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炭

炒炭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焦黑色,內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

基本簡介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藥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應保存藥物的固有氣味;花、葉、草等炒炭後仍可清晰辨別藥物原形,如槐花、菊花、側柏葉、荊芥之類。
(一)炒炭的目的
是使藥物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藥物炒炭後理化性質可產生明顯變化。根據20種單味和複方炭藥及其生品所含的強致癌物質苯並(a)芘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其中6種炒炭後含量有所增高,僅占30%,而降低者14種,占70%。提示炭及生品處理恰當,物質癌危險。
另據20種中藥炒炭前後的研究,多數中藥炒炭後微量元素呈下降趨勢;而鞣質含量多數呈上升趨勢。但止血中藥的物質基礎是多種成分組成,不能單獨取決於某一成分的含量。如有的藥炒炭後鞣質雖有下降,而該離子卻有明顯增加;有的藥物鈣離子雖有所降低,而鞣質含量卻大幅度增加。
(二)注意事項
(1)操作時要適當掌握好火力,質地堅實的藥物宜用武火,質地疏鬆的片、花、花粉、葉、全草類藥物可用中火,視具體藥物靈活掌握。
(2)在炒炭過程中,藥物炒至一定程度時,因溫度很高,易出現火星,特別是質地疏鬆的藥物,須噴淋適量清水熄滅,以免引起燃燒。取出後必須攤開晾涼,經檢查確無預熱後再收貯,避免復燃。
乾薑
[處方用名]乾薑、炮姜、姜炭。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ZingiberofficinaleRose.的乾燥根莖。
[歷史沿革]現行,有砂燙、炒炭、煅炭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乾薑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篩去碎屑。
2.炮姜先將淨河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再加入乾薑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
3.姜炭取乾薑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乾,篩去碎屑。
[成品性狀]乾薑為不規則的厚片或丁塊。表面灰棕色或淡黃棕色。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筋脈小點,顯粉性。有特異香氣,味辛辣。炮姜鼓起,表面棕黃色,內部深黃色,氣香,味辛辣。姜炭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味苦微辣。
[炮製作用]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能守能走,性熱而偏燥,故對中焦寒邪偏勝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由因為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咳喘。如用於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匱》);回陽救逆的四逆湯(《傷寒》);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傷寒》)。
炮姜苦、辛,溫。溫中散寒,溫經止血。其辛燥之性較乾薑弱,溫里之力不如乾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切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如用於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局方》);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聖惠方》)。
姜炭苦、澀,溫。歸脾、肝經。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如治療血崩的如聖散(《丹溪》);或用乾薑燒黑存性,為末,米飲調幅,止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
[炮製研究]
1.對理化性質的影響
(1)水浸出物含量:炮姜水浸出物高於姜炭,它們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2)揮髮油含量:乾薑含量最高,顏色較淺,炮姜明顯下降,姜炭含量低於乾薑的1/2,但後二者顏色較深。
(3)揮髮油和醚提取物中成分的變化:①生薑與乾薑的揮髮油和醚提取物層析圖譜大致相同,炮姜與姜炭亦無明顯的差別;但前二者與後二者相比,有較大變化。乾薑經加熱炮製後,部分斑點消失,同時出現了一些新斑點,相同Rf值之間相對含量也產生了明顯變化。以姜酚(gingerol)和(6-shogaol)為標準對照,進行薄層色譜,結果表明,姜酚含量生薑>乾薑>炮姜>姜炭;6-姜醇含量乾薑>炮姜>生薑>姜炭;②對姜的不同炮製品的醚提取液進行氣相-質譜-計算機檢測,從生薑、乾薑、炮姜、姜炭中各檢出25、22、23、23個組分,並且多數組分相同,但各組分含量都發生了變化,有些成分產生了質的變化。
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抗潰瘍作用:用乾薑、炮姜水煎液按4.5g/kg對大白鼠灌胃,結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
模型外,對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均呈明顯的抑制傾向,乾薑無此作用。
(2)止血作用:①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強,兩者比較,也有明顯的差異;②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白鼠的凝血時間,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優於炮姜,也優於本身的醚提液;生薑和乾薑水煎液均無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炮姜隨環境溫度的降低,凝血作用增強,姜炭則隨劑量的增加,凝血作用增強。
(3)毒性:小白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較乾薑增大,說明乾薑加熱炮製後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變化。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清代開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稱,把炮姜和姜炭混為一個品種,近代有一部分地區也把兩者作為一個炮製品,火候標準實為姜炭的標準。

烏梅
[處方用名]烏梅、烏梅肉、烏梅炭、醋烏梅。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乾燥近成熟果實
[歷史沿革]現行,有去核取烏梅肉、炒炭、醋蒸、單蒸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烏梅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烏梅肉取淨烏梅,噴淋少許清水潤軟,打破,去核取肉,乾燥或蒸軟後剝取淨肉,乾燥,篩去碎屑。
3.烏梅炭取淨烏梅或烏梅肉,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皮肉發泡,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4.醋烏梅取淨烏梅或烏梅肉,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置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2~4小時,取出乾燥。淨烏梅或烏梅肉每100kg,用米醋10kg。
烏梅色黑,炒炭不易掌握顏色變化,以炒至皮肉鼓起,粘質變枯,色焦黑為宜。
[成品性狀]烏梅為不規則的球形或扁圓形。表面烏黑色,皺縮不平。果肉柔軟,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子1粒。味極酸。烏梅肉為去核果肉,呈烏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極酸。烏梅炭皮肉鼓起發泡,質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醋烏梅形如烏梅或烏梅肉,質較柔潤,略有醋氣。
[炮製作用]烏梅生品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蛔。多用於虛熱消渴,肺虛久咳,蛔厥腹痛。如治消渴證煩渴多飲的玉泉丸(《丹溪》);用於肺虛久咳的一服散(《雜病源流犀燭》);治蛔厥腹痛嘔吐的烏梅丸(《傷寒》)。
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強。
醋烏梅功用亦相似,但收斂固澀作用更強,尤其適用於肺氣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
烏梅炭長於澀腸止瀉,止血,常用於久瀉,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如用於下痢,不能食的烏梅丸(《雜病源流犀燭》)。用烏梅燒存性為末,醋打米糊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濟生方》)或小便尿血(《綱目》);或燒灰為末,烏梅湯調下,治婦人血崩(《婦人良方》)。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地榆
[處方用名]地榆、地榆炭。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cinalisL.或長液地榆Sanguisorbaoff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YuetLi的乾燥根。後者習稱"綿地榆"。
[歷史沿革]現行,有炒炭、醋炒、酒炒、鹽水炒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地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淨,除去殘基,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成品性狀]地榆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表面紫紅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環狀的小白點。周邊暗紫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質堅。味微苦澀。地榆炭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炮製作用]地榆生品以涼血解毒力勝。如治療血痢經久不愈的地榆丸(《普濟方》)。治燙傷,用地榆研末,麻油調敷(《中藥學》);治濕疹,皮膚潰爛,可用生地榆濃汁,紗布浸濕外敷或用生地榆粉、煅石膏粉、枯礬、研勻,撒布患處(《中藥學》)。
炒炭後長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各種出血證。如用於清熱止血的髒連丸(《中藥成藥製劑手冊》);用於痔瘡出血,腫癰的涼血地黃湯(《大成》);用於崩漏下血的椿皮飲(《吉林中醫藥》)。
[炮製研究]
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鞣質含量的變化:①加工地榆片時,原藥材泡洗的溫度、泡洗時間、切制厚度等對鞣質影響很大。用藥材4倍量的水(常溫),泡洗15分鐘後潤透,切2~3mm厚薄片為好,可減少鞣質的損失;②地榆炒炭應注意存性。炒炭後鞣質含量變化報導不一,有的實驗報導鞣質含量減少,但與溫度和火候有關,存性越多,鞣質損失越少。另有實驗表明,地榆炒炭後鞣質大幅度增加,約為生品的2倍;③用烘法制地榆炭時,發現鞣質含量與烘製溫度關係極為密切。烘製溫度為150℃,成品表明淺棕色,鞣質含量達到高峰,在150℃之後隨溫度的升高而含量降低。認為地榆宜制炭用,但制炭程度要輕,應介於炒炭與炒焦之間為宜。
(2)其他成分的變化:①地榆制炭後苯並(a)芘明顯提高;②有實驗表明,地榆炒炭後,與凝血關係密切的鈣離子含量大幅度增高,可達生品的2倍以上;亦有實驗報導地榆炒炭後鈣離子含量明顯下降。
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地榆炒炭後止血作用增強,能縮短小鼠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對血小板有良好的促凝作用。烘炭則以150℃烘製品止血效果為佳,但凝血時間以175℃、220℃為好;也有實驗指出,炒炭後隨後鞣質含量降低而止血作用減弱。
3.臨床療效用地榆炭粉治療Ⅱ~Ⅲ度燒傷後,不感染化膿,滲出物減少,恢復快,有極其顯著的療效。地榆炭除局部的收斂止血作用外,還通過全身作用,以消除局部病灶。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地榆炭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蒲黃
[處方用名]蒲黃、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
[來源]本品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angustifoliaL.、東方香蒲Tt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
[歷史沿革]現行,有炒炭、炒黃、酒炙、醋炙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蒲黃取原藥材,揉碎結塊,除去花絲及雜質。
2.蒲黃炭取淨蒲黃,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
蒲黃為花粉類藥物,質輕鬆,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後應攤涼散熱,防止復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如噴淋較多,則須晾乾,以免發霉。
[成品性狀]蒲黃為淡黃色粉末狀。質輕,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上。味淡。蒲黃炭表面棕褐色。
[炮製作用]蒲黃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勝。多用於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後瘀痛,跌扑損傷,血淋澀痛。如治療心腹疼痛、產後惡漏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的失效散(《局方》);用於血淋澀痛的蒲黃散(《準繩》)。
炒炭性澀,能增強止血作用。常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黃丸(《總錄》);用於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書》)。
[炮製研究]蒲黃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黃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