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戰略思維的經典之作

炮擊金門:戰略思維的經典之作

版次: 印次: 包裝:

圖書簡介

作者: 李顯榮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1-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179
  • 印刷時間: 2008/01/01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010066912
  • 包裝: 平裝
定 價:¥30.00

編輯推薦

炮擊金門這看似隨意揮灑、信於拈來的一筆,實則是精心運籌、匠心獨具的精妙之作,它既是毛澤東純熟地運用戰略思維的一個經典範例,也是毛澤東思考和指導戰略問題方法論的一次完美展示。
毛譯東就是這樣一位卓越的戰略大師,他一生中導演了無數波瀾壯闊、精彩絕論的戰略活的戰略活劇,比如井岡山時期他領導的幾次反〔圍剿〕、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抗日戰爭時期持久戰戰略戰術的制定、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抗美援朝作戰等等,都是毛澤東戰略思維的傑作。不過,在這些戰略思維價值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掘。
炮擊金門發生時,正是毛譯東一生中哲學思想和戰略思維臻於成熟、達到登峰造極之時。此役從縮和囊括了戰略思維運動所應把握的全部要素。

內容簡介

炮擊金門不過是毛澤東一生戰爭實踐的一個小小片斷,然而,這次戰役中毛澤東戰略思維的一運用卻最為純熟、最為精妙,那幾乎是達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地,至今視之,優令人嘆為觀止。那圍繞著方寸之地的看似並不激烈的較量,實是凝聚了毛澤東畢生戰略思維修為的完美一擊。這樣一個小小的戰例,幾乎濃縮並囊括了毛澤東戰略思維的所有重要特點和非凡之處。
台灣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鄉愁,中國統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利益! 本書客觀反映了台灣問題的由來以及圍繞台灣問題的一系列事件真相,真實的史料,再現了當年中國政府捍衛祖國領土完整,驚心動魄的炮擊金門場面,表現了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一貫立場和方針政策。 本書也堪稱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戰略思維的經典之作。

目錄

關於本書寫作的幾點說明(代前言)
 一 炮擊金門簡況
 二 戰略目標、戰略準備與戰略時機
戰略目標――戰略思維的起始點
 關於戰略目標
 台灣問題與美國因素
 “解放台灣”的戰略目標
 形勢在發生變化
 “和平解放台灣”政策的提出
戰略準備――戰略思維的實踐延伸
 關於戰略準備
 創建空軍
 籌劃台灣戰役
 準備攻台作戰
 美國對台態度的急劇轉變
 韓戰的影響
 準備炮擊金門
 空軍入閩
 炮兵集結
 “陸上行舟”
 炮擊金門前的四個準備階段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確保突然性
 力求準確性
戰略時機――戰略思維的電光石火
 關於戰略時機
 東風壓倒西風
 中東事件
 戰略決策及其戰略考慮
 炮擊金門時的中美關係
 曠日持久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重新緊張的台海局勢
 “給美國人一點顏色看”
 一石三鳥
 “好飯不怕晚”
 美國因素
 蘇聯因素
 國內因素
 “大躍進”運動
 “妙手”有可能變成“惡手”
 炮聲突然響走己
三 戰略摸底、戰略調整與戰略牽制
四 從炮擊金門看毛澤東的戰略思維藝術
五 題外話:在歷史與現實之間
後記
補記

書摘

炮擊金門簡況
本書主旨是講戰略思維,採取的方式則是通過炮擊金門這一歷史事件的具體過程來展開。因此,在行文之前,有必要先對炮擊金門作一線條式的簡單介紹。
金門島,又稱大金門島、吾洲嶼,在福建省東南部、廈門港口外,西距廈門島15公里,屬金門縣。島形如啞鈴,東、西兩頭大,中間小,金山港與料羅灣之間只相隔3公里,面積12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三大島。該島為廈門港的東部天然屏障,戰略地位重要。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曾以廈門、金門為基地,訓練水師,後率師東征,一舉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在戰爭史上,炮擊金門稱得上是一次形式獨特、絕無僅有的作戰行動。炮戰始於1958年8月23 日,當天下午5時30分,解放軍炮兵以突然性的火力轟擊金門,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近3萬發,擊斃、擊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六百餘人,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生。第二天,解放軍又進行了炮兵和海軍的聯合打擊,國民黨軍對金門的海上運輸被迫中斷。炮擊金門震驚了整個世界。8月27日,美軍第七艦隊主力和地中海第六艦隊之一部向台灣海峽集結。第一輪炮戰持續到9月3日。當日,毛澤東決定,從4日起停止炮擊三天,以觀各方動態。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宣布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同日,美國總統艾森豪授權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宣布根據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將幫助台灣當局防守金門、馬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於同日宣稱,美國“從來不承認關於12海里領海的要求”,只承認3海里的範圍。9月7日,美國應台灣國民黨當局的請求,派軍艦為國民黨軍駛往金門的運輸船隊護航。9月8日,中共中央軍委下令再度大規模炮擊金門,並轟擊美國軍艦掩護下的2艘國民黨軍登入艦,擊沉“美樂”號,擊傷“美珍”號,美國軍艦未射擊即迅速撤往外海。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從9月21日起,台灣國民黨軍改以空投作為對金門守軍的主要補給方式,解放軍則採取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和空軍相結合的多種封鎖方法,打擊國民黨空軍的運輸飛機。在解放軍的打擊、封鎖下,金門守軍日益陷入困境。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稱,如台灣海峽獲得“相當可靠的停火”,國民黨軍繼續駐紮在金門、馬祖等地“就是不明智的”,表明美國急於“脫身”。10月1日,蔣介石對美國記者發表談話,針對杜勒斯前一天的講話表示反對從金、馬撤軍,並說對杜勒斯的談話“並無接受義務”,美蔣之間的矛盾凸顯。根據這一情況,10月5日,毛澤東指示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偃旗息鼓,觀察兩天”,中共中央軍委隨即作出“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決定。10月6日,毛澤東起草的《告台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宣布“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從此,炮擊金門進入打打停停階段。10月13日,毛澤東起草的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對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的命令公開發表,宣布: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