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組

照壁山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8年,地質部第十三大隊第一、四、六中隊朱誠順等命名。上部為灰黑色粉砂質泥岩,砂板岩及灰色長石石英砂岩為主,夾砂礫岩凸鏡體;下部主要為灰、灰白色層狀石英砂岩,偶夾薄層砂礫岩或粉砂質泥岩。平行不整合於阿勒通溝組之下,整合於貝義西組之上。

地層名稱:照壁山組

地層名稱(英文): Zhaobishan Fm

階代碼:Z1

地區代碼:4

命名:

1957年朱誠順、葉永正等命名,高振家等(1980)介紹。命名剖面位於新疆尉犁縣照壁山(黑山)地區,參考剖面在西山口及玉勒袞布拉克一帶。

沿革:

1957年朱誠順等在中庫魯克塔格照壁山地區將相當於E. Norin等在西庫魯克塔格所劃分的貝義西統,阿勒通溝組等在中庫魯克塔格作了重新厘定,將相當貝義西組的一部分岩層命名為照壁山岩系,其層位含義大體相當於E.Norin所指的貝義西組。故此後曾一度被摒棄而用“貝義西組”代之(吳文奎,1960,高振家,1972,新疆地層表,1976)。1977—1978年高振家、朱誠順等重新測制了該區層型剖面,將原“照壁山岩系”根據岩性及層序特徵作了重新厘定,共分為兩套岩性組合,下部仍用貝義西組,代表早期海相火山?冰川(雜礫岩)沉積;上部間冰期濱海碎屑岩建造則沿用了照壁山岩系這一名稱,改稱照壁山組。重新厘定的照壁山組包括不整合或假整合在阿勒通溝組之下,整合於貝義西組之上的一套碎屑岩建造(高振家,1981)。

特徵:

本組主要為淺海相碎屑岩,薄—中層狀為主。上部以灰、灰黑色及灰綠色泥板岩、粉砂岩質頁岩為主,夾細砂岩並偶夾砂礫岩透鏡體;下部為灰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岩、粗砂岩,含礫砂岩夾泥板岩或細砂岩、粉砂岩。局部地區上部細碎屑岩相變為矽質岩或矽質粉砂岩。在細碎屑岩中產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 A. Umishanensis, A. Gigatea, A. Incrassa, Trachysphae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等。在西庫魯克塔格西山口地區,本組底部灰綠色泥板岩中曾獲U-Pb (753±30)Ma的全岩等時線年齡(朱傑辰等,1987)。該組分布範圍較廣,西自庫爾勒以北的喀拉帖肯烏拉山向東到西山口、阿勒通塔格並東延到尉犁縣東北部的莫欽庫都克、興地塔格、照壁山、幸格爾塔格、直到鄯善縣以南的葉特木布拉克、帕爾崗布拉克、玉勒袞布拉克等地。其岩性、厚度均比較穩定,厚度一般在360—560m 左右,僅興地塔格北坡坷斯坦布拉克到提克布拉大黃等地厚度變大,可達1192m 。本組與下伏貝義西組多處顯示為整合,或相變關係,當一些地區貝義西組火山岩十分發育時(如東庫魯克塔格、玉勒袞布拉克一帶)則本組厚度變小。在興地塔格以南的牙爾當山地區,貝義西組火山岩厚1407.8m,則上部照壁山組缺失,使阿勒通溝組直接不整合於貝義西組火山岩之上。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朱誠順

年份1:1957

作者2:葉永正

年份2:1957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