不過一萬年的時間,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萬年,所以猛獁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藥里的“龍骨”一樣,也是可以用來做藥的。更有甚者,前蘇聯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竟然發現了一頭基本完整的猛獁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發現它時,它的嘴裡還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時不小心掉進了冰縫中,經過1萬年自然“冰櫃”的保存,終於和現代人類見面了。發現這頭象不久,在前蘇聯開了次有關會議,與會代表不但見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還親口品嘗了它身上的肉。據說肉不好吃,味道也不香。也許是烹飪技術不佳,如果按照中國川菜做法,可能就會變成美味佳肴了。
猛獁的滅絕
猛獁象生活到距今1萬年的時候突然全部絕滅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專家們做過仔細的研究,找出了許多的原因,但歸納起來還是由外因和內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氣候變暖,猛獁象被迫向北方遷移,活動區域縮小了,草場植物減少了,使猛獁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著飢餓的威脅;內因:生長速度緩慢。以現代象為例,從懷孕到產仔需要22個月,猛獁象生活在嚴寒地帶,推測其懷孕期會更長。在人類和猛獸的追殺下,幼象的成活率極低,且被捕殺的數量離現代越近越多,一旦它們的生殖與死亡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其數量就會不可避免的迅速減少直至絕滅。這是大自然的淘汰規律,並非對猛獁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紀末期時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量的原始哺乳動物絕滅了,由現代動物的祖先取代了它們,猛獁象的祖先那時代替了它們,現在該輪到它們讓出地盤了。猛獁象以自己整個種群的滅亡標誌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另類說法,猛獁死於人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猛獁是死於人手,而並非由於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些動物的滅絕
一直以來,對於猛獁的滅絕原因存在兩種猜測:氣候滅絕說和人類屠殺導致滅絕說。為了解決這一爭論,美國一個考古學小組對這兩種學說進行了檢驗。他們推斷,如果是人類捕殺導致了猛獁的滅絕,那么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猛獁的滅絕時間應該與人類進入這一地區的時間相互吻合。而如果猛獁是由於氣候變化滅絕的,那么在一個特定的地區內,猛獁應該與人類同時存在,並且僅僅是在氣候改變發生後才走向滅絕。
這項研究工作總共涉及了5個大陸的41個考古學遺址。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類遷徙出非洲後,在他們的棲息地留下了死亡的象和猛獁的痕跡。一個地區一旦被人類占有,那么象和猛獁的化石記錄便在這一地區停止了。
研究者指出,使現代象倖存下來的避難所都是對人類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例如熱帶雨林。
猛獁的進化
猛獁比今天大象兇猛
事實上,在新生代中期和晚期,長鼻類動物主要沿著兩條進化路線發展成為世界性分布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中一條是進化主線,是經由古乳齒象進化出現在的象類,另一條則進化小分支,演化成恐象類,但早已經滅絕了。
從遠古時代,分化出很多類型的象。始祖象,和豬一般大小,沒有長鼻子和長牙。後來漸漸出現了乳齒象、鏟齒象、恐象,到了中新世時已經發展得十分繁盛,種類很多。歷史車輪一下子就轉到了第四紀時期,在此之前的象類很快絕滅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新的種類的象。劍齒象、古菱齒象和猛獁象是象類大家族中的典型代表。
象類在快進入近代以前分三個占山為王,劍齒象占領南方和熱帶地區,古菱齒象在中部地區,占領亞熱帶,再往北冰天雪地的地方,它的霸主是猛獁象!猛獁與今天的大象有親緣關係。但是,它卻比今天的大象兇猛得多!成年的猛獁象體形龐大,在平原上,其他的動物對它們構成不了什麼威脅,科學家們聲稱,猛獁會忽然去攻擊任何在它看來是“威脅”的動物,而對手往往在“醒過神”來之前就被碾死,毫無疑問,猛獁象處於整個食物鏈的頂端。但是年幼的猛獁象需要15年的時間才能發育成型。因此,兇猛的捕食動物很容易傷害這些幼象。
其他
1. 關於“mammoth”的用法。
n.
猛獁象(古生代的巨象)
龐然大物
大型化
特大級(齊墩果, 石柏, 利馬豆的大小等級)
adj.
龐大的
Mammoth Cave
(美國Kentucky州的)大鐘乳洞
woolly mammoth
毛象
2. 電影中的“猛獁”
在卡通片《冰河世紀》(《Ice Age》)中的一個角色就是猛獁。在這部描寫冰河期中的動物的卡通片中,與劍齒虎一樣猛獁被描繪為身體強壯但並不暴躁的生物。
3.遊戲中稱為“猛獁”的兵器
在遊戲《命令與征服》系列中,猛獁坦克(猛獁Mk-I和猛獁Mk-III,至於猛獁Mk-II由於外形有爭議暫不討論)及其雙炮四履帶的形象給玩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一度被作為Westwood工作室乃至於整個C&C流派的象徵。續作中的天啟坦克(Apocalypse Tank,出自《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和炎黃坦克(Overlord Tank,出自《命令與征服:將軍》)的外觀設計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