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校風:“勤奮、守紀、團結、進取” 學風:“刻苦、踏實、活潑、主動” 教風:“敬業、愛生、嚴謹、創新” 校訓:“立德、博學、求實、創新”

基本信息

創建時間

始建於1956年的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是我市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優秀教師群體,優越辦學者條件,良好社會聲譽的明辦學特色的學校,校風淳樸,學風濃厚

烏市第二中學 烏市第二中學

,教學秩序良好,教科研成績斐然。

辦學宗旨

近50年來,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始終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有"新人,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奮鬥目標;把努力提高學生的生的個性,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學校的校訓是:博學修德,求實創新。

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已形成了凝聚力強、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 發進取的優良傳統。正確的辦學思想的文化底蘊和社會的高度評價是學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會使第一個在這裡學習、工作過的人受益匪淺。

師資力量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擁有優越的辦學條件。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先進:特別值得二中人驕傲的是:學校的理、化、學、校園網、圖書館、電教設備均屬全疆一流水平。即將竣工的教學綜合樓面積12600平方米,配有室外內體 育場、籃球設施。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的教師隊伍是一支樂於奉獻、業務過硬、充滿朝所的優秀群體。

早在1999年,市政府、市教育中:二中課堂教學優質課比例就高達48.5%,位於烏魯木齊市14所素質教育試點學校之首。在2002年市政府組織的"烏魯木齊示範收"中,二中課堂教學的優質課比例再次位居第一。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的教學成績斐然。近5年以來我校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全市前5位,2003年中考成績又獲全市中考排名第一。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的中考上線率始終穩學校已陸續向一中、六中、八中、實驗中學等名校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

歷史沿革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在1996年秋季創辦的國中英語實驗班,在使用現行教材的同時,選用了"三L"等國外引進教材,課時量,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聽、說、讀、寫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實驗班廣泛採用多媒體、遊戲、文藝演出等教學手段既興趣,又強化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音樂藝術教育】

1989年為落實《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精神,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為要求,學校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以特色促發展”的辦學路子。在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兩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批准烏魯木齊市二中,創辦了烏魯木齊市第一所由普通中學涵蓋國中、高中藝術教育為一體的音樂特色班。

二中音樂班始終把涵養學生藝術修養,提高專業藝術水平,促進藝術個性,發展為辦學目標。

目前,學校現有音樂特色班6個。二中音樂班已形成初、高中六個年級,六個教學班的完整教學規模。學校已形成了一套適合學生髮展的藝術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學校藝術教育設施齊全;科學藝術樓內設有多媒體音樂教室、形體教室、器樂合奏教室、琴房等藝術教學功能教室,還配有各種管弦樂、打擊樂器及服裝;六樓的多功能廳,有標準舞台音箱設施齊備,可容納400多人。

音樂班的開辦,為熱愛藝術的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每年舉辦的初、高中音樂班學生畢業音樂會、紀念“12.9運動”音樂會、新年音樂會、美育節等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藝術實踐的機會,還為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的平台。

二十多年來,已有四百多名高中學生畢業,高考錄取率達到100%,本科錄取率達94%以上。錄取的高校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一大批著名高等藝術學府。畢業學生中既有影視明星(如:陳建斌)、也有從事音樂教學和創作的學者(如: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張征)學校不但在藝術課方面重金投入,重視對學生的基礎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形體訓練、合奏訓練等校本課程的學習,還會每年舉辦初、高中音樂班學生畢業音樂會、學期學生專業匯報等藝術實踐活動,並邀請藝術院校專家進行現場專業點評。在基礎課的培養上也嚴格按照自治區教育廳相關檔案的批示精神,“兩必”加“一選”的要求(即語、數、英、政、史、地為必修,校本公共專業課為必修,其他校本專業課為選修)調整課程設定,對高中音樂班學生參加理、化、生三門學科的學習,採取只進行學習過程考察,但不參加統一的學業水平考試的方式授課。“二中音樂班”已成為我市藝術教育的一個品牌;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發揮學生藝術特長,展示學生個性,推動學生藝術水平提高的平台,是培養未來藝術家的搖籃。

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所擁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廣泛的社會認同更會讓你驕傲。第二中學是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市級德育示範學校。在2003年烏魯木齊示範性高級中學評估驗收中,我校綜合評價成績僅在一中、八中、六中之後,被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排名於普通中學之首。

烏魯木齊市第二中學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辦學條件,一流的教師隊伍,斐然的教學成績,良好的社會聲譽等會為你提供一流的教學服務。而且會給二中的保持繼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提供有力的保證。

1997年對於每一個二中人而言,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在四十年前,即,1957年,烏魯木齊縣民族教育的搖籃,就在這裡誕生。風雨四十載,烏魯木齊縣第二中學隨著國家和民族的風風雨雨在曲折中不斷發展,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1997年7月,在上級教育部門以及歷屆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經過精心籌備,舉辦了建校40周年慶典。歷屆校友,新一代二中人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歷史性時刻。

校慶前後的幾年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了較好的起步。從1995年起,隨著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的相繼被分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學校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得到不斷轉變,教育教學工作穩步推進。在這些年中,學校較以往有了較好的進展。每年,學校以教師節為契機,邀請兄弟學校教師共同慶祝節日,通過共同聯歡活動,促進學校間的相互來往。學校間教師的相互聽課、評課活動,加強了經驗交流,使教學工作出現了新的氣息。1996—1999年,學校工會組織連續三年榮獲烏魯木齊縣“先進工會之家”稱號;1999年6月,在烏魯木齊縣第23屆中國小教師田徑運動會上,學校榮獲“體育道德標兵”稱號。

喜遷新址,舊貌換新顏

——2000年-2008年

2000年,經上級部門檢驗,原學校建築被定為危房。當時,這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學校面臨了無教學場地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制定了相關措施,分散教學場地,進行教學工作。將一部分班級遷至學校食堂,一部分班級遷至甘溝國小新建教學樓,保證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直到2004年,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但是,在這四年中,全校師生不埋怨,不退縮,發揚了優良的工作、學習作風。

2004年9月,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學校喜遷新址,被遷至距烏魯木齊市中心約50公里處,位於216國道邊的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沙爾喬克村。喬遷的幾年中,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條件的大力改善,帶動了教育教學成績不斷提高。

遷址後,學校面積達到41335、4㎡,包括總面積6782、6㎡的校內建築和占地400㎡的綠色操場。擁有教學樓兩幢、可容納400名學生住宿的學生公寓兩幢、學生食堂一幢、鍋爐房一座、綠化操場一個、水泥籃球場一個,硬化了校園內的全部道路,並添置許多校園文化設施。

同時,在遷校過程,為了組建了一支專業功底紮實,工作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學校經上級教育部門批准,允許縣屬中國小一批教師人才調入本校。優秀教師的不斷加入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現在,學校教職工人數達到124人,其中教育教學人員103人,行政領導2人。學生756名,班級31個。教職工隊伍中,碩士研究生學歷12人,本科學歷36人、專科學歷71人、中專學歷9人、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60人、初級職稱44人,黨員34人,學校下設黨支部,校委會、團委、行政辦公室、教務處、德育處、女工組織、學生會、少先隊組織、檔案室、醫務所、圖書室、電教室等職能部門。

尤其是喬遷的近幾年,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成績斐然。

學校致力於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學校工作量到質的轉變過程中付出了一定努力。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建立美術、書法、音樂、足球、冰上速滑運動興趣小組等。在學校領導直接參與下,創辦的校報《賈林報》,至盡已在校內發行了15期,在發揮學生特長,提高創新能力方面起到較好的作用。這在烏魯木齊縣民語系中國小創辦校報中為先例。

在三個文明建設方面,由於學校各方面工作成績突出,2000年,被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 2002年,被命名為“市級治安模範單位”,2004年,在烏魯木齊縣第四屆中國小藝術節活動中,在現場作畫、合唱類比賽中榮獲一等獎,2005年,又被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同年,被評為“縣級德育達標學校”。

學校位於農牧區,學生來源為附近農牧民子女,因此,多數學生家庭貧困。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差,承擔不起生活費,有的學生有中途輟學的情況。為此,學校成立了一支由黨員、團員組成的愛心活動小組。這些同志曾籌集12500元資金,為貧困學生捐款,為他們安心就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除此之外,學校加強與相關部門,社會各界朋友、社會經濟力量的聯繫,在他們的大力幫助下,貧困學生獲得了一定資助,減輕了經濟負擔。近幾年在國家“兩免一補”優惠政策下,每年有473名學生免收教材費、學雜費,有90名學生享受500元的生活補助,總計45000元。由於工作措施得力,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得到有效提高。

學校近幾年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原則,結合社會治安部門,大力開展教育活動。制定計畫,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嚴格宿舍管理制度,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每年,還積極組織師生參加消防演練,提高全體師生的防火意識,並藉助禁菸日,向全體師生進行禁菸宣傳。為創建平安校園奠定了基礎。

為創建“無煙、綠色、花園式”的學校,動員師生,植樹、鋪草坪,在校園內培植眾多樹木花卉。2004年在校園內及周圍種植2000棵樹苗,2005年又種植60棵松樹、200棵榆樹和柳樹苗,100棵蘋果樹苗。短短几年時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成為一所整潔優美的花園式學校。

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近年來,學校認真貫徹教育方針政策,每年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和“雙語”教師培訓。

學校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下一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抓好家庭、社會、學校三方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為了做好家長工作工作,抓好親職教育,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廣泛聽取家長意見,對家長進行教育,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學校最近在原有30台電腦的基礎上,又獲得中央代表團在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贈送的50台電腦,這為教師、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進行教學,學校實施遠程教育等多項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改革開放的30年裡,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先後有不少學生被內地,如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上海醫科大學等重點院校所錄取。同時,也為本地的高校輸送了一批優秀學生。現在,在新疆社會科學院的就職的別克蘇里坦·卡賽,新疆畫報的攝影家吐斯別克·斯拉木等一批傑出人事都是我校畢業生的優秀代表。

進入新世紀後,我校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完善學校的基本設施,教育教學工作碩果纍纍,步人了新的顛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