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擾論:低碳時代的行為取向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們的身心也需要和諧平衡,也需要“無擾”的氛圍。 其一,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可以說,那時人們的出行方式,是真正無擾於環境的。

無擾論:低碳時代的行為取向

本文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探討人類該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討論人們怎樣從保護自身利益出發,使自己成為環境的保護者。
當今時代,正在走進“低碳時代”,本文也是在探討低碳時代的人們應有的行為取向。
筆者並不諱言,自己很關心環保。在一些人看來,熱心環保的民間人士是多事之人,是無事生非者,甚至是阻礙經濟發展的人。也有人認為,為了現實的利益和享受,我們也只好“委屈”一下環境;環境的破壞,影響的是將來人們的生活,是眾多人們的生活,而我們作為具體的個人,並不需要想那么多。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們杯中有酒,就可以享受沉醉,為什麼要想遙遠的將來,想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延續呢?再說了,地球那么大,歷史的長河又那么悠遠,我一個小小的行為對於地球的環境、對漫長的歷史能有多大影響呢?這不過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值得大驚小怪嗎?
上述說法似乎言之有理,但筆者不能苟同。
筆者要鄭重指出的是,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應該儘可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人們的活動要避免嚴重干擾、破壞自然環境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甚至無法恢復。
此外,大多數人都把環境保護視為對於大自然的保護,然而人們可能忽視了,我們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身心也具有自然和諧的需求,也是需要保護的。對於身心的保護與對於大自然的保護,有內在的聯繫和客觀的一致性。
我們早已有了環保的法律和法規,但法律法規的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們往往為了眼前的、個體的利益,而無視長遠的、整體的利益。還有,在法律法規之外的忽視環境保護的行為,也不能用法律手段去干預。
本文將要通過具體分析來說明: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打破自然界平衡狀態的行為,不僅損害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而且會嚴重損害我們的既得利益,會傷害我們現實的自身。我們花了錢,花費了時間,得到的可能並不是享受,而是身心的扭曲甚至痛苦。這就是俗話說的“花錢買罪受”。
無論是為了長遠的、整體的利益,還是為了既得的、個體的利益,我們都應該注重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無擾論——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

筆者在這裡先提出自己的基本論點,然後再從不同角度論證這一論點。這樣做未免有些學究氣,但筆者並不想把此文寫成浮光掠影、旁敲側擊的文章。

“無擾論”的基本論點

筆者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間應該保持和諧相處;這種和諧關係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擾”。換言之,人類不應該通過自己行為,去干擾、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自然界的平衡,是在數十萬年、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的漫長歲月里逐漸形成的,並且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博大體系。如果人們以自己的行為,在短暫的時間裡干擾、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這種平衡的恢復,可能又需要數十萬年、甚至數億年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我們可以期待的人類歷史。此外,對於自然界錯綜複雜的體系,我們人類了解的還很不充分,自然界的許多內在聯繫還是不解之謎。然而遺憾的是,儘管對自然界還很不了解,不能充分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卻並沒有妨礙人們對自然界大動干戈,竭力地索取大自然的資源,並且不惜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應該承認,人們對索取自然資源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更為可悲的是,在探索自然奧秘方面的一些發現和發明,也被用來變本加厲地索取自然資源!
中國有個成語:“竭澤而漁”,這顯然是很荒謬的做法。但在現代社會,竭澤而漁的事情並不罕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油。自然界在數百萬年至數億年的歲月里形成的石油資源,人類只用了區區幾十年,就幾乎開採、使用殆盡了。與此同時,大量溫室氣體被排向地球的大氣層。自然界形成平衡的速度,與人類破壞平衡的速度,相差太懸殊了!這樣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以我們人類現有的認知能力,是無法進行評估的。
筆者提出的“無擾論”包括三個論點,分述如下。
“無擾論”的第一個論點,是主張人們要儘可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把對於自然的干擾影響減少到最低。
鑒於人們對於自然的干擾和破壞過於猛烈了,所以筆者提出,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儘可能以“無擾”的態度來對待自然界,不再去干擾、破壞自然界的平衡,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無擾”的理念,其實在民間早就有流傳。有一個旅遊景區樹立起溫馨的提示牌:“除了照片,什麼也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也不要留下。”這就體現了“無擾”的思想。另據報導,國外有的旅行者在每次乘坐飛機之後,必定要去植幾株樹,以補償對於環境的影響。人家的“無擾”理念也很執著呢。
當然,人類社會要發展,完全不干擾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把對於自然的干擾影響減少到最低,這可以稱為“微擾”。把“無擾”作為最高境界;不能“無擾”就要力求“微擾”,這是對“無擾論”第一個論點的全面闡述。
“無擾論”的第二個論點,是對於那些“好”的影響也要持慎重態度。
筆者所提出的把對自然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不僅包括那些“壞”的影響,而且包括那些“好”的影響。對於預計會起“好”作用的行為,如果也有可能幹擾、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就要極為慎重。否則,今天看來是“好”的影響,或許會釀成明天的災難。
譬如空調製冷技術的套用,原本是為了舒適、方便人們的生活,但是卻因為製冷劑氟利昂的釋放(當然也有其他途徑的含氟氣體釋放),造成了大氣中臭氧層的空洞。臭氧層是禁止紫外線的天然屏障,出現空洞後,紫外線就長驅直入了。還有核科學與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洞悉物質世界的本原,推動了科學技術領域的整體發展,並有利於解決能源問題,但也使人類長期籠罩在核戰爭及核污染的陰影之下。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現在人們對於科技領域的重大進展,已經持審慎的態度了。譬如,對於克隆技術的研究,就非常謹慎。各國都禁止對人類進行生殖性克隆的研究。看來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科技進展帶來的未必都是福音;對於某些研究必須加以限制甚至禁止,以防患於未然。
“無擾論”的第三個論點,是主張在保護身心環境的同時保護自然環境。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們的身心也需要和諧平衡,也需要“無擾”的氛圍。人的身心還應該與大自然相和諧,盡力使自己的生活溶入自然。人們不應該用違背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來干擾和打破自己身心的和諧平衡,進而威脅自己的健康,並且與此同時還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保護身心與保護自然具有客觀的一致性。
強調保護身心與保護自然的內在聯繫和客觀一致性,主張在保護身心環境的同時保護自然環境,這就是“無擾論”的第三個論點。
關於身心保護的問題,本文在後面還將結合具體問題做更詳細的討論。

“無擾論”的思想淵源

我國古代先哲的許多論述,可以作為“無擾論”的思想淵源。
其一,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儒家主張中庸。荀子則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與和諧是儒家所認為的世間萬物的最佳狀態,可稱為“中和之道”。
“無擾論”的第一個論點——要儘可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把對於自然的干擾減少到最低,可以從儒家的“中和之道”找到思想淵源。
其二,是老子關於福與禍的論述。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告訴人們禍與福的相互依存關係。老子的這一論述,對於認識環境保護方面的一些問題很有意義。譬如,洗滌劑的大量使用,清爽了我們自身和衣物,卻污染了河流和湖泊;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有助於提供豐盛的食物,卻形成了農田和食物中的農藥殘留。這些,都是因福得禍吧。
基於福可以轉化為禍的理念,人們對於預計會起“好”作用的行為,如果也有可能幹擾、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就要持極為慎重的態度,這正是“無擾論”的第二個論點。
禍轉化為福的例子也不少。譬如,城市的空氣污染物在天空中形成陰霾,剛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擋陽光中的紫外線,減少紫外線造成的傷害。又如,環境污染的加劇,促成了治理污染的產品和產業的發展。然而,這樣的“福”,多少有些無奈的滋味。
其三,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理念,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也遵循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本文提出的“保護身心與保護自然具有內在聯繫和客觀一致性”的論點,即“無擾論”的第三個論點,恰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擾亂、破壞自然平衡帶來的嚴重後果

擾亂、破壞自然平衡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而且,這樣的後果往往是鏈鎖式擴展的,影響會愈來愈深化,愈來愈危及人們的生存。
讓我們觀察幾種鏈鎖式擴展的現象。
譬如,空氣污染的加劇,使人們的身體和服裝更容易弄髒。於是,需要更頻繁地洗滌,需要更多數量和更高效的洗滌劑。洗滌之後,洗滌劑就隨污水流入江河,在湖泊中富集,造成水域的“富營養化”,進而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另一個例子,是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過多地食用了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結果導致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高發;與此同時,還給畜牧業造成壓力,導致草原的過度放牧,進而是草場的破壞和草原的沙漠化。而草原的沙漠化又會進一步使整體自然環境惡化。
還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和兩極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和島嶼瀕於被淹沒……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儘可能減少對於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已經是刻不容緩。然而,對於環境保護問題,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有的似乎還很“強勢”。
見解之一,是認為我們應該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環境保護不應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理由;等到經濟發展起來了,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來治理污染。這種見解是以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為依據的。
筆者認為,這種見解是不可取的。首先,環境被污染、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以後,是很難恢復的。“拆房容易蓋房難”,這是很淺顯的道理。自然環境的許多變化具有不可逆性,譬如臭氧層空洞,即便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補得起來嗎?既然並不是所有的污染都能治理,那么,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治理”的事情何以落實呢?
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也不能適用於我們。西方國家發展之時,科學技術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對於可能造成的污染後果(譬如全球變暖),也未能明確地預見。現在,我們明確地知道了污染的後果,還要走先污染的道路,恐怕就很難說是明智之舉了。此外,西方國家發展的時候,自然環境系統還不像現在這樣脆弱。現在,自然環境的狀況已經相當危險,任何一種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怎能不三思而行呢?
見解之二,是認為自然界的一些異常變化是自然界本身的規律造成的,與人類的活動無關,或關係不大。譬如,全球變暖可能是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所致,並非是受人類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影響。
這種見解很“絕妙”。因為現代科技水平還不能把握“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這是一個目前還不可知的領域。把自然環境的變化推卸為一個不可知的原因,人們似乎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但是,這種見解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以切身的體會,都能感受到人類的行為對於環境的影響:城市空氣的污染,使城市籠罩於陰霾,成為“熱島”;水源的污染,使“純淨水”走俏市場;海洋的污染,使海產品供應趨於緊張;而草原的沙漠化,使我們的城市遭受了更多的沙塵。這些,都是人類活動的後果,而非“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臭氧層的空洞,也不是“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的結果。更應該引起關注的是,自然界在數百萬年至數億年的歲月里形成的石油資源,人類只用了區區幾十年,就幾乎開採、使用殆盡了,釋放出的溫室氣體和產生的溫室效應,難道會是微乎其微的嗎?
我們根據常識,都知道“滄海桑田”的變化需要漫長的歲月,不會突如其來地出現在一、兩代人的視野里;地震、火山可能突發,卻不會影響全球。筆者並不否認“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是存在的,但反對以此來推卸人為的責任。
筆者還在雜誌上看到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處理”污染物的方法:修建很長的海底管道,把污染物排放到深海。文章信誓旦旦地說,這樣的方法不會造成海洋污染,因為海洋具有極大的消納能力。筆者讀罷此文後,頗為憤慨。難道人們真的要把海洋變為巨大的垃圾場嗎?
筆者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乘飛機出差,從舷窗向外看,看到了黑色的雲團;還有一次乘輪船旅行,憑欄俯瞰,眼前是渾濁的海水。這就是“具有極大消納能力”的大自然嗎?
對於破壞自然平衡、污染環境的行為,不能再聽之任之了。然而,我們作為“一介草民”,勢單力薄、人微言輕,對保護環境能有什麼作為呢?筆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環境的“無擾者”。而當我們成為環境的“無擾者”時,就為環境保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貢獻雖然微小,卻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環境的“無擾者”

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我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貢獻,就可以從衣食住行開始。為了論述方便,筆者把次序倒過來,按照出行、居住、飲食、服裝的順序,來探討怎樣成為環境的“無擾者”。

出行:讓我們成為現代的徐霞客

說到出行,首先想到的竟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我國古代的旅行家,他走了大半箇中國,考察了許多名山大川;他寫的《徐霞客遊記》,是一部千古不朽的遊記作品。
徐霞客遊記》生動地記錄了徐霞客在旅行中所見的地理景觀,文字奇美、意境深邃。讓我們來欣賞一段,這是徐霞客遊歷雁宕山(今雁盪山)時,手執木杖,艱難地攀登山路,終於登上山頂時的所見:
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徐霞客的旅行,主要是靠步行,有時也騎馬、乘船,是人力或風力的船。在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的交通工具。可以說,那時人們的出行方式,是真正無擾於環境的。
當今時代,交通工具大大地進步了,帶來了快捷、舒適的出行,然而,對於環境的污染也隨之而來。譬如汽車排放的尾氣,是影響城市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飛機在天上飛,造成的大氣污染也很嚴重。汽車和飛機還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資源。
此外,出行方式還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在有了現代交通工具之後,人們卻驚訝地發現,步行才是最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許多現代人的疾病,都與出行方式的變遷有一定聯繫。於是,醫學專家們呼籲:能步行或騎車的就不要坐車,能爬樓梯的就不要乘電梯。這一呼聲,幾乎就是在鼓勵人們成為現代的徐霞客。
試想,如果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改變出行方式,用步行或騎車代替乘汽車,則不僅有益健康,還有益於環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中國原本是腳踏車王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腳踏車被冷落了,汽車成了社會的“寵兒”。倒是一些歐洲國家在重視腳踏車的使用。現在,也許該是我們重振腳踏車王國雄風的時候了。筆者希望有千千萬萬的人加入到步行和騎腳踏車的行列中來,選擇這樣的出行方式就是選擇了健康,也是為保護環境出了力。
由徐霞客的旅行,想到當今人們的旅遊熱潮。首先要說,旅遊是一種很好的休閒方式,可以鍛鍊身體、調節心情,還可以使人們回歸自然。久居城市的人們,能夠有機會回歸自然,放情於青山秀水之中,對於身心健康是頗為有益的。
但是,旅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於環境的污染。今天的人們不大可能步行到很遠的地方,一般人也不可能騎腳踏車長途旅行,乘坐交通工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交通工具的選擇就與環境保護有關了。人們應該儘可能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交通工具,儘可能減少對於環境的污染,這就是“微擾”的理念。
出行的安全性也是人們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筆者看來,一些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同時也較為安全。這或許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順勢的表現吧。
此外,出行路線長短的選擇也與環保有關。人們或許會到1000公里以外去看某個風景或建築,但其實在100公里以內可能就有類似的風景或建築,而且更加風光優美,更加歷史悠久,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當然,如果遠方有美不勝收、無與倫比的美景,再遠也應該去。如果只是平常的景觀,那就不一定非去不可了。
捨近求遠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風塵僕僕、遠道而歸固然有可能收穫頗豐,輕車熟路、近水樓台,也未必就不能盡興而返。特別是中老年人旅遊,應該以休閒為主,每年(或隔年)可以進行一次為較遠途的旅遊,其他則以近途旅遊為宜。這樣,減少了旅途勞頓,會更有助於心情的舒展放鬆,還節省了旅費。此外,縮短了旅途,減少了乘坐交通工具的距離和時間,也是為環保作了一份貢獻。
旅遊應該是輕鬆愉快的,而並不需要奢侈、張揚的形式。奢侈或張揚,絕不是旅遊者應有的心態,更不是旅遊的目的。

居住:房子是愈大愈好嗎

關於居住問題,古代的人們往往持達觀的態度。諸葛亮居住在茅廬之中,擁有三分天下的謀略;杜甫身處草堂,寫下了那么多雄渾瑰麗的詩篇。還有劉禹錫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當然,這都是歷史了。今人有今人的生活,不必效法古人。
在改革開放之前,普通人們的居住條件是很窘迫的。那時人們朝思暮想,盼望著住寬敞一些的房子。現在,居住條件顯著改善了,而且房子是愈來愈大。
那么,房子真的是愈大愈好嗎?筆者認為,住宅作為個人的生存空間,應該以自己感覺舒適為度,並不一定就是愈大愈好。
譬如客廳,中國人不像老外那樣喜歡在家裡開“party”,現在朋友聚會又流行上公共場所,家裡已成為個人的私密空間,諾大的客廳有什麼用呢?只有夫妻兩個人的時候,不覺得空曠嗎?
說到夫妻,我們不妨討論一下情感與空間的關係。
男人和女人距離很遠的時候,或者距離很近的時候,都有利於培植情感。距離遠的時候,就像古詩中寫的:“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何等情意纏綿!距離近的例子,可以舉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那間長著一棵樹的小房。那房子何其狹小,生活也滲透著苦澀,但在狹窄空間裡充盈洋溢的夫妻情感,又何等令人羨慕!
誠然,夫妻情感並不取決於空間距離。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熱烈的情感一點點平靜下來的時候,如果居住在過於寬闊的住宅里,那么除了帶來內心深處的空落感之外,難道就不會增加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嗎?
筆者認為,在拋開經濟承受能力不談的情況下,住宅最適宜的大小,應該決定於人們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使用功能的需要,並不是愈大愈好。
如果人們超出最適宜的大小而購買了過大的房子,那不僅住著未必舒適,而且要多支付大量購房款,還要多付物業費、供暖費,這是圖的什麼呢?住宅面積大了,用的裝修材料會更多,裝修污染也不容忽視。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說說對環境的影響。住宅面積大了,必然要占據更多的土地資源;建築材料也都是資源。此外,冬季取暖、夏季空調,都需要更多的能源,還增大了污染物的排放。看一看,對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的事,對環境有多大的損害!
坦率地說,現在一些人買大房子,並非出於實際需求,而是出於虛榮。當然,虛榮也是一種心理需求,但卻不是必要的心理需求。有的人還是貸款買房,為虛榮心而成為“房奴”,何苦呢?還有,房子大了,打掃房子就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力氣。人生如此短暫,像“白駒過隙”,我們準備付出多少歲月,來做自己住宅的清潔工呢?
在古代,住得最豪華的就是皇帝了。然而,居住在雖然雕樑畫棟但卻陰森空曠的宮殿中的皇帝,內心的孤獨苦悶,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電視劇中的皇帝要“微服私訪”,大約也是為了排遣宮廷中的寂寞吧?
在“住”的方面,人們還有其他一些誤區,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

飲食:美味佳肴帶給我們什麼

就在不太遙遠的過去,國人曾經生活在饑饉之中。後來,生活好了,有充分的條件去享受美味佳肴了。過去在逢年過節才吃的東西,現在每天都可以吃了。更有高檔的宴席、豐盛的酒菜,不斷地激發起人們的食慾。
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卻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人們的飲食習慣是在千百年的歲月中形成的,人們的身體也具備了與飲食習慣相適應的特質。但是,近年來,人們急劇地改變了飲食習慣,過多地食用了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結果導致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高發;與此同時,由於對肉產品的需求過多,還給畜牧業造成壓力,導致草原的過度放牧,進而是草場的破壞和草原的沙漠化。而草原的沙漠化又會進一步使整體自然環境惡化。
過多地進食美味佳肴,還給我們的消化系統造成壓力,使我們的腸胃不堪重負。《黃帝內經》裡面,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教誨。孔子主張“君子食無求飽”,這不僅是提倡節儉的美德,也是有效的養生之道。本書在前面曾討論過“胃口也是資源”,說的是相同的意思。
如果我們適當地控制自己的飲食,適當地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則不僅可以維護自己的健康,還可緩解草原的過度放牧,有助於防止草原的沙漠化,進而還能減少城市中的沙塵。
讓我們在閒暇的時候,身心健康地去美麗的草原旅遊,在藍天白雲之下,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那是多么誘人、多么愜意的享受啊。

服裝:我們已經很困難了

提起服裝,不知怎的,筆者想起電影《南征北戰》里那個身陷重圍之中的軍官手拿話筒聲嘶力竭的呼喊:“我們已經很困難了!”
不是危言聳聽,在服裝問題上,我們確實已經很困難了。
說我們的服裝面臨困境,似乎與繁榮的服裝市場不相符合。但是仔細觀察服裝市場,就會發現天然纖維的服裝愈來愈少,合成纖維的服裝愈來愈多,這正是隨著人口增長而使自然資源不堪重負的結果。附帶說一句,合成纖維以石化產品為原料,也同樣是一種資源。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士們可能會把“壓箱底”的衣服找出來。這些服裝的衣料大多是天然纖維的,但式樣卻過時了,怎么穿得出去呢?幸而,電視裡介紹了舊款衣服“翻新”的方法,自己動手,簡單地做一些改動,就可以“推陳出新”,獲得全新的視覺效果。這樣,女士們有了新穎的服裝,增添了生活的情趣,穿著舒適,省了金錢,又為自己騰出了“箱底”空間,還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了貢獻。為什麼不試試呢?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大家都這樣做,服裝市場豈不要蕭條了?不會的。服裝市場應該更充分、合理、節約地利用現有的資源,生產出更適合於人們需求的產品。那樣,服裝市場不僅不會蕭條,還會更加繁榮。關於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係,下面還要討論。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係

本文對於“衣食住行”的分析表明,如果消費者按照自己的真正的、合理的需求去進行理智的消費,那么是應該選擇較為節儉的消費方式的。較為節儉的消費方式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實惠和生活情趣。選擇節儉的消費方式,人們就是在客觀上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減少對於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作出了貢獻。
人們在選擇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節儉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保護了自然環境,這正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展現。
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出於道義的原由而熱心環保事業。但是,當人們獲知自己能夠在保護既得利益的同時也保護長遠的和公眾的利益的時候,內心就會升華起慷慨激揚的感覺。人的本性中都有向善的因素。
也許有人會說,注重節約資源和關注環境保護會制約經濟發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當然是必須的,誰也不願意回到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時代去。但是,任何人也不能迴避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益緊張的現實。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儘可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基本出發點。
如果我們觀察自然界,可以得到許多啟迪。
趨向於節儉,是自然界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譬如,蜂巢是六邊形的,最為節省“建築”用材;肥皂泡是球形的,是用最少“材料”獲得的最大體積。筆者還聽說有一種昆蟲,當雌雄交配之後,雌蟲就要把雄蟲吃掉,用這頓飽餐中獲得的營養來繁育幼蟲。筆者猜想,這種昆蟲是生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雌蟲再也找不到果腹的食物,不得不吞噬自己的“親密戀人”,使種群得以繁衍。這故事聽起來很殘酷,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營養資源”。
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社會更是如此。老子和孔子都崇尚儉樸。節儉的風氣在人類社會流傳了幾千年,絕不僅僅是一種道義範疇的美德,而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是人與自然共存的現實選擇。節儉的風氣同時還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理性的消費、健康的生活與環保觀念溶為一體,成為一種習慣的思維模式的時候,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從被動地關注環保轉向主動地關心環保,從首先考慮既得的、個體的利益,轉而更多地關心長遠的、整體的利益,熱心環保者的隊伍就會壯大起來,而危害環境的行為將成為眾矢之的。
倡導節儉型的消費,並不會導致消費的萎縮和市場的蕭條。
從消費者一方來說,可以把節約下來的錢款投入到別的消費領域,讓生活更豐富,更有品位,更有內涵。現在,許多消費領域都是買方市場,消費者的理智選擇會對市場產生良性的驅動。
誠然,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衝突是客觀存在的,但衝突並非完全不可化解。從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向來說,應該儘可能地轉向無污染或少污染、不消耗或少消耗資源的領域,到這樣的領域去拓展市場,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贏得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那么,這樣的領域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嗎?當然有。
眾所周知,信息產業就是一個較少污染、較少消耗資源的產業,而且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關於發展信息產業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關係,本書將在後面的《第四產業的崛起與資訊時代的步伐》一文中詳細討論。
再舉一個例子,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老年市場的核心需求是服務,而服務業恰恰是基本無污染的行業。也許有人認為老年人是消費市場的“弱勢群體”,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事實並非如此。不信可以到超市去看一看,會看到老年顧客們或匆匆或悠然地穿行在貨架之間,然後在收款台熟練地拿出信用卡付賬。今天的老年人群,雖然總體上並不富有,但絕不“弱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年。發展以服務為核心的老年市場,對於推動經濟、穩定社會都是意義深遠的。況且,這還是“無煙產業”。
筆者多么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努力,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
也許有一天,當夜幕降臨,我們在大都市的街頭散步的時候,抬頭仰望,能重新看到美麗的銀河。於是,會情不自禁地吟詠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期盼中的這一天,會到來嗎?

——本文引自《當我們50歲之後》一書

當我們50歲之後
ISBN: 9787504851048
農村讀物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