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寺

牛頭寺

牛頭寺,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約12公里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該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後代多有修葺。,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牛頭寺1956年被國家確定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該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後代多有修葺。明嘉靖五年(1526)在寺南建杜工部(杜甫)祠。今有大殿3間,僧舍7間,經幢一座,寺內花木蔥鬱,濃蔭蔽日,環境幽靜。寺南諸峰,翠屏萬仞,俯臨樊川,稻蔬桃柳,煙水明媚,為遊覽勝地。?牛頭寺位於宕昌縣東南50公里的良恭河畔,始建於唐代,至明代以來經多次維修,保存了千年古剎之風姿,現已成為集生態環保、旅遊觀光、休閒體育於一身的旅遊區,內有觀音殿、棲霞閣、臥雲亭、藏月樓等古式建築,周圍有風景秀麗的筆架山、五指崖、九眼泉等自然景觀,牛頭寺所在的任頭山主峰海拔2000多米,山峰拔地而起,直插雲霄,地勢及其險要,被當地民眾公認為南陽八景之首。

歷史

牛頭寺,位於長安區韋曲鎮東南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約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寺踞原畔勛陰坡,遠眺終南諸峰,翠屏萬仞,俯視樊川,稻畦蔬町,溪桃堤柳,煙水明媚,在唐代不僅為佛教名剎,也是長安城南風景勝地。唐代詩人司空圖《牛頭寺》詩:“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 (左氵右穴)寥。”寫出牛頭寺的風景清雅幽靜。

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佑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據張禮《游城南記》載,唐代的龍堂塔院尚存,寺內有徐士龍所撰碑(到明代已佚)。寺宇建築宏麗,又有杏花坪,九龍潭諸名勝。武則天曾到此觀賞過,並賦詩《游九龍潭》紀勝,寫道:“岩頂翔雙鳳,潭心游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把她置身於秀美環境中飲宴的雍容華貴情景,寫得真切生動,讀之令人神往。九龍潭泉水甘冽,千百年來取之不竭。據《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駐蹕西安時,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飲用。今寺前坪台下有“九龍潭”標誌,仍有一小股清澈的泉水汩汩向下自流。元末明初,寺院漸衰,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寺內建杜工部祠,後又移於寺東院。

解放初,寺仍占地20餘畝,有大殿五間,後殿(法堂)五間,金剛殿三間及僧寮十餘間。寺塔毀於民國年間,但後殿內毗盧遮那佛像及“牛洞”內韋馱、伽藍像尚存。大殿前有石經幢二,一為沙門詞浩書,乾符六年(879)立的陀羅尼經幢,另一為不空三藏奉制譯的阿闍如來根本滅惡趣陀羅尼經幢。寺住—僧, “土改”中自由離去,後為縣文教單位占用。大殿在70年代由於危漏被拆除,後殿內佛像“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毀。近年來,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僧人果林發願,住持寺事,在政府有關部門支持下,各方募資,重修殿宇。

現狀

現在的牛頭寺,有重新修復的佛殿(原法堂)五間,有金剛殿三間,西廊房五間,大小窯洞六孔,另有新建僧客房五間,住僧五人。佛殿建築古雅,雕樑畫棟,牆壁丹青,莊嚴宏麗。佛殿右前方有唐植龍爪槐一株,樹身高丈許,牛已枯朽,而支幹旁逸橫出,盤曲如龍,枝葉婆娑垂地;左前方,以奇絕著稱的千年“四季柏”,樹身扭曲倒伏,雖老態龍鍾,猶枝葉蒼翠,生機勃勃。有名的唐乾符陀羅尼經幢依然豎在殿前,風雨剎蝕,字跡概認不清。

牛頭寺,現為縣級重點實物保護單位。左鄰杜公祠;右側坪台下有楊虎城將軍陵園,三者毗連,各有千秋。寺內花木蔥鬱,濃蔭蔽日,實為今日西安城南的遊覽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