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為郡

犍為郡

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初只領“南夷”之夜郎地兩縣,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並設牂牁郡後領縣十二。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及地名,出自《史記》、《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武陽(今四川彭山)、南安(今四川樂山)、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區)、江陽(今四川瀘州)、牛鞞(今四川簡陽)、資中(今四川資陽)、符縣(今四川合江)、南廣(今雲南鎮雄、威信)、朱提(今雲南昭通、魯甸)、(今雲南宣威)、堂琅(今雲南東川、會澤、巧家)、漢陽(今貴州赫章、威寧)。

史書記載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建元六(前135)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對,言其不便。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

······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為夜郎王。······

地理

按《漢書地理志》記載: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領縣十二。

十二縣

武陽(今四川彭山)、南安(今四川樂山)、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區)、江陽(今四川瀘州)、牛鞞(今四川簡陽)、資中(今四川資陽)、符縣(今四川合江)、南廣(今雲南鎮雄、威信)、朱提(今雲南昭通、魯甸)、(今雲南宣威)、堂琅(今雲南東川、會澤、巧家)、漢陽(今貴州赫章、威寧)。

歷史變革

公元前

關於犍為郡的治所,《華陽國志·蜀志》記:“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今貴州遵義綏陽),其後縣十二,戶十萬。鄨,故犍為地也。”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廣縣,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今四川宜賓市市區)。

王莽時改犍為郡為“西順郡”,徙治於武陽(今四川彭山),仍領前述十二縣。

公元

東漢時,僰道仍為犍為郡治,領縣有:武陽(彭山)、資中(資陽)、牛鞞(簡陽)、南安(樂山)、僰道(宜賓市)、江陽(瀘,州)、荷節(即,符縣,台江縣台江鎮鎮南南關)、漢安(內江市鎮鎮南關)、南廣、犍為屬國:朱提縣(昭通)、漢陽縣(貴州西威寧縣)。

三國時,犍為郡屬蜀,郡治僰道。領縣五:武陽(彭山)、南安(樂山)、僰道(宜賓市)、資中(資陽城關鎮)、牛鞞(簡陽簡城鎮絳河北岸)。

東晉時.犍為郡郡治仍在僰道。領縣有:武陽、南安、僰道、資中、冶官(安帝義熙十年(414年)分南安縣地置。今仁壽縣東南汪洋鄉(舊名汪安場)開刊(或作開邦縣。東晉置。今洪雅縣西羅壩鄉)。

南齊時,犍為郡郡治為僰道。南齊末,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南安郡及所領南安、華陽、白水、樂安、桓道五縣僑治於犍為郡所轄的冶官縣。領縣五:僰道、南安、資中、冶官、武陽。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置六同郡。領縣二;僰道縣(今宜賓市)為州、郡治;南廣縣(今宜賓市郊南廣鎮)。屬戎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六同郡。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戎州復置犍為郡,治地不變。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復置為戎州,遷治南溪,太宗貞觀中遷還僰道。

查考地圖可知,西漢時期,犍為郡的治所均不在宜賓西南。如鄨(今貴州遵義)在宜賓東南;南廣在宜賓正南;僰道即今宜賓市區。只有犍為郡十二個屬縣中的朱提(今雲南昭通)、堂琅(今雲南巧家、魯甸)在宜賓西南,但僅僅是屬縣而非治所。至於王莽時將犍為郡改名為“西順郡”,將郡治所遷於武陽(今四川彭山),則位於今宜賓西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