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綿山

《焚綿山》源於春秋時期的傳說: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忠心護駕,文公復國後,介子推與母歸隱綿山。

簡介

為了讓廣大市民進一步了解清明節,認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的道理,昨晚,清明壓軸節令戲《焚綿山》在長安大戲院上演,雖然傍晚下起紛紛細雨,卻依然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看。
《焚綿山》源於春秋時期的傳說: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忠心護駕,文公復國後,介子推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介子推與母被焚而亡。文公追悔,為介子推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忌日禁火,以寒食寄託哀思。
為傳承這一古老文明,京劇舞台很早就把這一感人故事編成《火焚綿山》等系列劇目。這齣戲中,介子推與母親在重耳焚山唱段有繁難的唱、念、做、舞以及從高山翻下等技藝,余叔岩、劉春喜、馬連良到李盛藻、奚嘯伯等老生名家都曾演出過。昨晚《焚綿山》是由北京京劇院青年團的演員張建峰和沈文莉分別飾演介子推和介母,演員的唱功和表演都著實不俗,其中的“春草青青隱翠溪”和“介子推坐草堂”等西皮唱腔贏得觀眾連連叫好。
演出結束後,很多觀眾表示,這次演員的表現很出色,唱腔也不遜色於老演員。這齣戲雖然不是大製作,但故事性強,又很有哲理和教育意義,不虛此行。北京101中學的田圓老師帶著20多個高二年級的學生來看戲,他說:“我開了一門京劇選修課,剛上過一節清明文化,講到了《焚綿山》。之前組織學生看過這齣戲的彩排,也和京劇院的演員有過交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始他們對介子推不理解,然後就查閱各種資料,最後理解甚至被感動,我覺得是一次很好的人生教育和美學教育。”101中學的同學說,他們都十分熱愛京劇,有的還能唱上幾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