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個人開的學校

為每個人開的學校

隨著北京十一學校的新型育人模式越來越為人所知,更多的人希望通過學生的體驗與成長洞察其變革實質,審視其變革意義。

《為每個人開的學校》 是近年來十一學校學生主編的第三本書,也是第一本“學生寫學生”的書。三十多個故事,並非成長樣板,而是為我們展示了當代年輕人在被給予了充分的信任、自由與選擇權之後,所呈現出的各種成長樣態。他們太不一樣,但卻也都一樣——那是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他們或許會迷茫,或許會偏激,或許會自大,或許會退縮,但他們都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本書從采寫對象的選擇到團隊組建、文章撰寫都由初一到高三的學生獨立完成,前後耗時兩年有餘。最終呈獻給讀者的,不單是三十三個學生的成長故事,更是這些年輕編者與撰稿人的思想表達,也可視為對十一學校“最年輕版”的解讀文本。

主編及作者小傳

趙胤光

十一學校2016屆畢業生,本書主編。是MPC(媒體與出版中心)核心成員,學生內閣成員。歡樂地掙扎在初三年級,雖偶獲肯定,但有時仍有些幼稚。

葉 楓

十一學校2015屆畢業生。喜歡文學、數學,享受寫作,願意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 對於未來一無所知且滿心畏懼,但又持樂觀態度並極度期待。現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每天裹在及腳腕的長羽絨服里四處奔走,對於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

王筠琪

愛音樂,愛攝影,愛文字,愛塗鴉。愛在闌珊燈火中提琴一曲,愛在咖啡馥郁里低吟淺唱,我為自己加糖。

李 引

原十一學校本部高三出國班學生,現就讀於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被主編拉過來寫稿的寫手之一,仍在不斷的探索中。

趙正蔚

我覺得自己是個挺普通的人。有幾個好朋友,有一些小興趣,還有不少小毛病。只是我可能更多了點“死磕精神”,想做的事情即使擱置很久,我也一定要找個機會去實現它。採訪於我而言是件新鮮事兒,因此也極具吸引力。能夠和諸多優秀的同齡人交流,寫下我眼中他們的樣子,是我的榮幸。

李子安

我很喜歡介紹自己為:講故事的女生。我喜歡冬天喝熱可可,雨天吃拉麵,喜歡平凡簡單卻很有劇情的生活。我享受忙碌,卻更期待每一個忙碌時段後,能放下一切包袱滿足地和朋友們聊我們的喜怒哀樂。我愛各類藝術,並堅信通過藝術表達自己是創造美的過程。能夠參與這部書的撰稿工作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幸福,因為從我接觸的六位同齡夥伴的經歷中,我收穫了太多感動。講述並分享他們的故事,讓我更好地活在我的生活里。

陳鶴丹

十一學校2017屆畢業生。喜歡跑步、看書、寫東西、吃東西和綠色。喜歡的作家大概是村上春樹。喜歡的一句話:Que sera,sera。

李元杉

十一學校一介草民,在校五年,曾混跡於數學競賽、模聯協會、足球隊等,皆無所成。唯在校園媒體領域小有所得,創《異想》,建Imaginist,專事獵奇,搞大新聞以自娛。

目錄

序 / 戴沖

第一季 愛與創造

劉毅倫:創新校服 / 趙正蔚

蘭雲天:心境 / 李子安

梁紫佩:意外收穫的寶貝 / 李子安

蔡藝璇:愛與和解 / 葉楓

馮昕暘:世界內外 / 李元杉

第二季 心之所向

王鼎坤:轉學生的春天 / 陳鶴丹

樊 笑:足球男孩兒 / 葉楓

劉 洋:別樣的創業人生 / 李元杉

賈昕平:不願被歷史遺忘的大男孩兒 / 李子安

王子萱:七班,一個成長的名號 / 王筠琪

趙胤光:改變世界的“不情願” / 王筠琪

第三季 夢想的力量

鄭子豪:電影之路 / 葉楓

尚楚岳:我與文學 / 陳鶴丹

王偉權:用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 李引

萬正一: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趙正蔚

石岳峰:我與3D印表機的故事 / 李引

韓可意:獨屬於自己的感受 / 陳鶴丹

第四季 改變是一種性格

徐子晗:我不後悔 / 李元杉

程錦慧:盒子外的思考 / 葉楓

徐文宜:改變是一種性格 / 李子安

王少琛:“亂”中求變 / 李元杉

金亭藩:改變,和十一一起 / 李引

第五季 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學思:“玩”在十一 / 王筠琪

溫 娉:走一條並不擁擠的遠路 / 趙正蔚

金詩嶼:最美的自己便是最美的舞者 / 李子安

陶司聰:從鋼琴才子到金融新秀 / 李引

潘彥奇:冥冥之中一條路走下來 / 李引

第六季 非關輸贏的生活

劉佳琪:綠葉與紅花 / 趙正蔚

張新迪:小心靈的大溫暖 / 王筠琪

王婉婷: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無關輸贏的日子 / 王筠琪

張航達:有沉澱才有張揚 / 李子安

夏天茹:為自己而活 / 陳鶴丹

陳雨涵:與壓力齊頭並進 / 趙正蔚

主編及作者小傳

後 記 / 葉楓

這個冬天,注定要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一天傍晚,李茂來到團委辦公室,讓我為一本書寫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書,書的內容如何,我並不清楚,只知道書中收錄了十一學校一群學生的文章,反映了他們的人生經歷與感悟體驗。大概因為自己長期從事學生活動的指導工作,和他們比較熟悉,所以茂兄覺得,由我寫序再合適不過。好友相托,自當效勞,我便爽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很快,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的電子信箱中收到了書的樣稿,書名為《為每個人開的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學生的成長故事》。單從書名便知是十一學校多年來不斷倡導的理念,我並不驚訝,也沒有產生太多感觸,大約一個人在這樣一所充滿朝氣和創新精神的學校生活久了,也會有一些思想倦怠吧。總之,我並沒有馬上點開書稿,而是任憑其他繁雜的工作事務淹沒一切。這樣便拖延下去。

第一次打開書稿,已是很多天后的周末了。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霧霾深重的夜晚,窗外,對面樓層的燈光只能依稀可辨,整個北京城籠罩在一片悲觀、無奈,甚至絕望的氛圍中。那一晚,一種逃離這種生活的吶喊在我內心不斷升騰,我忽然開始質疑這么多年來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義,我覺得未來是如此迷茫,生活又是那樣無趣。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我將如何自處?種種情緒鬱結於心,哽咽在喉,便是呼吸,也是那么的不自由了!意識的百無聊賴總會讓人的行為發生超出預料的效果。我手中的滑鼠在電腦螢幕上漫無目的地遊走,而書稿就躺在電腦的桌面上。於是,書稿就在不經意間被我雙擊打開,就這樣敞開懷抱接納我,容我一路讀了下去。

第一篇是關於劉毅倫的《創新校服》,他當時為創立校服中心奔波勞碌的情景如同老電影般,就在我眼前回放起來;然後是關於蘭雲天的《心境》,關於這份雜誌的未來,我還和他的編輯團隊發生過爭執呢;再到後面,我看到了對蔡藝璇的採訪,她對“模聯”辯論的熱情,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些我都是那么熟悉;王婉婷說到她在狂歡節的經歷,於我而言又何嘗不是刻骨銘心、受益良多?石岳峰可不僅僅喜歡3D列印,他還喜歡“模聯”、街舞、打鼓呢,而他做牛排的手藝,也非常不錯;王鼎坤在文中談到自己高三時情感上的衝突與變故,箇中情況我是了解的;陳雨涵當社聯主席,受的罪、吃的苦,我均感同身受,也有幸成為她不斷成長道路上某一階段的陪伴者、見證人;還有劉佳琪,你知道關於“敲響團委的門”的典故嗎?馮昕暘,這個外號叫“腸哥”的男生有著怎樣對於愛情的純淨嚮往;韓可意,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同時記錄美、傳播美;徐文宜,一個英語口語極差的男生,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辯論大神。還有張航達、徐子晗、潘彥奇,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都融入我的生命中,成為不可忘卻的存在。

如果霧霾可以遮蔽心靈,讓夢想如碎片般散落,讓信念的光芒漸漸消褪隱去,那么這一個個鮮活生命所演繹出的精彩故事,則讓我有了直面自我的勇氣。我想,為每個人開的學校,不僅有學生,也包括我們這些老師吧。是的,應該包括每一個人。在這個校園裡,我們互相守護,互相影響,結伴而行。如長夜漫漫的旅途中,那一盞盞思想的明燈,叫人不迷途,不後退,總能一步步向前走。因此,誠如文章開頭所說,這個冬天,注定會在我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印記。我希望,讀過此書的人,也能從孩子們的字裡行間獲取力量。在當下的中國,這些力量匯聚起來,便可有大的作為,做出大的改變。

願力量與你同在!與諸君共勉!

戴 沖

2016年1月20日

(本文作者系北京十一學校教師。他從2008年起開始擔任校模擬聯合國活動的指導老師,並開設辯論課程,逐漸成為全國模聯活動和英式辯論的重要推動者。2011年進入校團委工作,目前主抓學生社團文化建設及相關課程開發。)

書摘

劉毅倫:創新校服

趙正蔚

2012年對於十一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走班制在高中學部的初步試行拉開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幕,而當時劉毅倫所處的高一年級正是走班制度的拓荒者。對他而言,最大的改變就寫在身上—從紅條綠底的傳統校服,到天藍款的簡約校服,再到如今更具備功能性和舒適度的新款校服。

劉毅倫的故事,大概要從校服說起。

在學校“找工作”

“高一剛入學的時候,因為校服估碼出現了一些偏差,很多新生沒有合適的校服穿。那時候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都迫切地需要穿校服,因為幾天后就是開學典禮了。”劉毅倫回憶起他決定接觸校服工作時的情景。“其實當時學校也很無奈,因為校服是學校跟卡帕公司提前訂購的,不是說我今天下單了,明天就能做好給你送過來。結果,有些家長怒火中燒,甚至給當時負責校服工作的馬秀清老師發了一些不客氣的簡訊。”同樣拿到錯碼校服的劉毅倫在排隊換校服時,看著已經五十多歲的馬老師彎著腰在狹小的空間裡一件一件翻找著衣服,心裡很不是滋味。

於是,在開學初自主挑選學生管理學院的崗位時,劉毅倫鄭重其事地選擇了校服管理的崗位,那時他只是單純地想幫上了年紀的馬老師分擔一些壓力。

處女座的處女作

沒過幾天,劉毅倫便開始了他的“實習”生活。

馬老師先帶劉毅倫了解了當時校服管理的情況,不知不覺中他就和馬老師攀談了起來,這讓從前那個內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的劉毅倫怎么也沒想到。“大概是馬老師燦爛的笑容感染了我,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讓我放心大膽地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此刻,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談的劉毅倫也露出燦爛的笑容。

經過和馬老師的多次交談,劉毅倫意識到校服管理中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劉毅倫想著把這些問題匯總起來在“校長有約”上和校長溝通。“學校啊,你們學生提什麼都支持,我們可就不行嘍!”馬老師聽到他的想法後自嘲道。

“那天我回到家裡,躺在床上激動得都睡不著了。滿腦子都想著解決現在校服調換問題的方法,後來索性就從床上爬起來,打開電腦,寫下了我的第一份提案。”提起這份“沒有任何格式修飾”的、並不完美的提案,劉毅倫說它很特別。那是他格外珍惜的一次寶貴經歷,那是他改變的起點。

雖然格式尚不規範,但是這位處女座理科生還是邏輯清晰地把重點一條一條羅列了出來。“我先提出了學校在校服管理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變革的大背景下,校服管理同樣也應該有所轉變。然後,我提出了解決方案和具體的改革建議。比如說,收集入學新生前一年的體檢數據,通過對身高、體重等各方面的考量,再進行估號,從而預估各個尺寸校服的數量。最後,我還提出了對這次校服事件的處理辦法。”

完成提案後,劉毅倫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校長分享他的想法和熱情。於是,他在儲物櫃裡放了兩份提案,又塞在兜里一份,每天都期待著和校長的偶遇。“幸運的是,在我揣著提案的第二天,我正好在科技樓樓下看到校長,就趕緊跑著追上他。那時候校長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就低著頭從兜里拿出皺皺巴巴,但被我疊得十分整齊的提案給他。”校長先是一臉困惑,大概是不知道眼前這個男生叫住他要做什麼。在看完劉毅倫的提案後,他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嘴角上也有了笑容。校長一邊看著提案一邊讓劉毅倫回去等他的批覆。“之後的一整天,我真的是忐忑不安,不過內心也很期待,很激動。”劉毅倫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第二天,馬老師告訴劉毅倫,校長有批覆了,他把提案轉交到劉麗雲主任處,讓劉主任幫助劉毅倫來實現它。“校長還誇我想得周到、全面,提案也很有可行性。”校長的稱讚讓劉毅倫覺得既意外又興奮。

現在,這份提案的原件已經被校方留存,而複印件則躺在劉毅倫的書桌抽屜里被他珍藏著。在這之後,劉毅倫又先後完成了冬裝發售提案、新校服發布會方案、畢業禮服租借方案、校服文化中心選址提案等。提案也慢慢地從當初的稚嫩、不成熟,發展到如今不論版面設計還是提案的內容都顯露出十一特色,蘊含著十一精神。劉毅倫說,這些細微的改變就是他的成長。

台前幕後獨挑大樑

在那些提案一點一點被實現的同時,劉毅倫遇到了另一個機會—參與新校服的管理。那時,設計稿已經被反覆修改了幾遍,實物樣衣也送到了學校。新校服的理念主要體現在更強調功能性,分為制式校服、生活校服、運動校服三大類。推出新校服是為了使同學們在各個場合都能有合適的校服著裝,打破以往傳統校服邋遢肥大、毫無美感的設計,同時也為了打破用顏色區別年級的十一傳統。

這一切看似簡單,但其中的深意是為了讓走班制在十一校園內更好地實行,打破長久以來存在於同學們心裡的班級、年級的概念。同學們穿著沒有顏色區分的校服,校園裡不再有高年級同學在運動場上霸場的情況;在技術藝術課上,有著共同愛好的同學們不必再因年齡、年級的限定而無法交流,而是能迅速地打成一片。用劉毅倫的話來說,“取消班級制,我們的歸屬感應該來自十一學校”。

然而,這些變革能夠被同學們理解嗎?能夠被家長、老師理解嗎?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同學、家長和老師更快地接受新校服呢?“於是我想到了舉辦校服發布會,”劉毅倫說,“為什麼中學生不能有一個自己的新校服發布會呢?為什麼不讓我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校服款式呢?”校服發布會的雛形慢慢地在劉毅倫的腦海中呈現出來。然而,由於要儘快定下新校服的款式,並交由卡帕公司製作,校服發布會不得不在短時間內籌備完成。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要籌備一台前所未有的服裝發布會,這高難度的任務讓劉毅倫有些措手不及。

“覺得毫無頭緒的時候怎么辦?”我問眼前這個從容淡定的男生。

“呵呵,”劉毅倫嘴角擠出一絲苦笑,“就是必須辦,硬著頭皮辦,一件一件辦。”他一字一頓地說,然後開始回憶那段讓他頭昏腦脹的忙碌經歷。

“那時候我意識到,憑我一個人肯定做不成這些事情,我開始千方百計地網羅人才。”有時候,“總導演”劉毅倫更像是一個救火隊員,他要提醒同學如期交邀請函設計圖,要盯著會場T台的布置,不停地確認模特找到了多少個,甚至自己扛起主持的重擔……劉毅倫說,如果沒有同學們和大姐(時任校服管理負責人的張天葉老師)的幫忙和分擔,新校服發布會也不可能圓滿完成。

然而,對於劉毅倫而言,順利舉行發布會並非他最大的收穫。讓他更加感到欣慰的是,通過這次大型活動的策劃經歷,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方向。“我覺得我可能比較適合做這種幕後的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太適合去做主持人,我真的會緊張,雖然那次活動還是順利完成了。我覺得可能有的事情我可以做,但那並不是適合我的,不是我喜歡的。這點很重要,咱們學校也是這樣,你可以去很多地方獲得不同的體驗,但你會發現不是所有東西都是適合自己的,最終你會找到一個適合你的方向。十一學校能夠給你一個這樣的環境和機會,讓你去發現你自己。”

校服文化中心,從零開始

發布會召開後不久,新校服的發售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2012年的狂歡節上,校長發布了2013年的“十事實辦”,其中一條就是“建立十一學校校服售賣處(校服文化中心的前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購正裝、便裝、運動裝,也可以租借正裝”。從這時起,劉毅倫不再單槍匹馬獨自打拚,而是有了未來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搭檔—賈昕平的陪伴。

賈昕平在聽到“十事實辦”之後,立即就給校長發了簡訊,表明自己對商業感興趣,想試著做銷售。不久,賈昕平和劉毅倫便見了第一面,雖然性格不盡相同,但卻十分投緣。“劉毅倫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光看他朋友圈裡的自拍便可以感受得到。”賈昕平如此評價他的這位好搭檔,劉毅倫“把自拍當作記錄生活的方式”。

組隊完成後,劉毅倫和賈昕平就校服文化中心的銷售模式和選址做了深入的調查和了解。“校服售賣店這種概念在國內特別少,國外雖然有很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查到外國這樣的實體店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只能借鑑比如優衣庫、H&M還有ZARA這樣走快捷消費路線的實體零售店,因為我覺得校服文化中心也應該是以方便、便捷為首要理念的。”劉毅倫回憶道。

相比經營模式的確定,選址是一項更加麻煩並且艱難的事情。“其實學校的各種地方都是緊缺的,就沒有一個地方說我是可以閒下來的。”綜合考慮了各個方面的條件後,劉毅倫向校長提交了三份方案。“其實選址的時候我們還特壞,我們找了三個地點,一個在松林書苑,一個在便利店,還有一個在圖書館。我們把三個方案都列出來之後,討論了一下利弊,然後我們自己不說哪個比較合適,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圖書館的藏書室比較好。”劉毅倫說著說著自己也笑了起來。

校長看過方案以後,立刻給相關的張之俊副校長、圖書館的胡京昆老師以及教導處的劉笑老師和劉麗雲老師打電話。五分鐘後,一行人一起出現在藏書室的門口,討論校服文化中心的具體位置和改造方案。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由於圖書館的空間也極其緊缺,分配給校服文化中心的場地只有十幾平方米。劉毅倫和賈昕平馬不停蹄地繼續為校服文化中心的室內設計奔波,希望通過合理的安排,讓它既寬敞美觀又經濟實惠。如此這般折騰之後,位於圖書館一層的校服文化中心終於誕生了。

不同尋常的合作

校服文化中心的服務人員中有像劉毅倫和賈昕平一樣的學生志願者,有相關的負責老師,還有一群更為特殊的群體—家長志願者。這其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3年8月23日,為了方便新入學的初一同學們開展第一次拓展活動,劉毅倫和大姐放棄假期,特意為他們開放校服文化中心,讓初一的同學們購買校服。“我們那天上午本來想整理整理衣服,避免下午售賣校服時找不到衣服的情況發生。結果,早早的就有幾個家長來到中心,想要為自己的孩子買制式校服。但當時制式校服還沒有到貨,那幾位阿姨只能失望而歸。後來,一位阿姨突然說,要不我幫幫你們吧,看你們挺累的。說著就跟著我們一起幹活了,本來說中午就走,沒想到從上午九點一直幫忙到下午。”劉毅倫回憶道。

一個想法突然在劉毅倫的腦海中浮現:為什麼不能讓家長也參與到校服文化中心的運營中呢?“我當時就厚著臉皮說,阿姨能幫我找幾個跟您一樣熱心的家長來當志願者嗎?我本來以為阿姨會拒絕,結果她還挺高興,說正好她不太忙,幫我組織組織。”轉眼過了七天時間,本來不抱什麼希望的劉毅倫看到金龍阿姨(這位阿姨的QQ暱稱)帶著十幾個家長來到校服文化中心。“那聲勢真是把我嚇了一跳,最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是通過家長交流QQ群認識的,互相併不熟悉,於是就出現了各種QQ暱稱,金龍、葉子……這些叔叔阿姨能不厭其煩地聽我這個小孩嘮叨,向我請教不懂的問題,我真的挺感動的。”劉毅倫描述道。

與此同時,作為零售服務業的校服文化中心在經營的過程中自然也會面臨一些抱怨和投訴。賈昕平說,在處理這些危機方面,劉毅倫是最擅長的。“有的家長一開始怒氣沖沖地就過來了,然後劉毅倫小眼一眯,一笑,三言兩語就消除了家長的怨氣,過一會兒都跟家長嘮上家常了。”賈昕平打趣著說,“其實像我們這個年齡的學生,很多都不愛跟家長溝通交流,但是劉毅倫跟這些家長就非常聊得來,跟他合作真的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

創造與創新

劉毅倫在離任校服文化中心負責人的崗位前,頂著高三學業的壓力,和繼任者共同完成了校服文化中心的再一次轉型:改變了傳統的售賣方式,轉變為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他終結了親手創辦、苦心經營的校服文化中心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校服售賣網站和校服體驗中心。

“其實O2O這個模式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解決了學校場地有限的問題。學校不可能專門有一塊地方給你做庫房,但同學們又迫切地希望到了這個體驗店就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和號碼合適的衣服。現在,庫房已經交給卡帕那邊去管理了,但是卡帕公司不可能天天給我們發貨。所以,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一個即時的效果,我們就想到了這個O2O的模式。”劉毅倫說。

通過李希貴校長的引薦,劉毅倫和時任中國動向有限公司(卡帕在華母公司)營運長的秦大中先生當面交流了他的想法。在多次商談之後,在卡帕公司的積極協助下,校服文化中心實現了“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全新模式,從設計到試運營,歷時僅僅三個月。

“我周圍的同學有很多都在網購,我看每天西門門口的快遞擺得跟展覽似的。我覺得既然同學們能夠適應這種方式,而且時代的大潮流也是向這個方向發展,那我們就應改革而生,順時代而起吧。”談到這裡,劉毅倫身上已頗有一些成功企業家的風範。

在十一學校的這場教育變革中,劉毅倫置身其內,受益多多。“十一學校為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舞台,”劉毅倫說,“不論是在台前還是幕後,你都是一個隱藏的主角。它不會主動叫你去做什麼,它一直在等你覺醒,不要怕自己不行,怕的是你始終沒有行動。”

(劉毅倫:十一學校2015屆畢業生,首屆新校服發布會總策劃、總導演。十一學校校服文化中心發起人、創辦人。第六屆、第八屆校長獎學金金蘋果獎獲得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