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類

烏頭類

烏頭類,屬毛莨科,烏頭屬,拉丁名為Ranunculaceae。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和西南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烏頭類
aconite
毛莨科(Ranunculaceae)烏頭屬(Aconitum)和菟葵屬(Eranthis)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通稱。烏頭屬是夏季開花的有毒植物(參閱烏頭monkshood〕條);菟葵屬為春季開花的觀賞植物(參閱冬烏頭〔winter aconite〕條)。

臨床研究

烏頭類藥物抗腫瘤作用的動物及臨床研究
1980年前後,主要包括生附子、生川烏頭、生南星等的含烏頭的複方三生注射液開始用於抗腫瘤研究。實驗研究表明其對小鼠Lewis肺癌、艾氏腹水癌、小鼠肝癌、人肺癌、胃癌、肝癌有抑制作用,在人胃癌實驗中似有逆轉現象[1-4],1987年曾昭賢等[5]套用同位素標記前體摻入法探討其機理,發現其對小鼠肝癌細胞生物大分子合成有抑制作用,尤其對DNA、RNA合成抑制作用較強,其作用為可逆性,但對外周血淋巴細胞酸性非特異性酯酶陽性率、淋巴細胞轉化率、血清IgG及溶菌酶含量等免疫功能無影響,故認為抑瘤機制主要是抑制細胞生長及核酸代謝。隨後,華西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等6個臨床單位套用複方三生注射液治療晚期肺癌166例,緩解穩定率60%~70%,並明顯緩解症狀[2-3]。複方三生注射液於1986年通過技術鑑定。另一種含烏頭的中藥製劑烏頭注射液(主要成分為烏頭)也於70-80年代末期在北京、福建、山東等地開展了較為系統的臨床研究,主要用於治療胃癌、肝癌,結果發現個別病例腫塊縮小[6-9],病人的疼痛減輕,生命延長,總有效率40%~60%。90年代王景毅[10]等報導,套用烏頭注射液治療肝癌10例,部分緩解2例,輕度消退5例,並發現對肝功能、血象無明顯影響。另據研究,含烏頭製劑還有增加化療、放療、介入治療、手術等療效的作用。王純等[11]採用斑蝥刺激皮泡法檢測巨噬細胞吞噬率(PR)及吞噬指數(PI),比較2組間巨噬細胞功能(MPF)情況,結果治療組PR及PI均高於對照組,表明化療患者同時套用烏頭注射液可提高巨噬細胞功能,增強免疫力。近年,雷桂華[12]等的臨床研究也得出烏頭注射液可增強放療化療效果的作用,研究中,接受烏頭注射液+化療治療患者較單純化療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包括體質量、Karnofsky評分的提高、厭食和乏力的改善,其分別為80%、80%、93%、67%,而單純化療組分別為10%、27%、10%、18%,兩者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疼痛緩解率也有明顯提高,分別為85%、40%,兩者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另外,王華靈等[13]套用烏頭注射液肌注治療多種癌症疼痛,總有效率79.76%,療效與用藥劑量正相關,且對隱痛、脹痛、鈍痛療效優於刺通、絞痛、銳痛,消化道腫瘤療效最好。烏頭注射液的抗癌研究於1983 年6 月在山東泰安進行過學術鑑定,但病種僅限於消化道腫瘤,有待擴大瘤譜,積累更多的病例。

抗腫瘤成分

烏頭類藥物抗腫瘤作用的有效成分研究
近年國際國內對中藥的研究逐漸提出中藥的“國際化”“標準化”“科學化”原則。目前對烏頭製劑的研究還多停留在複方製劑水平上,不明確其有效活性成分就無法進一步研究其具體的作用機理,這也是阻礙中藥走向世界贏得世界認可的一個重要的瓶頸。所以,就要求準確找出烏頭中抗腫瘤活性有效成分,用現代分子生物學語言來闡釋中藥的作用機理,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藥的內涵。
烏頭鹼是烏頭的主要成分也是研究最多的烏頭中提取到的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過去對烏頭鹼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對心肌細胞及心血管系統作用方面,與腫瘤相關研究報導很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