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古驛道

炮台古驛道

古之重要交通稱之為驛道,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員所走的路,或許可以說是古代的“國道”,在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簡介

炮台,是粵東的古名鎮,經濟、文化較為繁榮,炮台境內的古驛道比較密集。如今的古驛道雖已不再完整,但在一些地區,如桃山至呂浦的一段路,村民們還稱之為“官路”。院前至東嶺的一條小橋村民們稱之為“官橋”。而古驛道又如穿珍珠的金線,它還把古炮台燦爛的人文景觀連在一起。

這裡所說的“炮台古驛道”是以炮台轄區內,在明朝清時期揭陽九大都之二的“桃山都”、“地美都”的一部分。古時候的古驛道的大略情況,由東到西分布著三條大概是南北走向的驛道,為便於稱呼,這裡按“東路”、“中路”、“西路”來敘述,它們從南到北的路徑大約是這樣的(以下的村名都是《揭陽縣誌正續志》光緒版所出現的名字):(東路) 塔崗村——風門徑——碑林村——路邊村——龍頭村——龍頭橋——桃山驛。

(中路) 北寨司——小蓮村——南潮村——鋪前村——呂浦村——桃山市——桃山驛。 (西路) 長埔村(鳳坡津)——埔仔村——塘邊村——東嶺村——院前。

文獻記載

在桃山都的桃山村建立桃山驛,桃山驛是揭陽的驛站,起樞紐的作用。為經過這三條驛道的郵差、官員提供更換馬匹、休息、住宿等便利,這可稱為古代官方的“招待所”。據《潮州府志》(明嘉靖,郭春震纂修)記載:桃山驛,在桃山之麓,洪武四年建。驛站前後堂各三間,占地約160平方米,站側有拴馬柱和飼馬槽,站前大道平坦。可見古時的桃山驛站是揭陽地區的一個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驛站。南宋詩人楊萬里調任廣東地方官出巡時,寫下《揭陽道中》的詩,“地平如掌樹成行,野有郵亭浦有梁”來讚美驛道。據《揭陽縣誌》(清、雍正,陳樹芝纂修)記載:桃山驛銀七十一兩零三分三厘。桃山驛《揭陽縣誌正續志》(光緒年)記載:桃山驛馬五匹、驢三匹。據《揭陽縣誌》(清、雍正)記載:桃山驛丞,明朝有熊文軫、張培、陳文賦、梁穩、朱鳳等人。三條驛道從南到北貫穿炮台全境,對炮台古轄區的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炮台古轄區的繁榮。這三條驛道已不完整,斷斷續續的。一些地區,如桃山至呂浦的一段路,村民們還稱之為“官路”。院前至東嶺的一條小橋村民們稱之為“官橋”。這就是對古驛道的稱呼。古驛道大都已不用,都被現代發達的交通網所代替了。

走在斷斷續續的古驛道上,可觸摸古時的交通脈搏,領略燦爛的人文景觀。東路的風門古徑、風門古廟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悠悠古道中,蒼翠古樹下仿佛還蕩漾著先賢們的話語。據史料介紹,明代潮州先賢薛中離,在嘉靖年間和一位來揭陽任職的同門會稽季明德邊走邊談來到風門古徑,兩人坐在古廟旁的古榕下,或許是討論著陽明哲學、或許是討論著開發中離溪的事宜。這種一心為民謀福祉的好官,人們永遠尊為賢能。徑中還有“孝子墳”景點,人們傳頌著他,實則是傳頌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著後人。

歷史

中路驛道穿越了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繁榮的地帶。駿馬聲嘶,商旅匆匆,仿佛如昔。北寨司是防守榕江的重要位置,是炮台集市的雛形。不遠就是呂浦村,呂浦是蘇六娘的出生地。自小就聰慧、美麗過人的蘇六娘,已綻放為婚姻自由絢麗之花。古驛道向北,在桃山村穿過兩座古牌坊。一座是“躍禹門”,另一座是“百歲坊”。 “躍禹門”建於明正德十二年八月(1517),是謝天經為激勵村民奮發向上而建立的。他激勵讀書人要“鯉魚躍龍門”成為英才,可謂用心良苦。“百歲坊”則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表旌村中老鄉賢謝天官享年101歲,五代同堂;皇帝欽賜頂戴而建坊表彰,這又是兩處傳統教育的好地方。村中的老人介紹,在“百歲坊”的一旁就是“桃山驛”的舊址,惜乎驛站已蕩然無存,舊址上面已被私人建房。

西路驛道的起點是塘埔村(古為長埔村)的塘埔渡(古為鳳坡津)。清朝大臣林則徐於道光三十年(1850)奉旨前往廣西赴任,那時的林則徐已身患重疾,但他還是以國事為重,連夜兼程。林則徐這種忠心為國的精神給我們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驛道向北大約兩公里處,就到了東嶺村。在樹木蔥蘢的山峰下有一座氣勢雄偉的祠堂,這就是東嶺“陸氏家廟”。傳說狀元林大欽為報答恩師,曾派人運來一批杉木等材料幫助建設祠堂,並送來其親筆題寫的“忠貞”牌匾。祠堂供奉南宋陸秀夫丞相神位。陸氏的“忠貞”、林狀元的報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炮台古驛道為古炮台地區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古驛道仿佛有如穿珍珠的金線,它把古炮台燦爛的人文景觀連在一起。

現狀

古驛道現已很不完整,斷斷續續的,已發揮不了交通作用了。但在古驛道的旁邊正在建設著現代的交通網。206國道貫穿炮台全境,在炮台沿榕江段的大型碼頭正陸續投入使用,正在建設的廈深高速鐵路也與東路古驛道暗合,揭陽潮汕民用機場的建成將是炮台交通史的一個質的飛躍,古老的炮台將煥發新的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