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島群

燃燒的島群

《燃燒的島群》為宋宜昌先生於一九八三年所著的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太平洋戰場]的一部紀實性長篇歷史小說。全書圍繞著美軍王牌之師——陸戰一師的征戰歷程,以翔實的史料和精湛的筆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出宏大壯闊的太平洋史詩。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圖片描述

宋宜昌,1948年出生,山東莒縣人,中國著名科普作家、軍事專家,當代軍事文學作家。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中國作協會員。 20世紀80年代,宋宜昌以多部海戰史及二戰軍史小說聞名全國。主要作品有《燃燒的島群》、《沙漠之狐隆美爾》、《北方的孤獨女王》、《北極光下的幽靈》等,此外還有兩本科幻小說《V的貶值》、《禍匣打開之後》。 近年來,宋宜昌又以軍事時政、軍事歷史評論及相關著作影響甚廣。撰寫了多部極具思想價值的軍事著作,包括《武士道精神的發源》、《決戰海洋——帝國是怎樣煉成的》、《輝煌帝國的軍事視角——解讀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聚焦——宋宜昌評說印度洋》等。 他還是一位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科技和歷史觀察家,著有軍事科普讀物《火與劍的海洋》、《大洋角逐》等。 2009年,宋宜昌等著的《駛向深藍——新中國艦船工業騰飛紀實》獲中宣部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圖書目錄

【小說目錄 】

第一章 失意的愷撤

第二章 反 攻

第三章 地獄之口

第四章 徘 徊

第五章 塔拉瓦環礁

第六章 大洋兩岸

第七章 沿著密克羅尼西亞推進

第八章 橫掃塞班

第九章 “我回來了!”

第十章 燃燒的沖繩

圖書書摘

啊!它終於出現了。從南方密林深處,竄起兩枚紅色的信號火箭,其中一枚質量很差,在一半的高度上就熄火了。另一枚升到頂點,留下曲折的尾跡。

日本人的大炮和迫擊炮開始了火力急襲。外號“法國女郎之吻”的九二式重機槍也狂嘯起來,大片的庫拉草紛紛倒落,五顏六色的曳光彈在血嶺上空亂飛。惠特尼營的官兵們全把手指扣到扳機上,等待著那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banzai(萬歲)聲。

看不見的日本兵從雨林中衝出來。他們根據事先精心選擇的衝鋒路線,採用日本兵一貫的戰術:密集的正面、窄狹的區間、很高的衝擊速度,極大的衝擊動量。就憑這、種戰術,他們已經征服了遼闊的空間。沒見過戰陣的人,勢必會發生很大的內心恐怖。因為他們幾乎在眨眼之間,就衝到了面前。

他們並沒有衝到眼前,在他們和守軍之間,有二道屋脊形的鐵絲網。在同一木大佐和川口少將的戰鬥中,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休伊專門從廢棄的農場中弄來這些鐵絲網。陸戰一師的鐵絲網,早同貨船一起沉在鐵底灣中了。有些鐵絲網還是空運來的。如果在白天,日軍的炮火和工兵會炸掉鐵絲網;然而夜間,鐵絲網隱沒在庫拉草中,日軍竟無精神準備,衝擊的隊伍在它面前一猶豫,就像海浪撞擊在岩石上一樣——

“開火!”惠特尼下達了命令,休伊也下達了命令。美軍的機槍按事先測好的位置和距離,一齊射擊,其中一名叫塞克魯西斯的機槍射手打得最準最狠。埃扎拉少校的大炮,根據惠特尼的指令,向雨林邊緣射擊,立刻在日軍攻擊部隊和後續部隊之間築起了一道火牆。

書評

《燃燒的島群》文字優美,記敘詳實,不但有欣賞的藝術價值,於研究太平洋戰爭史還有很大的參考作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幾乎所有的軍事愛好者都看過或聽說過《燃燒的島群》這本書,這部描寫太平洋戰爭的軍事史小說幾乎成了那個時代軍迷們的啟蒙讀物。相對於國內其他反映二戰的軍史小說,《燃燒的島群》文筆之獨特,可讀性之強,時至今日也令他人望塵莫及。此書的特點在於快節奏的情節組織,太平洋戰爭局勢本來就是波瀾起伏而又瞬息萬變,小說的脈絡巧妙地契合了這場戰爭的特點:從華盛頓到東京,從將軍到列兵,從塔拉瓦的彈坑到清水寺的櫻花,從“大和”艦艙底到B-29的生產車間,從太平洋珊瑚礁的日出到西雅圖的漫天星辰,從馬里蘭州的落葉到日本的北國之雪,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寫得揮灑自如,讀起來暢快淋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