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雕塑

牌坊雕塑

牌坊雕塑,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也是雕刻藝術的一種。 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雕塑作為石雕山門的,牌坊雕塑又名石雕牌坊。 石雕牌坊從材料上分,有花崗岩牌坊雕塑、大理石牌坊雕塑。

牌坊雕塑,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也是雕刻藝術的一種。牌坊雕塑用各種石料來進行塑造,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建築裝飾物,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意義。牌坊雕塑不僅建築結構自成一格,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於一身,熔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古代的民風民俗於一爐,具有瑰麗的藝術魅力、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座牌坊雕塑都是一件石雕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浮雕、陰線刻等,在牌坊雕塑的雕刻中都廣為套用。
牌坊雕塑為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雕塑作為石雕山門的,牌坊雕塑又名石雕牌坊。牌坊雕塑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石雕貞潔牌坊與石雕忠孝牌坊。
牌坊雕塑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石雕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雕塑的歷史源遠流長。牌坊雕塑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石雕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石雕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牌坊雕塑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石雕牌坊的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石雕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於“衡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據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這種“衡門”後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採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這個就是最早的石雕牌坊雛形。
其實石雕牌坊與石雕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石雕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石雕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牌坊雕塑跟牌樓雕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牌坊雕塑跟石雕牌樓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石雕牌坊與石雕牌樓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牌坊雕塑種類多樣,可大致可按形式、材料、建築意圖來分類。
牌坊雕塑從形式上分,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石雕牌坊,也叫“柱出頭”式牌坊雕塑。顧名思義,這類牌坊雕塑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坊雕塑的間樓和樓數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牌坊雕塑或不出頭石雕牌坊,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石雕牌坊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坊雕塑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坊雕塑,則大都是不出頭式牌坊雕塑,而街道上的牌坊雕塑則大都是沖天式牌坊雕塑。
石雕牌坊從材料上分,有花崗岩牌坊雕塑、大理石牌坊雕塑。花崗岩石雕牌坊常用青石牌坊雕塑、芝麻白牌坊雕塑、銹石牌坊雕塑等。大理石牌坊雕塑則常用漢白玉石雕牌坊。根據需要來選擇材料製造牌坊雕塑。牌坊雕塑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牌坊雕塑從結構上看繁簡不一,有的牌坊雕塑極簡單,只有一間二柱,無明樓;複雜的牌坊雕塑有五間六柱十一樓者。牌坊雕塑由於本身的結構特點,有的雖為三間四柱式,卻只有花板而無明樓。牌坊雕塑的明樓比較複雜,浮雕鏤刻亦極有特色。如果牌坊雕塑石料石質堅細,不僅浮雕生動,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數百年也不泯沒。
牌坊雕塑按建造意圖來分類,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牌坊雕塑,為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雕塑,是明朝萬曆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保”。二、是貞節道德石雕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石雕牌坊。三、是標誌科舉成就的石雕牌坊,多為家族石雕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誌坊石雕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按張玉艦《中國牌坊的故事》一書,更具體地劃分為六類:一是廟宇坊牌坊雕塑,如曲阜孔廟牌坊雕塑;二是功德牌坊雕塑;三是百歲坊牌坊雕塑(也稱百壽坊牌坊雕塑),和其它類型比較起來,這類數量要少得多,如山東青州市韓樓百壽坊、安徽涇縣九峰村百歲牌坊雕塑;四是節孝坊牌坊雕塑;五是標誌坊石雕牌坊;六是陵墓坊牌坊雕塑,紹興市大禹陵牌坊雕塑和南通市唐駱賓王墓道牌坊雕塑。
現今,許多舊時牌坊雕塑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介紹幾座著名石雕牌坊。
許國牌坊雕塑又名大學士坊,位於古徽州府歙縣縣城內,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築,立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牌坊雕塑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許氏許國衣錦還鄉,當年即立此牌坊雕塑,牌坊雕塑上鐫有“恩榮”、“先學後臣”、“上台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築,有脊、吻、斗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雕牌坊組成。牌坊雕塑所用石料全部為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牌坊雕塑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隻獅子,前後各四,左右各二,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許國牌坊雕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牌坊雕塑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徵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廷的忠誠;牌坊雕塑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石雕牌坊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牌坊雕塑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升遷。牌坊雕塑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牌坊雕塑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牌坊雕塑北面為“瑞鶴翔雲”,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徵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牌坊雕塑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歙縣“以才入仕”稱甲江南,歷代英傑輩出,名儒顯臣層出不窮。許國石雕牌坊以中華獨一無二的雄姿成為舉世矚目的“國寶”,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貞白里牌坊雕塑位於徽州府歙縣鄭村,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雕塑。貞白里牌坊雕塑始建於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貞白里牌坊雕塑為仿木結構,二柱一間三樓,高8米,寬5.7米。石柱內側面有門框卯口,從前裝有木柵門。貞白里石雕牌坊二樓匾額上有元代翰林國史院編修程文等撰寫的《貞白里門銘》,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鄭千齡一家三代鄉賢。一樓額枋上有"貞白里"三個篆刻大字,為"奉政大夫僉浙江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事余闕書"。貞白里牌坊雕塑主要構件外形尚好,樑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剝蝕嚴重,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石雕牌坊群位於古徽州府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石雕牌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棠樾石雕牌坊群(第1到第7石雕牌坊)鮑燦孝行牌坊雕塑――慈孝里牌坊雕塑――鮑文齡妻汪氏節孝牌坊雕塑――驄步亭牌坊雕塑――樂善好施牌坊雕塑――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牌坊雕塑――鮑逢昌孝子牌坊雕塑――鮑象賢尚書牌坊雕塑。
第一座牌坊雕塑鮑燦孝行坊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雕塑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牌坊雕塑牌坊雕塑

第二座石雕牌坊慈孝里坊為旌表宋末處士鮑宗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石雕牌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第三座石雕牌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故建此石雕牌坊讚頌汪氏。 
第四座牌坊雕塑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雕塑,獨缺“義”字石雕牌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準賜建“義”字石雕牌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準。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石雕牌坊。
第五座牌坊雕塑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第六座石雕牌坊鮑逢昌孝子坊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後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採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石雕牌坊。
第七座石雕牌坊鮑象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建。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石雕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歙縣棠樾青石牌坊雕塑群,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牌坊雕塑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牌坊雕塑一座一座直衝雲霄,一座座精心設計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經官批御審,歷代統治者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貢獻”的人,這足以證明歷代都極為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些不僅給後人留下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等許多方面的財富。
奕世尚書石雕牌坊位於古徽州績溪縣龍川村,建於1562年。牌坊雕塑為四柱三門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高10米,寬9米。牌坊雕塑用花崗石和茶園石搭配鑿制而成。石雕牌坊正面刻有"恩榮"、"奕世尚書"、"成化戊戌科進士戶部尚書胡富"、"嘉靖戊戌科進士兵部尚書胡宗憲"、"大司徒"、"大司馬"字樣;背面刻有"恩榮"、"奕世宮保"、"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憲、""青宮少保"、"青宮太保"等文字。牌坊雕塑流檐飛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後均飾以龍獅鶴鹿等鏤空浮雕,圖案優美,立體對稱,技藝精湛。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雕牌坊有其重要意義,如果牌坊雕塑的存在不影響交通,不僅應該得以保留,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加以保護。每座石雕牌坊都有其保存的價值。
一、牌坊雕塑點綴風景,引人入勝。在風景區或古蹟群內,儘管石雕牌坊是陪體建築,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牌坊雕塑點綴城市,古色古香。現今城市街道兩旁高層建築聳入雲際,街上車水馬龍自然是現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當人們步入石雕牌坊裝飾的街道,古香古色。
三、牌坊雕塑可留作教材。每處古蹟都有一定的意義,每座石雕牌坊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而且石雕牌坊本身精雕細刻,飛金走彩,還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
四、牌坊雕塑石歷史的標本。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但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排晶瑩的浪花。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錢來估量。每座是牌坊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