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劍

燕王劍

燕王劍古城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把古劍——燕王劍,自它出土之日起便備受關注。 ”於是,在經過了近半年的周折,這件稀世珍寶——燕王劍終於安全落戶齊國歷史博物館。 此後,樂毅自率燕軍繼續向臨淄進攻,攻占了齊國的國都。

燕王劍燕王劍
古城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把古劍——燕王劍,自它出土之日起便備受關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不僅成了當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而且參加了一系列國家、國際的文物珍寶展。這件文物的出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而它鉤沉的歷史更讓人們將眼光投向了兩千多年前金戈鐵馬的古戰場。
1997年7月,淄博臨淄區龍貫村村民韓如水在該村東面淄河灘承包的河灘上取土,挖土過程中忽然發現有根綠色的銅棒,當時,韓如水很好奇,就放下鐵鍬,用手一點一點地把沙土挖去,露出一半時他就斷定是一把銅劍。為了不把銅劍挖斷,韓如水很小心地挖了很深的坑,然後仔細地祛除周邊的泥沙,終於完好無損地把銹跡斑斑的銅劍取了出來。為了安全起見,韓如水悄悄地把劍拿回家裡,保存起來,然後又像往常一樣回到自己承包的河灘上挖沙賣沙。
人和沙灘雖然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韓如水心裡還是惦記著銅劍,雖說自己不通文墨,但生活在“齊國故都”,對文物卻有著敏感。當他拿著銅劍仔細打量的時候,發現劍把以上有字的痕跡,韓如水曾聽人說,帶字的銅器文物價值不一般,他意識到這把銅劍有來歷。
為了弄懂銅劍銘文,韓如水請時任齊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張海龍幫助辨識,張海龍不能辨識全部文字,就拓制了拓片,聯繫有關專家仔細研究。恰逢文物專家孫敬明來臨淄,經他辨識,這把劍的真實面目逐漸顯露出來。該劍長59厘米,寬4.2厘米,重1000克,劍脊上鑄有“郾王職作武某旅劍”八個銘文。燕(“郾”通“燕”)王劍挺拔莊重,莖為扁圓形,在莖的兩面各有一凸起的棱深入劍身,劍的刃部留下了砍刻的缺口,但至今仍然鋒利。
燕王職,名姬職,或名平,字職,即為燕昭王,燕噲王之子,公元前311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共33年。“武某旅”是燕昭王下屬武官,此劍相當於尚方寶劍。
發現燕王劍的訊息不脛而走,許多文物販子蜂擁而至,有人出高價求購,韓如水不為所動,他明確表示:“我是臨淄人,我愛家鄉的文物,要把燕王劍捐獻給齊國歷史博物館。”於是,在經過了近半年的周折,這件稀世珍寶——燕王劍終於安全落戶齊國歷史博物館。
唐朝詩人杜牧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杜牧由“沉沙折戟”遙想到烽火硝煙的三國古戰場,如今,燕王劍在齊國故城出土,同樣很自然地鉤沉起一段歷史煙雲。
公元前284年,即燕昭王28年,正是燕國強盛之時。當時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大軍伐齊。當時齊國國君齊 王驕傲自恃、忘乎所以,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西進拒敵,雙方兵力各約20餘萬在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展開決戰。齊軍由於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齊 王為迫使將士死戰,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鬥志消沉。結果,當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此後,樂毅自率燕軍繼續向臨淄進攻,攻占了齊國的國都。樂毅攻克臨淄後,採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軍紀,嚴禁擄掠,廢除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然後分兵五路,以期徹底消滅齊軍,占領齊國全境。左軍攻取膠東、東萊(今山東半島),右軍沿濟水南進阿、鄄(今山東西南部),前軍沿泰山東進攻取琅(今山東沂南至日照一帶),後軍沿北海(今山東臨淄東北沿海一帶)出擊攻占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中軍占領臨淄以鎮齊都。燕軍僅在6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70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
此後,燕國集中兵力圍攻莒和即墨兩城,竟然三年未克。不久,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齊國將領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燕惠王罷免樂毅,隨即田單在即墨巧布火牛陣,打敗燕軍,很快就收復了70餘座城池,演繹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轉敗為勝的經典戰例。
“齊燕之戰”在司馬遷《史記》中有確切記載,但這場戰爭的實物佐證卻沒有發現。燕王劍在齊都臨淄故城附近發現,為這場戰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有關專家認為,這把劍是樂毅攻齊的實物資料,它留在齊都臨淄有兩種可能:一是齊燕之戰時失落於水;二是作為陪葬品葬於地下被河水沖刷至此。隨著“齊國地下故城”考古的進展,可以期待解開有關謎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