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起程

為愛起程

為愛起程 譯 名:最後一站/最後車站(港)/為愛起程(台)/生命終點 ,這部電影是由導演,是德國 俄羅斯 英國上映的一部對白語言為英語、片長112分鐘的傳記 劇情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譯 名:最後一站/最後車站(港)/為愛

起程(台)/生命終點
◎片 名:The Last Station
◎年 代:2009
◎國 家:德國/俄羅斯/英國
◎類 別:傳記/劇情
◎語 言:英語
◎字 幕:英文
◎IMDB評分:7.3/10 (1,380 votes)
◎片 長:112 Mins
◎導 演:麥可·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
◎主 演: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Christopher Plummer ....Leo Tolstoy
海倫·米倫 Helen Mirren ....Sofya Tolstoy
詹姆斯·麥卡沃伊 James McAvoy ....Valentin Bulgakov
保羅·吉亞瑪提 Paul Giamatti ....Vladimir Chertkov
安-瑪莉·杜芙 Anne-Marie Duff ....Sasha Tolstoy
凱瑞·康頓 Kerry Condon ....Masha
Patrick Kennedy ....Sergeyenko
約翰·塞森斯 John Sessions ....Dushan
Tomas Spencer ....Andrey Tolstoy
David Masterson ....Reporter
Nenad Lucic ....Vanja
Maximilian G·rtner ....Kind

簡 介

影片改編自傑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說,故事講的是晚年托爾斯泰的精神飽受來自妻子索菲亞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爾·切科夫的折磨。對自己藝術理想的追求、對簡單純樸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樂主義人生態度時時刻刻讓托爾斯泰陷於無所適從的境地。
而現實中,他該如何處置自己的大筆財富?如何面對他的13個孩子?這些問題都讓他苦惱不堪。終於,他踏上了離家出走的道路。隨著健康每況愈下,托爾斯泰終於在亞斯塔波沃火車站停步,他相信自己終將在這裡孤獨地離世。然而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刻,小屋門外其 實聚集了數百名記者,爭著報導他健康狀況的變化。

一句話評論

雖然影片取材於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生活,雖然有史實最為依據和資料,但是《最後一站》講述的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虛構出來的愛情——實際上是兩個愛情故事:一是托爾斯泰和妻子索菲亞的故事,二是兩個托爾斯泰的信徒瓦倫汀(Valentin)和瑪莎(Mash a)的故事。
在麥可·霍夫曼的指導下,整個影片呈現出了詩歌一般有韻律的節奏。當然,兩位大腕主演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和海倫·米倫的出色發揮也功不可沒。
生命中如果擁有愛,那么愛中的人則要承受痛苦;如果沒有愛,那么不愛之人將要經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這個真實的故事顯得複雜、矛盾和有趣,並且導演賦予了它真實的情感。

幕後製作

【選對了主角,就是成功了一半】
對於傳記片而言,與其說觀眾是在看名人的生活經歷,不如說是在看演員的表演。如果僅僅是想知道名人的閱歷的話,去買一本傳記文學就可以了,何必看電影呢。對於這個問題,《最後一站》的導演麥可·霍夫曼最有發言權。他說:“對於名人——尤其是那些大師 級的文學家和藝術家而言,我們最想知道不是他是怎么生活的,也不是他曾經創作了那些作品,而是他的這些作品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當時他正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承受著什麼樣的疾苦。換句話說,觀眾希望看到的是這些人的狀態,而不是他們的影像簡歷。所以找對演員來 扮演出於某個非常時期的他們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這么說,一個好的演員一出場,觀眾就對他們有了判斷和認可。所以,選對了演員就等於影片成功了一半。”
在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相繼因為檔期原因而離開劇組之後,導演麥可·霍夫曼找來了另外兩位大牌主演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和海倫·米倫。才獲得奧斯卡獎的海倫·米倫現在正處於事業的高峰期,可是普盧默就沒有她那么走運,從50年代的《音樂 之聲》起就一直倍受愛戴的普盧默一直沒有得到學院派評審的青睞, 面對著托翁這個角色,普盧默說:“壓力的確很大,因為托爾斯泰不僅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和脾氣非常複雜,晚年的境況也讓人心酸。對於怎么演好這個角色,我心裡沒底。”
不過,導演對他可是信心滿滿。而且今年已經80歲的普盧默在銀幕上飾演82歲的托爾斯泰可謂是再合適也不過的,而且他的年齡和資歷讓他完全有能力演好這個角色。霍夫曼說:“在我看來,普盧默比霍普金斯更適合這個角色,尤其是在外型上,普盧默像極了老年 的托爾斯泰。畫完妝之後,全劇組的人都震驚了,他的氣質和托翁簡直是如出一轍。霍普金斯雖然也是非常傑出的演員,但是他的年齡還不夠,要想扮演托翁,沒有那么容易。”
【經典的拍攝手法】
雖然影片是以講述托爾斯泰最後的歲月為藍本的,可是電影的主角並不是托爾斯泰本人——而是幾個和托爾斯泰關係密切年輕人。在托爾斯泰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們也面臨著兩難的抉擇,也要去直面生活的坎坷與折磨。這種傳記電影的拍攝手法是好萊塢幾十年不變的試 金石:用旁人的眼光來看待偉人——《莫扎特傳》和《末代獨裁》都是如此。
小說作者傑伊·帕里尼這么說:“與其直接去反映托翁的生活,還不如去反映被他影響了的年輕人的生活,這樣托爾斯泰的地位和價值才能更加完整地體現出來。如果說這些年輕人是果實和花朵的話,那么托翁就是讓它們能生存下去的大樹。所以我選擇了用旁人的視角 來寫作,從這裡出發,能更好地觀察托爾斯泰的生活。”普盧默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難以做決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總是回去聽一聽我們最信賴的人的意見。在這個電影裡,托翁扮演的就是這個全知全能型的角色,無論是他的助手還是後代,有了問題都會來找他。但 是托翁自己有了問題的時候呢?他的腦子不夠用了,只有跑出去,一個人默默承受。我倒覺得這很諷刺,還有那么點可笑和辛酸。”
為了讓影片的整體風格有那種托翁時代的沙俄風格,霍夫曼帶著劇組來到了德國,這裡曾經是沙俄王朝的一部分,他們在這裡取景拍攝。可是想要拍出一股帶著貴族氣息的鄉村畫卷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或者說對於霍夫曼來說,一點也不簡單。他說:“為了拍攝海倫 ·米倫和普盧默從他們的城堡里拉著手走出來的鏡頭,我傷透了腦筋。我希望這一出場景能讓觀眾覺得索菲婭是一個堅忍但是極有個性和主見的女性,可是我就是拍不出來這種感覺。他們走路的速度、米倫的表情、服飾都讓我覺得有些欠缺。實在沒辦法,我只好去看畫冊— —那些關於托爾斯泰的繪畫作品,那些反映貴族生活的油畫,從中涉取靈感。謝天謝地,最後這個鏡頭終於被拍了出來,而且看到的人都會為之一怔。”

花絮

·按照劇組最原始的構想,列夫·托爾斯泰和妻子索菲亞的扮演者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可是後來卻因為檔期衝突而換成了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和海倫·米倫。
·海倫·米倫憑藉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羅馬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從著名傳記小說作家、詩人傑伊·帕里尼的同名傳記小說改編而來。而托翁的私人秘書瓦·布爾加科夫也曾以大師最後年月為藍本寫過一本名為《列·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的紀實性小說。
·影片在俄羅斯和德國取景。列夫·托爾斯泰時期的俄羅斯是一個龐大帝國,現在德國的很多城市當時都屬於沙俄政權。
·一開始,導演曾希望演員在影片裡說一口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可是後來他主動放棄了這個愚蠢的念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