牮紙

東漢初年,湖南郴洲蔡倫(字敬仲)發明造紙術後,迅速傳遍中南地區。 民國32年8月(1943年),縣長萬廉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改善牮市經營造紙方法,並推廣銷路”(摘自中華民國通城縣政府三十二年,案卷122號)。 民國通城縣政府三十四年(1945年),縣長汪援華在縣政府行政概況報告中云:“改良牮市造紙工業”(摘自湖北省政府秘書處案卷1000號)。

牮紙:造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初年,湖南郴洲蔡倫(字敬仲)發明造紙術後,迅速傳遍中南地區。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黃龍山牮樓咀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主要用於記帳、習字,也用於冥錢火化,富貴人家還作為婦女衛生用紙。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征楊么,過通邑,憩崇仙里”。岳飛稱讚“牮紙,可通黃道。”從此通城牮紙歷代相傳,成為了當地手工業主流產品暢銷於湘、鄂、贛三省邊區。民國32年8月(1943年),縣長萬廉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改善牮市經營造紙方法,並推廣銷路”(摘自中華民國通城縣政府三十二年,案卷122號)。民國通城縣政府三十四年(1945年),縣長汪援華在縣政府行政概況報告中云:“改良牮市造紙工業”(摘自湖北省政府秘書處案卷1000號)。解放前夕,僅小坳、大坳一帶有紙槽20多家,解放後,牮紙生產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興起,牮紙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備受歡迎。文革期間,由於牮紙主要用作祭奠之用而被禁止,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牮紙製作又得到迅速發展,造紙工藝傳遍該縣黃龍、麥市、雲溪、馬港、塘湖等地。
製造工藝。以山中取竹-撕片泡漿-發酵蒸煮-水碓舂麻-盪料入簾-覆簾壓紙-晾曬焙乾-打捆入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