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漢字釋義]

焦[漢字釋義]
焦[漢字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焦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jiāo,會意。字從隹,從火。“隹”意為“鳥頭”、“銳頭”、“尖頭”。“隹”與“火”聯合起來表示“火苗尖頭”。

基本信息

漢字演變

焦[漢字釋義] 焦[漢字釋義]

百科釋義

本義:火苗尖頭。 引申義:集中火力加熱於一點。 轉義:加熱過頭,被加熱的物體碳化。 轉義的引申義:1.碳渣。2.碳色,黃黑色。3.碳化物體的物理性質:酥脆。乾枯。4.碳化物體的形狀:捲曲。 說明:1.在中醫里,焦指水氣運行的起點或終點,這可能與經絡穴位學和針灸學有關。“灸”即指用火苗集中於一個人體穴位進行長時間加熱。2.“焦”也可以指人的心情煩躁,稱“心焦”、“焦心”,字面意思是“如同把心放在火頭上烘烤”。

漢語解釋

焦:

一(jiāo,音“交”)

①同“膲”。臟器名,六腑之一。見“三焦”。

②乾枯。《素問·診要經終論》:“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靈樞·經脈》:“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③煩躁。見“焦滿”。

二(qiáo,音橋)通“憔”。憔瘁。《素問·上古天真論》》:“五七,陽明脈衰,面始憔,發始墮。”

漢英詞典解釋

“焦”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百度詞典):

scorched; charred

1.

scorched; charred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焦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唐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茲消切,音蕉。《說文》本作。火所傷也。《玉篇》火燒黑也。

又炙也。《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左傳·哀二年》卜戰龜焦。《禮·問喪》傷腎乾肝焦肺。《史記·越世家》苦身焦思。

又《史記·扁鵲傳》別下於三焦膀胱。《注》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廣韻》別作膲。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注》焦在陝縣。《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於焦。《注》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又《秦本紀》圍焦降之。《注》括地誌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為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焦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焦。周本紀注亦云:在陝縣。誤。

又姓。《廣韻》神農後,以國為氏,出南安。

又晉邑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焦瑕。《注》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詩·小雅》整居焦獲。《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焦獲。《注》今扶風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於蟁睫,命曰焦冥。

又焦明,鳥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注》焦明似鳳。通作鷦。

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注。《集韻》或作㸈。

又《集韻》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樵。《集韻》焦夷,楚地名。《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注》焦,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

又與憔通。《班固·答賔戲》朝為榮華,夕而焦。

又《集韻》將由切,音啾。屬。

拼音是jia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