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玉心書

片玉心書

《片玉心書》,兒科著作,5卷。明代萬全(密齋)撰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卷1為《活幼指南賦》與《慈幼儆心賦》。前者概述幼科四診辨證;後者總括兒科疾病治則。卷2~5敘述初生嬰兒及幼科疾患證治。書中並以圖文說明小兒顏面各部形色變化及所主病候,強調望診之重要意義。書後附有秘傳13方,系萬氏祖傳效方,流傳較廣。全書採用歌賦體裁,所述辨證論治理論原則多能指導兒科臨證,筆敘深入淺出,便於讀者閱習。

基本信息

書名(異名)

《片玉心書》、《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順治十一年(1654)刻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忠信堂刻本等,1984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作者簡介

萬全(約1495~1580),字事,號密齋,羅田(今湖北羅田縣)人。祖父萬杏城,原籍江西,以兒科聞名,早逝。父萬筐,字恭叔,號菊軒,繼承父業,著有《痘疹心要》。明成化庚子(1480)遷居羅田後,醫名大振,遠近皆知“萬氏小兒科”。萬全師承家學,兼通數科,也以兒科馳名,對痘疹之診治,經驗尤富。

萬全之醫著,有《萬密齋醫學全書》十種,刊於公元1549年,兒科內容占其半數,計有《幼科發揮》二卷,《片玉心書》五卷,《育嬰家秘》四卷,《痘疹心法》二十三卷,《片玉痘疹》十三卷。其著述可稱為祖傳和個人經驗的匯集,兒科方面的實際經驗甚為豐富。

萬全在兒科理論上宗錢乙,並有自己的創見。他認為小兒“氣血未定,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飢易飽”,“體性乃屬純陽”,發病“易為虛實”。歸納出小兒疾病是由“三因所生”,一為“衣太厚則熱,太薄則冷,冷熱之傷,此外因也”;二為“乳多則飽,乳少則飢,饑飽之傷,此內因也”;三為“客忤中惡,墮仆折傷,此不內不外因也”。鑒於診小兒疾患因其“口不能言”,強調“觀形察色辨因”至關重要。對小兒疾患的治療,因小兒易為虛實,故“調理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尤忌巴牛(巴豆、牽牛之類攻伐之品),勿多金石。辛熱走氣以耗陰,苦寒敗陽而損胃”。萬氏提出的小兒五臟有餘不足說(即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不足),高度地概括了小兒五臟的特點,對於小兒的保育和疾病的防治,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萬氏特別重視脾胃的調理,強調“胃氣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胃氣既敗,五臟俱損”,“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

萬全匯集祖傳和他本人臨證診治經驗,總結出一百多個家傳經驗方,其中牛黃清心丸、玉樞丹、安蟲丸等方劑一直為後世醫家所常用。

內容簡介

卷一列活幼指南賦與慈幼儆心賦兩篇;卷二首載小兒總治法、變蒸、胎疾、五臟部位、指紋診法與脈法等,次載夜啼、驚風、吐瀉、瘧疾、咳嗽、傷風、浮腫及雜症等;卷三為小兒診斷專篇,包括指紋、頭面部望診,小兒脈法等;卷四卷五論胎毒、變蒸、驚風、嘔吐、瀉泄、痢疾、瘧疾、發熱、哮喘等兒科常見病證共三十二門,後附抱龍丸、涼驚丸、養脾丸等秘傳十三方。本書概括養護、診治及用藥禁忌,語簡向意深。指出觀察小兒氣色,應注意面部各部位與內臟關聯,如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天庭屬心火,地角為腎水,鼻屬脾土,舌為心苗,目為肝液等。提出:嬰兒易虛易實,調理宜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忌用巴豆、牽牛之類瀉劑,慎用或少用金石、辛熱及苦寒藥物;治病要注意緩急,病邪尚未留滯之際,攻之宜速,若已成沉疴則應治之以緩;處方用藥要中病即止,救本為先等。論述小兒指紋頗多經驗心得,列“水鏡訣”、“指掌形圖”和“辨虎口指脈紋訣”,特別重視指紋三關部位與色澤變化,並附有圖形,便於理解與記憶。對小兒常見病證,詳析病因辨治,並附祖傳經驗方及各種有效外治法,頗多臨床心得與卓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