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琴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被譽為“天下第一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對溫州鼓詞的改革和創新功不可沒。平陽縣為牛筋琴的原產地,清光緒年間平陽鼓詞名師陳昌牌最先研製出五弦牛筋琴,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於外來音樂和時尚流行音樂的興盛,急劇改變了中國城鄉大眾音樂的欣賞方式、口味和習慣,溫州鼓詞受到強烈衝擊,並正在經受迅速損毀、流失的嚴峻考驗。因牛筋琴的使用局限於溫州鼓詞,而如今溫州鼓詞從藝人員為數不多,且一部牛筋琴可使用10至20年,因此市場萎縮,經濟效益不佳,致使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牛筋琴的製作技藝瀕臨危機。2007年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平陽縣的牛筋琴製作技藝被列入名錄之中,平陽為牛筋琴的原產地。牛筋琴,又稱唱詞琴,譽稱天下第一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是一面小扁鼓。

簡介

 

牛筋琴牛筋琴
平陽著名溫州鼓詞藝人蘇尚卯先生在演唱平陽著名溫州鼓詞藝人蘇尚卯先生在演唱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譽稱天下第一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2007年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平陽縣的牛筋琴製作技藝被列入名錄之中,平陽為牛筋琴的原產地。 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是一面小圓扁鼓,單調枯燥。清光緒年間(1885—1890),平陽著名鼓詞藝人陳昌牌在彈棉花師傅彈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彈出“當、當”聲音的啟發下,苦心鑽研,終於用牛筋弦作琴弦研製出五弦牛筋琴。 牛筋琴問世後獲得全面推廣和利用,鼓詞藝人不斷提高和完善牛筋琴藝術表現形式,從五弦增加到七弦,又增至十三弦、十六弦。現所使用的牛筋琴為扁長方形,琴長62厘米、寬32厘米、厚3.8厘米。牛筋琴採用純手工製作,包括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大工藝流程。琴弦以牛筋為原料經過選、錘、刮、洗、泡、晾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鰲江鎮金可春作坊生產的“金髮盛號”牛筋弦最為有名;琴架材料為梧桐板和紅硬木,製作過程包括削木、裝框、上琴弦、安竹碼等幾個步驟。 鼓詞藝人在演唱溫州鼓詞時,利用敲、彈、拉、捺、劃等技巧演奏牛筋琴,發出宮、商、角、徵、羽五個渾厚、柔美、響亮的樂音,大大增強了溫州鼓詞的節奏感和表現力。 牛筋琴從造型、音質到功能方面都得到曲藝專家的肯定和讚賞,原溫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沈維春於2000年9月在陳昌牌與溫州鼓詞藝術研討會上發言:“牛筋琴的誕生,是對溫州鼓詞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溫州鼓詞這個曲種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可謂是對牛筋琴製作技藝價值的最精闢的概括。

牛筋琴牛筋琴

然而社會文化的轉型致使牛筋琴製作出現市場效益欠佳、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等狀況,牛筋琴製作技藝面臨嚴重的挑戰,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

牛筋琴的製作

牛筋琴的製作技藝傳承分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個方面。琴弦(牛筋弦)製作技藝傳承 鰲江鎮金可春作坊“金髮盛號”牛筋弦製作技藝始於明代,牛筋弦原用於彈棉弓。金氏牛筋弦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3代,第10代金阿昌;第11代金鳳龍;第12代金可春;第13代金衍偉、金衍華。自第11代傳人金鳳龍(又名牛筋龍)開始挑選細牛筋弦當作琴弦用於製作牛筋琴。

琴架製作技藝傳承

牛筋琴琴架一般都是圓木師傅製作,水平較高者為昆陽鎮水亭蓮大村陳洪儈家族。陳洪儈不僅能製作琴架,而且會演唱溫州鼓詞,鼓詞藝人都約他定製。

茛成品牛筋弦茛成品牛筋弦

陳氏琴架製作技藝已傳承4代,即陳年頂——陳卯弟——陳洪儈——陳德校。

保護價值及現狀

牛筋琴的製作技藝在歷史、文化、實用和工藝等方面皆頗具價值。從歷史價值而言,自清光緒年間研製成功,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重要的曲藝文化載體,為溫州地區文明傳播和溫州鼓詞傳承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文化價值而言,溫州鼓詞是浙江和華東地區主要曲種之一,牛筋琴豐富了溫州鼓詞的演唱藝術。它的誕生,是對溫州鼓詞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溫州鼓詞這個曲種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實用價值而言,牛筋琴是最適合溫州鼓詞藝人自唱自彈的伴奏樂器,鼓詞藝人在演唱表達情節中利用各種演奏技巧,起著烘托效果。同時藝人還利用敲牛筋琴的小竹籤,模擬道具表演,使演唱聲情並茂;從工藝價值而言,製作工藝獨特,全部採用手工技藝製作,其造型、音質與功能皆得到曲藝專家的肯定和讚賞。 由於外來音樂和時尚流行音樂的興盛,急劇改變了中國城鄉大眾音樂的欣賞方式、口味和習慣,溫州鼓詞受到強烈衝擊,並正在經受迅速損毀、流失的嚴峻考驗。因牛筋琴的使用局限於溫州鼓詞,而如今溫州鼓詞從藝人員為數不多,且一部牛筋琴可使用10至20年,因此市場萎縮,經濟效益不佳,致使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牛筋琴的製作技藝瀕臨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