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崮形群體。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層組成,該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岩建造組成,局部夾砂頁岩、砂岩的岩石組合。她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迷宮洞等自然奇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岩地質地貌奇觀,更是探險旅遊愛好者的絕佳選擇。

基本信息

簡介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東南部北莊鎮境內,海拔483米,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呈東西走向,是中國罕見的崮形山體岩溶地質地貌。溶洞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保護範圍是:東經117°37′28″~117°37′48″,北緯35°00′10″~35°00′20″,面積0.5平方千米。因其主峰遠看貌似一隻大熊耳,故稱之為熊耳山。《嶧縣誌》早有記載:“(熊耳山)又西,曰裂山,如與熊耳一山而中劃者,下為深澗,陡絕數千尺。自山巔俯窺,幽杳深暗,不見其底。兩涯(崖)怪石參差,欹側嵖岈,無立處,亦一奇也。”地質公園以熊耳山為主體,集群崮、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黃龍洞、龍抓崖、地下迷宮、崩塌地質災害遺蹟等自然景觀於一體,是崮形地貌各生成階段的實物展現,為山東僅有,全國罕見的原始而獨特的石灰岩地質地貌奇觀。熊耳山為距今5億年前的淺海相沉積的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山體上半部的石灰岩受斷裂構造影響,長期的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及溶蝕作用,使張性裂隙漸變發展而形成裂谷。裂谷一側的岩體受重力、地震等因素影響,逐漸傾斜、崩塌、墜落而產生崩塌地質災害。原山體逐漸風化剝蝕而形成山頂平平、邊緣陡峭、山肩斜緩的崮形地貌景觀。因而具有較高的科普、科研和觀賞價值。熊耳山公園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湖川相連、享負盛名。涓涓細流匯成飛流瀑布,經年不息。下游的龍床風光和抱犢平湖,碧波蕩漾、秀麗迷人,為遊客營造出一個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原始獨特的地質地貌形態,和諧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悠久光榮的革命傳統,是[2]的完美體現,隨著景區建設步伐的強力推進,一幅原始自然風光和現代文明的畫卷,正以她嶄新的風姿吸引著中外遊客的紛至沓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名稱由來

熊耳山位於因其主峰遠看就象一隻大熊耳,故稱之為熊耳山。據《嶧縣誌·山川》記載:“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巨梁山之右,界碑嶺之南,高聳巍峨。周圍岩石削立數百丈,唯一鳥道可上。”

地質地貌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東西走向,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橫臥在北莊鎮。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遠遠望去,熊耳山像一隻大白熊,頭東尾西地橫臥著;主峰像一扇張開的熊耳,故名熊耳山。立於熊耳山下向上看,在群山中,一峰突起,群山拱衛,柏蒼松郁,石崮雲繞,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從山頂俯視山下,眾水交絡,泉水叮咚,綠野山花,搖枝輕語,一展秀色。熊耳山又分3個景區:溶洞群景區、黃龍洞景區、雙龍大裂谷景區。雙龍一線天。熊耳山的山頂附近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很長很險,當地居民稱之為“雙龍大裂谷”,但通俗的稱呼應為“雙龍一線天”或“熊耳山一線天”;熊耳山的雙龍一線天有以下4個特點:1.雙龍一線天是郯廬大斷裂的產物。位於郯(郯城,位於棗莊市的東南,屬山東省臨沂市管轄)廬(廬江,位於安徽省的巢湖地區)大斷裂帶附近,是郯廬大斷裂的產物。斷裂運動使岩石發生張性裂隙,這是熊耳山一線天形成的地質原因,有很強的科學性。2.雙龍一線天規模罕見。長1000米寬2—5米,兩旁高約20—40米。福建永安的桃花源洞一線天,是一個很有名的一線天,雖說高和寬好於熊耳山,但長度遠遠小於熊耳山。長度長了,其驚險性就大大增加,給遊人的刺激性就提高了很多倍。3.雙龍一線天曲折多變。我國不少風景名勝區的一線天像熊耳山一線天這樣曲折多變的不多,開放的近500米,作者卻花費了半個多小時才考察完。主要就是它曲折多變,時而遮天蔽日,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峰迴路轉,猶如天街長廊。4.熊耳山雙龍一線天兩壁石灰岩造型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歷史背景

熊耳山擁有悠久而又光榮的革命傳統。

1935年4月,中共臨時特委郭致遠、張光中等6名同志在牛鼻洞中建立了第一個魯南農村基層黨組織——大北莊村黨支部,為魯南地區革命鬥爭播下了火種;

1936年,台兒莊老道人王士賢創辦了“魯嶧北黃龍洞貧民私塾義務國小”,是抗戰時期抱犢崮山區的唯一學堂,八路軍宣傳隊經常到洞內宣傳革命道理,從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二年短短六年中,培養過數百名學生,為革命培養並輸送了不少仁人志士。

一九三八年,國民黨第四十軍龐炳勛部曾一度把黃龍洞作為後勤倉庫,撤離時將此洞爆炸,洞內許多古蹟遭到破壞,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出黃龍洞沿階而下,有“毛宅國小”在焉。校門前有一白楊樹,樹齡約百年,須三人合抱,蔥蘢蒼翠,高大參天,與上洞古槐相映成趣。山風陣陣,如虎嘯龍吟。在此小憩,令人生出幾多想……

2003年“十一”前夕,全省首家地質博物館熊耳山地質博物館,在山亭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建成,向遊人開放。

熊耳山地質博物館占地3900平方米,總計投資500萬元。館內藏有1000多件地質標本珍品和2000多張地質圖片。整個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區,沙盤陳列區集中展現了熊耳山旅遊景區98公里的地形地貌;音像室則採用現代高科技音像手段,對整個景區及相關地質科普知識進行全方位系統介紹;展牌展覽區主要由200多幅圖片組成,展示了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和地質災害遺蹟的演化過程;礦石標本展覽室則陳列了一大批地質公園內最具典型代表和科考價值的礦石標本。

熊耳山景區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擁有牡丹庵、黃龍洞、滄浪淵等人文景觀,且交通便利,現已成為人們地質科普、旅遊探險、休娛樂之佳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