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經變

父母恩重經變相位於寶頂山第15龕,宋代作品。龕高6.90米,寬14.50米。全像約可分為三層。龕之上層為七佛像,佛像頭部均為螺髻,無冠,容貌相似。

父母恩重經變相位於寶頂山第15龕,宋代作品。龕高6.90米,寬14.50米。全像約可分為三層。龕之上層為七佛像,佛像頭部均為螺髻,無冠,容貌相似。佛之衣飾皆為褒衣博帶式,頂後有圓形頭光,只是各佛所作手印不同。按從東至西順序,各佛名稱是:第一名為毗婆尸佛,第二名為尸棄佛,第三名為毗舍婆佛,第四名為拘留孫佛,第五名為拘那舍佛,第六名為迦葉佛,第七名為釋迦牟尼佛。據《七佛經》,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中最後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中最初四佛。
中層:為父母恩重經變相,全圖共分十一組人物圖象。
中層中部,為"投佛祈求嗣息"圖。刻一夫婦在佛像前相對而立,男像捧香爐,女像給爐內上香,雙雙虔誠向佛求子。
在此像的兩側,分別刻有父母十恩圖,其像交叉排列,從中間向兩側發展,單數排列在東壁,雙數排列在西壁。
下層:在西壁四、五兩圖下刻阿壁地獄。圖中一惡鬼手執一瓢,向一囚犯的口中硬灌銅水,犯人作推拒狀。旁一人戴枷,兩側有毒蛇二條,口吐火焰燒此戴枷者。圖的右邊有一巨石,下僅露出一人頭,以示永世不得翻身之意。人頭右側立一惡狗,向人頭噴吐烈焰作焚燒狀。上有題記曰:"惡友薰習,造作非理。生遭王法,死入阿鼻。"
父母恩重經變再現了一幕幕宋人家庭生活的場景。從在佛前求子起,懷胎、臨產、生子忘憂、咽苦吐甜、洗濯、哺乳、推乾就濕、遠行憶念等,到百歲唯憂八十兒止,真實而生動地描繪出父母撫育子女成人的過程,是一曲頌揚母愛的讚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