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卜蓀

1931年-1934年,燕卜蓀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英國文學。 1947年燕卜蓀重來北京大學任教,直到1952年回國。 1971年,燕卜蓀在舍菲爾德大學退休。

基本信息

簡介

威廉·燕卜蓀(WilliamEmpson),1906年9月27日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英國詩人、著名文學批評家。

生平

1930年,燕卜蓀在劍橋大學由數學專業轉讀文學專業時,曾師從大名鼎鼎的文學理論家I.A.瑞恰慈。作為學生的燕卜蓀,在瑞恰慈給他批改的一份作業中得到啟示,寫出了震驚現代西方文學界影響久遠的著作《復義七型》(SevenTypesofAmbiguity)。該書改變了整個現代詩的歷史,也開創了“細讀”批評範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學的文學系,依然鼓勵學生作細讀分析。美國文學批評家蘭色姆認為:“沒有一個批評家讀此書後還能依然故我。”有人甚至說,西方文學應分成“前燕卜蓀(Pre-Empsonian)時期”和“後燕卜蓀(Post-Empsonian)時期”。
後來,劍橋校方因為在燕卜蓀抽屜里發現了保險套,取消燕卜蓀教席。此事使他的導師瑞恰慈極為震怒,只能勸燕卜蓀離開英國到遠東去。
1931年-1934年,燕卜蓀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英國文學。
1937年-1939年,燕卜蓀先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燕卜蓀”是他為自己取的一個中國名字。在這期間,燕卜蓀開始寫作後來成為他最偉大著作的論文集《複雜詞的結構》,他講授的英國當代詩歌對中國20世紀四十年代現代主義在昆明的興起影響巨大。
1939年1月,燕卜蓀從中國返回英國,正趕上一場戰爭。由於近視,他未能入伍。很快,燕卜蓀就在英國廣播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任該公司中文部編輯。
1947年燕卜蓀重來北京大學任教,直到1952年回國。
燕卜蓀1953年回英國後,在舍菲爾德大學教授英國文學長達二十多年,直至他去世。1971年,燕卜蓀在舍菲爾德大學退休。1974年,劍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此後幾年,英國女王授予他爵士頭銜。
1984年4月15日,燕卜蓀死於倫敦。
燕卜蓀一生詩作不多,1955年出版的詩作合集僅收詩50餘首。這些詩受玄學派和T.S.艾略特的影響,以嚴謹的古典形式反映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困惑和內心痛苦。
燕卜蓀天分和才情極高,1930年就發表了文藝理論專著《復義七型》。他在劍橋曾拿下數學和英文兩個第一,他是從數學後轉到文學上來的,是劍橋著名文學理論家瑞恰慈的高足。
據李賦寧回憶,瑞恰慈曾在清華任教一年,後又幾次來清華、北大講學。燕卜蓀恐怕很難不受他的影響。吳宓在日記中曾記載,在他訪英期間燕卜蓀曾去牛津看望過他,並表達了想去中國大學教書的意願。在南嶽期間,燕卜蓀曾和當時外文系主任葉公超同住一寢室。
王佐良這樣深情地回憶在南嶽衡山第一次聆聽恩師的課的,“那時候,由於正在遷移途中,學校里一本像樣的外國書也沒有,也沒有專職的打字員,編寫外國文學教材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燕卜蓀卻一言不發,拿了一些複寫紙,坐在他那小小的手提打字機旁,把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一劇硬是憑記憶,全文打了出來,很快就給我們每人一份!我們驚訝於他的非凡的記憶力:在另一個場合,他在同學們的敦請下,大段大段地背誦了密爾頓的長詩《失樂園》;他的打字機繼續‘無中生有’地把斯威夫特的‘一個小小的建議’和A·赫胥黎的‘論舒適’等文章提供給我們——然而我們更驚訝於他的工作態度和不讓任何困難拖住自己後腿的精神。”著作等身的王佐良還談及燕卜蓀對自己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來的年代裡,每逢我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感到疲憊,一想起他在南嶽的情形,我就覺得沒什麼可說的了——他的行為成了我衡量自己工作態度的一種尺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