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文化協會

蘇聯早期文化團體。1917年10月在彼得格勒成立。盧納察爾斯基為協會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弗·卡里寧為中央委員會執行局主席。

1918年以後,由列別傑夫—彼梁斯基和普列特尼約夫先後任協會主席。這是一個廣泛的、自願參加的民眾性文化組織,分會遍及許多城市和工廠,十月革命後,各地協會最多時達 1,381個,會員40多萬,還有工人文化宮、各種文藝小組、學校,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中央機關理論刊物)、《未來》、《熔爐》、《汽笛》等20餘種刊物和幾個出版社。它的建立反映了革命年代文化的高漲,表現了無產階級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對推動蘇維埃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所謂“無產階級文化派”,一般是指它的理論家鮑格丹諾夫、普列特尼約夫等提出並推行“無產階級文化”綱領的少數人。鮑格丹諾夫的“無產階級文化”理論的提出,比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誕生為早1909年他就開始鼓吹建立馬赫主義的“無產階級哲學”、“無產階級科學”和“無產階級文化”,特別在十月革命後,他發表了一系列言論宣揚他的“無產階級文化”的觀點,並通過協會的活動加以貫徹。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是以其“組織科學”為理論基礎,他認為人的一切經驗的綜合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社會經驗的組織;文化和文藝則是以“生動的形象”組織人們的“社會經驗”;過去的文化反映的是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經驗”,“無產階級文化”反映的是無產階級的“階級經驗”因此,他根本否定過去的一切文化,企圖在真空中創建一種純粹的特殊的“無產階級文化”。列寧在《政論家的短評》、《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青年團的任務》等著作中尖銳地批判了這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文化”的理論。1918年10月,在第一次全俄無產階級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協會的某些領導人企圖使協會擺脫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組織,聲稱黨領導的是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工會領導的是經濟鬥爭,而協會應該領導無產階級的文化鬥爭。列寧為此給無產階級文化協會代表大會起草了一項決議草案《論無產階級文化》,指出它必須在蘇維埃政權和共產黨總的領導下,“把自己的任務當作無產階級專政任務的一部分來完成”,並嚴厲批評了“無產階級文化”的觀點,認為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1920年12月1日,俄共中央根據列寧對“無產階級文化”多次批評的精神,作出了著名的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決議,即“俄共中央的信”。但是,普列特尼約夫等人對於列寧的批評和黨中央的決議置若罔聞,甚至要求黨中央撤銷這個決議。之後,普列特尼約夫又在《真理報》上發表題為《在思想戰線上》的長文,堅持認為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綱領是唯一正確的綱領,進一步提出要在“實驗室”里建設“無產階級的階級文化”,把廣大農民和知識分子排除在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行列之外。列寧讀了這篇文章後,嚴正指出:“這是偽造歷史唯物主義!玩弄歷史唯物主義!”接著,在《真理報》上圍繞著普列特尼約夫的文章展開了一場論戰。從這以後,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活動大大減少,1932年 4月23日,聯共(布)中央作出《關於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之後,它的活動即告停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