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世紀

作者用“狂歡”這個帶有巴赫金理論意味的概念來描述這個世紀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從文化現象的意義上,更是從心靈的意義上進行描述。 所以,在作者為我們全面打開的這個“狂歡”圖景上,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文化的剪影,更重要的還是心靈的底色,這個底色便是———空洞。 ”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著意指出的“狂歡”的實質———它不僅意味著文化的通貨膨脹,更意味著心靈的通貨膨脹;既是所謂“文化”表象上的色彩斑斕,又是真正心靈背景上的不著一色。

內容介紹

當代文化學者高小康教授在“東方書林之旅”中出版的《大眾的夢》、
《人與故事》、《世紀晚鐘》等著作,因對當代文化研究的獨特視角而引
起了文化界的興趣。去年,他又出版了一部專門研究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
方式的新書《狂歡世紀》。在這本書里,作者勾勒了一幅全方位的當代娛
樂文化圖景———從身臨其境體驗刺激到迷離恍惚的婚紗攝影,從青少年
的暴力遊戲到多愁善感的浪漫消遣,作者力圖深入到這些現象的底層,揭
示文化的內蘊。作者用“狂歡”這個帶有巴赫金理論意味的概念來描述這
個世紀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從文化現象的意義上,更是從心靈的意義上進
行描述。所以,在作者為我們全面打開的這個“狂歡”圖景上,我們所看
到的不只是文化的剪影,更重要的還是心靈的底色,這個底色便是———
空洞。“野蠻人生活在物質實在中,理性的人生活在觀念與形式中,當代
人沒有實在,也不相信理性,因而只能生活在幻覺中。”或許這正是作者
所著意指出的“狂歡”的實質———它不僅意味著文化的通貨膨脹,更意
味著心靈的通貨膨脹;既是所謂“文化”表象上的色彩斑斕,又是真正心
靈背景上的不著一色。“人們一手忙著攫取實惠,又一手用它們換取了一
大堆花里胡哨的形象或感覺”———諸如“擺個譜兒”、“瀟灑一回”、
“留住青春”……人們的追求仿佛越來越精神化或“虛”化了,但這種
“虛”卻無一不早被實化、物質化了,最終只能散發出“幻”的氣息。這
就是說,“狂歡”在本質上所尋求的不是超越,而是虛幻的自我滿足。正
像作者所形容的,人們猶如轉籠中徒勞地做著無用功的小白鼠,要么不能
自已地捲入漩渦的中心———諸如博彩,要么爭先恐後地擠上近距離看台——
—諸如觀看殺人遊戲節目;但在心靈的層次上,他們其實是一樣被動,一
樣在幻覺中掙扎。
在《狂歡世紀》中我們看到,通過對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動———藝術、
體育、休閒、博彩、時裝等等的描述和分析,狂歡中的當代人心靈被一層
層地剝開,由此而使得當代文化的本質一層層顯露出來。但作者通過深入
的分析卻表明,對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遠遠不是用一兩句簡單的批判
就能解決的問題。作者指出,人們習慣於用許多字眼來描述或規定當代文
化的特徵———大眾文化、平面文化、“快餐”文化、形象文化、娛樂文
化等等。這許多字眼似乎有意義,又似乎什麼也沒有說明。當代文化是個
矛盾,對於作者來說,面對當代文化的矛盾,比簡單地批判更重要的是深
入地感受、對話和理解,而正是這種對話和理解的態度,使這本書更貼近
了當代人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