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輻合帶

熱帶輻合帶

南北半球兩個副熱帶高壓之間氣壓最低、氣流匯合的地帶就稱為熱帶輻合帶,它是熱帶地區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氣系統,有時甚至可以環繞地球一圈。它的移動、強弱變化對熱帶地區的長、中、短期天氣變化影響極大。一般分為無風帶和信風帶兩種類型。大多數熱帶氣鏇(颱風)產生在輻合帶中。

熱帶輻合帶

正文

兩半球信風氣流形成的輻合地帶的總稱,又稱赤道輻合帶,英文簡稱為ITCZ。由於這個地帶的氣壓比附近地區低,曾稱其為赤道槽。它是熱帶地區重要的大型天氣系統之一,其生消、強弱、移動、變化,對熱帶地區長、中、短期天氣變化影響極大。
熱帶輻合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見圖):在北半球夏季,東北信風位置偏北,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轉向而成西南風,這種西南風與東北信風相遇而形成的熱帶輻合帶,由於活動在阿拉伯海到西太平洋的季風地區,常稱為季風輻合帶。在東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南半球信風直接和北半球信風相遇,這時組成的輻合帶,常稱為信風輻合帶。與此相應,赤道槽也經常分為季風槽和信風槽。在熱帶輻合帶上常有對流雲生成和發展,因而它經常與衛星雲圖上的對流雲帶相對應。
形成機制 熱帶輻合帶是全球主要熱源區,它的形成機制,是熱帶氣象學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主要有三種形成的機制:①海溫作用。熱帶輻合帶總有向暖海溫區移動的趨勢。②第二類條件(性)不穩定機制。如像颱風發生髮展的機制一樣,只要低空輻合帶南側的西南風加強,形成輻合和氣鏇性渦度帶,依靠邊界層摩擦輻合和水汽潛熱的釋放,可以使大範圍對流雲系不斷自身激發發展起來。③邊界層臨界緯度機制。前兩種機制在緯向對稱即無波動作用時亦可生成,但實際狀態是熱帶輻合帶上常疊加有波動。理論證明:實際發生的波動其角頻率在某一緯度若和科里奧利參數的頻率相同,則在該緯度的邊界層內將產生很大的上升運動,形成輻合帶,這個緯度即稱臨界緯度,實際計算約在北緯10°。
季節變化 熱帶輻合帶位置的季節變化,主要是季風輻合帶的變化,信風輻合帶位置的變化並不明顯。季風輻合帶冬季在南半球;夏季在北半球,自非洲延續到西太平洋約東經150°處。特別是10月份,南北半球各出現一個季風輻合帶。根據氣象衛星雲圖分析:西經130°以東直到美洲海岸的東太平洋上,晚冬和春季也可出現雙重輻合帶雲帶;而在西經160°以西的西太平洋,全年都有雙重輻合帶雲帶。不過冬半球的雲帶始終比夏半球弱,所以西太平洋地區的雲帶,冬季主要在南半球而夏季主要在北半球。北半球夏季時,亞洲、非洲大陸的季風輻合帶,位置最北;冬季,最南可達南緯20°。季風輻合帶的季節變化同海陸分布和地形特徵都有密切的關係。
季風輻合帶 季風輻合帶內不但因北側偏北風和南側偏南風造成輻合,而且在南側的西南風中還有強烈的風速輻合。所以在地面風向輻合帶以南,存在大範圍的對流活動,通過水汽凝結潛熱釋放使對流層中、上部增溫。夏季西太平洋熱帶輻合帶南側的月平均降水量達300~400毫米,而孟加拉灣區的季風輻合帶可達600毫米以上。由於釋放大量潛熱,所以季風輻合帶是大氣最主要的熱源所在。季風輻合帶被加熱之後,激發了這個地區熱帶系統的產生,如颱風、季風輻合帶中的對流雲等,這裡常有成百個對流雲集聚成雲團(見熱帶雲團,天氣變化劇烈,日平均降水量達20毫米。在衛星雲圖上,季風輻合帶常表現為一條綿延數千公里的、由許多雲團組成的巨大雲帶。
季風輻合帶中強烈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分為兩支,一支向北,在副熱帶地區下沉,組成哈得來環流;另一支則向南半球移動。在南緯10°~20°處下沉,然後以低空越赤道氣流的形式流向北半球,組成季風地區特有的季風經圈環流(見大氣環流)。
信風輻合帶 由於信風輻合帶只是由東南風和東北風氣流輻合而成,其輻合強度遠小於季風輻合帶,因而雲帶較弱較窄,對流性的雲也少,其上強烈的熱帶天氣系統如颱風等也較少發生。 7月份東太平洋信風輻合帶月平均降水量約200毫米,大西洋東部較大,可達300毫米。在大西洋的熱帶地區,除了東北信風上可產生東風波外,在輻合帶上也可產生熱帶擾動,前者平均發生在北緯12°,後者在北緯7°。熱帶輻合帶上的擾動,有時稱為熱帶輻合帶波動。而在西太平洋則不同,除了東北信風上的東風波外,只有在東北信風南移而輻合帶破壞後,才在北緯10°左右出現東風波,有時稱它為赤道波。
由於熱帶地區氣象觀測站(和船舶)稀少,根據實測風場分析的熱帶輻合帶的位置及其變化同用衛星雲圖的分析結果尚不能完全一致,因此,關於熱帶輻合帶的結構和天氣、形成和變化等問題尚待進一步積累資料深入研究。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