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菊花

燈盞菊花

(《雲南中草藥》)④治牙痛:鮮燈盞花全草,搗爛加紅糖敷痛處。 (《雲南中草藥》)⑤治疔毒,癤瘡:燈盞細辛,搗爛外敷。 載:“燈盞花,一名燈盞菊,細辛草。

簡介

菊科, 短葶飛蓬,又名燈盞花、細辛草、野菠菜、踏地蓮花菜、東菊。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雲南較多。首載於《滇南本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雲南中草藥》亦有記載。燈盞菊花性甘、辛、微溫,具有散寒解表、舒筋活血、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消炎止痛的功效。經大量民間食用表明,該菊花對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及各種大腦神經類疾病有很好的預防及保健作用,同時還具有排毒、養顏的功效,對電腦等輻射造成的疲勞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異名
燈盞花、細辛草、野菠菜、踏地蓮花菜、東菊。
產地
燈盞菊花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文山、紅河、玉溪、昆明、楚雄、曲靖、昭通、大理及麗江、迪慶等地。四川、貴州、廣西、湖南及西藏等省區亦有分布。尤以雲南所產燈盞菊花聞名於世,產量約占全國的95%。燈盞菊花多生於海拔1100~3500m的向陽開曠山地、草叢、林緣和疏林下。經過多年的食用表明,燈盞菊花對預防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與微循環障礙有關的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燈盞菊花已成為雲南省普遍食用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植物。

起源

二十世紀初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裡,一家人來到雲南的天然花園、溫泉故鄉----美麗的安寧遊玩。赤、橙、黃、綠、青、藍、紫,忽然一朵漂亮的小花映入了孩子的眼睛,這是什麼花,爸爸、媽媽一時都答不上來。據當地老農介紹該花是這裡的一種野花,可以用來治療很多疾病,特別對中風、偏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記憶力差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當地的人們經常都會采來泡茶、蒸雞蛋或者涼拌。
說也奇怪,這一帶的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還真少,中風、偏癱的人更是鮮見。後經該對夫婦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該花名為燈盞菊,首載於《滇南本草》一書:燈盞菊,一名燈盞花,細辛草,味苦、辛,性溫,是雲南省特有的中藥材,對風濕疼痛、腦中風、偏癱、冠心病、腦血栓、腦出血、腦栓塞、微循環障礙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性狀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粗厚或扭成塊狀,斜升或橫走,分枝或不分枝,具纖維 狀根,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莖數個或單生,高5-5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基部略彎,綠色或稀紫色,具明顯的條紋,不分枝,或有時有少數(2-4個)分枝,被疏或較密的短硬毛,雜有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上部毛較密。葉主要集中於基部,基部葉密集,蓮座狀,花期生存,倒卵狀披針形或寬匙形,長1.5-11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頂端鈍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的柄,具3脈,兩面被密或疏,邊緣被較密的短硬毛,雜有不明顯的
燈盞菊花
腺毛,極少近無毛;莖葉少數,2-4個少有無,無柄,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半抱莖,上部葉漸小,線形。頭狀花序徑2-2.8厘米,單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總苞半球形,長0.5-0.8厘米,寬1-1.5厘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長8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長於花盤或與花盤等長,綠色,或上頂紫紅色,外層較短,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雜有較密的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內層具狹膜質的邊緣,近無毛。外圍的雌花舌狀,3層,長10-12毫米,寬0.8-1毫米,舌片開展,藍色或粉紫色,平,管部長2-2.5毫米,上部被疏短毛,頂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3.5-4毫米,管部長約1.5毫米,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無毛;花葯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長1.5毫米,扁壓,背面常具1肋,被密短毛;冠毛淡褐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約4毫米。花期3-10月。

功效介紹

功用主治

燈盞菊花具有對血管內壁細胞及血細胞維護和保護作用。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臨界人群效果尤為顯著。有去除體內垃圾,達到人體的體液平衡的作用。主要對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有著特殊的療效。是國內心血管專家一致評定的治療冠心病的特殊藥食兩用植物。
古醫書上記載,燈盞菊花具有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積。治感冒頭痛鼻塞,風濕痹痛,癱瘓,急性胃炎,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頭瘡。"
②《雲南中草藥》:"發表散寒,健脾消積,消炎止痛。"
③《雲南中草藥選》:"散寒解表,止痛,舒筋活血。治牙痛,急性胃炎,高熱,跌打損傷,風濕痛,胸痛,瘧疾,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炎後遺症之癱瘓,血吸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蒸蛋。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感冒頭痛,筋骨疼痛,鼻竅不通:燈盞細辛,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小兒麻痹後遺症及腦炎後遺症癱瘓:燈盞細辛二至三錢。研末,蒸雞蛋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小兒疳積,蛔蟲病,感冒,肋痛:燈盞花三至五錢。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④治牙痛:鮮燈盞花全草,搗爛加紅糖敷痛處。(《雲南中草藥》)
⑤治疔毒,癤瘡:燈盞細辛,搗爛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藥用歷史

燈盞菊花始記於明代蘭茂編著的《滇南本草》,是雲南民間廣為流傳的常用草藥。據《滇南本草》整理記 載:“燈盞花,一名燈盞菊,細辛草。味苦、辛,性溫。小兒膿耳,搗汁滴入耳內。左癱右瘓,風濕疼痛,水煎,點水酒服。”具有散寒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消炎止痛的功效。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燈盞菊花經常被用來炒雞蛋或與雞、鴨同煮製成湯或菜餚,有的直接用燈盞花泡茶飲用,在雲南民間使用歷史非常悠久。


盤共超:全草治療癱瘓,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胃痛,牙痛,感冒《滇藥錄》、 《滇省志》。盤共超,燈盞細辛:全株主治癱瘓,風濕疼痛,跌打損傷,胃痛,牙痛,感冒《民族藥志二》。Reib gieet weab銳收外:全草治頭痛,目眩,止咳嗽《苗醫藥》。燈盞細辛:治療偏癱。
壯藥
安登:全株主治小兒營養不良,水腫,風濕疼痛,癱瘓《民族藥志二》。挖安登:全草治小兒營養不良,水腫《滇藥錄》、《滇省志》。
藏藥
羅米:花治頭痛,眼痛《青藏藥鑒》。
白藥
纖燈者厚,佳斯修呆:全草用於風濕骨痛,偏癱,腹瀉,瘡癰《大理資志》。彝藥
矢翁波馳:根用於齲齒牙痛,腦神經衰弱《大理資志》。
僳僳藥
莫窩耙:全草用於感冒頭痛,牙痛,胃痛、風濕疼痛,腦血管性頭痛,癱瘓,骨髓炎,慢性氣管炎《怒江藥》。
景頗藥
Buiwuban:治牙痛,胃痛,風濕疼痛《德宏藥錄》。
德昂藥
菠卡冷: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現代套用

燈盞菊花內含燈盞菊花素等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天然化學成分,如含燈盞菊花素、植物甾醇、樹膠(含半乳糖)、糖甙型樹脂、糖甙型鞣質、揮髮油(為檸檬烯等)、焦性兒茶酚、胺基酸、糖等。這些化學成分具有抗凝血,改善微循環,激活心、腦供血,及抗白斑癌變、防治愛滋病、降低Ⅱ型糖尿病早期腎臟病變、明目、養顏、祛斑等療效,並且還具有擴張腦部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並有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燈盞菊花是目前治療閉塞性腦血管疾病和腦溢血後遺症最好的天然藥物,有效率在95%以上,且副作用小。

食用跟蹤記錄

以燈盞菊花為主,結合其它中西醫療法,治療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多發性神經炎、慢性蛛網膜炎等後遺癱瘓症,有一定療效。初步觀察31例,臨床治癒95%,顯著好轉42%,好轉12%,無效10%。其中以腦溢血後遺癱瘓療效較好。用法:(一)燈盞花14棵(約10克)蒸雞蛋1個,或燉豬腳服,每日1次。(二)燈盞菊花500棵(430克左右),浸白酒(濃度不限)500毫升。每次10毫升,日服3次。

食用方法

燈盞菊花的功效很多,同時對於燈盞菊花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尤其是掌握了燈盞菊花的正確食法後,效果更為明顯,下面主要從喝法和飲食兩個方面展開說明。

直接沖泡法

沖泡技巧

下面就具體介紹下燈盞菊花茶的喝法。
⒈將燈盞菊花置入濾杯中,約10朵。
⒉將煮開的沸水注入濾杯中,蓋末花。
⒊片刻,拿出濾杯,棄去第一道茶水。
⒋再次注入沸水,蓋末花,蓋上杯蓋,靜置10秒左右。
⒌打開杯蓋倒置,取出濾杯,稍稍滴去茶汁,置於杯蓋內。
⒍在享用之餘可別忘了濾杯中的花,千萬別將他棄了,燈盞菊花是非常耐泡的,在將喝完第一道時,您可以將濾杯放回茶杯中,同樣再次注水,蓋上,靜置小會兒,第二杯燈盞菊花茶又泡好了。可連續沖泡8-10次。
7.泡完後可以將燈盞菊花一起吃。

蒸煮食用法

  • 與雞蛋同蒸,一起食用。
  • 與雞同煮,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更高。
  • 注意事項

  • 由於燈盞菊花的味道很容易浸泡出來,且泡久了會使茶的味道變得有澀味,所以加入開水後,只需靜置一小會即可。
  • 因燈盞菊花具有抗氧化性,故泡過的茶水很容易氧化,會失去她原有的抗氧化效果。建議不喝過夜茶。
  • 種植成果

    燈盞菊花源自雲南的天然花園---安寧,該地海拔1996米,年平均氣溫為14.5℃,年均降雨量940毫米,年日照天數300天以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鑄就了高品質的燈盞菊花。為保證產品的質量,雲南綠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行了對燈盞菊花的研究、種
    種植基地
    植、萃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種植過程嚴格按照GAP管理,對所有使用的農藥、化肥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對土地的重金屬含量實行每年檢測,真正做到農殘不超標,重金屬不超標的安全綠色產品。其味道清醇甘苦,不含任何添加劑。適合人們長期飲用。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宜選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種植地。土壤要求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選好地後應及時清除石塊、枯枝等雜物。因燈盞菊花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厘米左右的表土層中,故對整地應有一定的要求。整地時深翻20厘米左右,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土雜肥3000—3500公斤作基肥。要求做到不斷耕耙,精耕細作,使表土充分疏鬆細碎,鬆緊適當,然後整平做畦,畦寬1.8米(包溝,溝寬30厘米)。
    繁殖方法
    燈盞菊花的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組培快繁和分株繁殖三種方式,通常採用的是種子繁殖。
    (1)採種選種:必須用當年新產種子,新籽發芽快,發芽率高,長出的苗均勻,健壯,利於管理,隔年陳種子發芽率極低。因種子的成熟度不一致,繁殖前應作發芽率試驗,發芽率應達50%以上方可做種用。
    (二)播種方法:撒播、條播、穴播均可,但以條播為宜。條播播幅5—10厘米,深1—2厘米,行距10厘米。
    (三)種子處理:用30℃左右的溫水浸種4—5小時,然後將種子撈出,放置3小時左右,至表面水份稍乾,然後將種子勻均撒入溝內,覆土1厘米左右,表層蓋草,澆透水。也可將種子進行催芽處理至裂口後再播種。
    (四)播種時間: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可能因乾旱致出苗不齊,夏播、秋播出苗整齊。春播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種子播後10—20天發芽,夏播在5—6月雨季進行,秋播在8—9月進行。燈盞花種子萌發需要較多水分,同時幼苗忌強光和高溫,生產應採用覆蓋物保墒和遮蔭等方法,保證種子發芽及苗期生長有足夠的水分及適宜的生態環境
    移栽時間
    育苗移栽是常用方法之一,優點是可保證大田種苗生長整齊一致,有利於管理和提高產量,但較費工費時。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和種苗繁殖情況,燈盞菊花的移植可採用春栽、夏栽及秋栽三種方法。春季移栽主要採用組培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應避開春初的倒春寒;夏秋季移栽宜早不宜遲,最好選陰天或早晚進行。株行距10×20,畝栽種苗25000—27000株左右,也可適當密植,以提高產量。無論何時移栽,都應隨起苗隨移栽,不要傷害根系,把有凍害、病害、蟲咬斷及挖傷挖斷的苗子挑選出去,再按苗大小分級。移栽時,不要傷害根系,採用條栽或穴栽,每穴1株或條栽按確定好的株距擺放,覆土至一半時,輕輕提苗,使根系舒展,最後覆土至滿,稍壓緊後,覆蓋一層腐熟的有機肥,澆透定根水。移栽後最好遮陰一段時間,以保證苗成活。
    田間管理
    (一)苗期管理
    1、遮蔭 燈盞花幼苗生長細弱,怕旱,怕澇,怕曬,能否種植成功,苗期管理是關鍵。因此,育苗地適當遮陰是苗期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苗成活後,對強光耐受力增強,能抗太陽直曬,可以露地生長。
    2、澆水排水 細苗期要適當澆水,不可大水澆灌。出苗期和幼苗期畦面保持潮濕,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長。苗長大後可以少灌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爛根爛苗。
    3、除草鬆土育苗地要做到勤除雜草,防止草荒。鬆土宜淺,避免傷根。拔草要選陰天或早晨、傍晚進行。
    4、施肥 結合灌水可施2—3次清糞水,以促進幼苗生長。
    (二)移栽後管理
    1、遮蔭 移栽後能否保證苗成活,適當遮蔭是一項關鍵技術措施。
    2、中耕除草 封行前應勤除雜草、鬆土,並注意培土根莖不露出地面。鬆土宜淺,以防傷根,封行後不再鬆土。
    3、排灌 移植後要經常保持畦面濕潤,注意保持地表疏鬆,下面濕潤。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爛根。
    4、追肥 移栽成活後,追施人糞尿1次,每畝800—1000kg,然後培土。或結合第一次除草鬆土,每畝施入氮肥5—10kg;結合第二次鬆土每畝施入複合肥20kg,施入根部附近;冬季每畝施廄肥1500kg左右,以促使燈盞花安全越冬和第二年旺盛生長。
    5、疏花 燈盞菊花花期較長,消耗養份較多,非留種田要及時疏花,防止養分消耗,以利植株生長。
    採收加工
    (一)採收 燈盞菊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應根據其生長情況,移栽後1—2年採收,或一年內多次採收。
    (二)加工 植株挖回或收割後,去淨泥土,紮成小把,置陰涼通風乾燥處陰乾,或適當曬乾或烘乾。切忌水洗和太陽暴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