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包

燒包

“燒包”是中國北方方言詞語,見於北京話、山東話、天津話、東北話、洛陽話等。“燒包”的意思是“有點錢總想花出去”。比喻很得意,有炫耀的意思。也比喻貪圖享用不計後果。

北方方言

北京話的“燒包”也可以說成“燒”,“諷刺人因有錢而不知所措”,含貶義。

乞丐有兩樣東西,一根打狗棒,鄉人稱之為要飯棍,一個隨身包,鄉人稱之為要飯包。乞丐的隨身包,多半用舊席改造而成,也叫席簍子。如果乞丐把簍子點著了烤火,那是只貪享用而不計後果,這就是“燒包”一詞的內涵。

例句:

真受不了你那副燒包樣。

“這幾天他正燒包哪!午飯剛吃了烤鴨,晚飯又要吃涮羊肉。”

中元節習俗

“燒包”指祭祖時焚化包封好的紙錢,是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

袁枚《新齊諧·燒包》:“ 粵 人於七月半,多以紙錢封而焚之,名曰燒包,各以祀其先祖。”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日本的“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網路用語

現在網路對燒包的定義以不似從前,如今的燒包代表著一種時尚,一種潮流,意即: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顧世俗的陋見,不顧自身的財力,一高興就買了下來,是對個性消費、超前消費的一種肯定。

近10年來,燒包們已跨越了“有錢”、“花錢”的層次,進入了“個性、時尚”的層面。以年輕人為主的燒包族,作為一支生機勃勃的消費大軍,惟恐別人說自己沒有個性,巴不得別人把自己稱做“燒包”。如燒包網燒包之家聚集著一批愛好者。

流行食物

燒包 燒包

燒包(siopao; salapao),菲律賓和泰國的流行食物。類似包子,餡可以是豬肉、雞肉、羊肉、蝦仁、乃至鴨仔蛋等。還有一類烘烤品種的燒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