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坪村

梧桐里自然村劃隨牆坪村變動,定居陳姓,由橋下27世國喜公遷居於此,生六子(其中第六子蘇復遷回橋下),梧桐里山高水冷,土地瘦竭,無法生存眾多人口尚有遷居茶坪、古樓、院裡、雪溪、下堡、林宅口、東墘、坂頭等地,人口發達,現全村尚有人口30多戶,130多人。 【雙髻峰】位於大湖鄉牆坪村,海拔高度1171米。 【石牛山】位於大湖鄉牆坪村,海拔高度1116米。

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牆坪村

牆坪村位於大湖鄉北部偏東1.5公里處,東與茶坪村接壤,西鄰上苑村,南接大湖村,北近東姚村。全村轄橋下、牆坪、橋頭、橋下街、蘭口、梧桐里、坑槽6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全村土地總面積19905畝,山地面積17686畝,全村總戶數417戶,1827人,因村部設牆坪而得名,是老區基點村、
牆坪自然村定居王姓,是唐末閩王王申知第十六世孫綬公於元朝至十八年(公元1281年)從福州遷至大湖紮根梅峰(今牆坪),於大元至正辛丑年間遭受樊汝草寇造反,家破人亡、房屋破毀、夷為平地。當時幸留一幼兒信公,全賴妙順恩姑撫養長大(妙順為撫養內侄終身未嫁,孀居一世,被王氏祀為祖媽),後第四世孫信公復興祖業,乃為梅峰中興公祖,現僅本村就有90多戶,400多人,尚有遷居茶坪西山、坂頭台中境、白沙溪頭巷、竹岐塘嶼、晉安區紅廟嶺、廷坪象橋、長樂劉山等地,人口發達,支派旺盛。
橋下自然村區劃與牆坪相同,定居陳姓,由河南穎北濟西洛東少典之孫皇帝之後103世嘉公隨王入閩113世泰公(為江田始祖南洋公)遷長樂江田,後南陽公長孫朝散房仁公後馮公由福州烏石山遷芹山(即今橋下)為中興始祖,歷經39是800多年,全村人口800多人。因寶溪水庫興建,有100多戶遷移大湖,創始橋下街,另外尚有數世前遷往梧桐里和六錦邊洋、東墘四周、福安木洋、永泰白、古田橫山、寧德亭山下、羅源上西峰等地,人口眾多。
梧桐里自然村劃隨牆坪村變動,定居陳姓,由橋下27世國喜公遷居於此,生六子(其中第六子蘇復遷回橋下),梧桐里山高水冷,土地瘦竭,無法生存眾多人口尚有遷居茶坪、古樓、院裡、雪溪、下堡、林宅口、東墘、坂頭等地,人口發達,現全村尚有人口30多戶,130多人。
坑槽村清朝屬54都施化里,民國時期屬於坂箬鄉,1951年屬東墘鄉,1958年屬東姚鄉,1965年屬坂頭大隊,1975年屬茶坪大隊,1993年屬牆坪大隊。坑槽村原是宋前古田、閩清前往連江小蒼的購鹽經商之要道,沿途上坑槽、下坑槽、站坪、五彎、崗頭廠多雜姓經商之民,人口最盛時150多人,歷經滄桑,戰事頻繁,原有人口多因戰事而毀滅,所逃無幾。現之定居林姓乃清末由廷坪後溪遷居於此,歷經5代,人口50多人,現多外出無固定異地定居。
蘭口自然村區劃隨牆坪村變動,定居林姓,乃上朝比干之後九牧之六,南渡入閩遷於閩清白洋,發三房尾公福醜復遷梧洋傳三枝,三佛斜選遷蘭口為本村中興始祖,因土地有艱難容巨宗,有前往本村茶坪、南平夏道、南山大具、斜溪、連江丹陽、寧德、三明、古田等地。定居本村的尚有80多戶,300多人。
【雙髻峰】位於大湖鄉牆坪村,海拔高度1171米。
【石牛山】位於大湖鄉牆坪村,海拔高度1116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