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反應

災難反應

指在親身經歷一些重大災難後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的一些過激反應。

5.12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
災難反應災難反應

 災難性反應(CatastrophicReaction)是一種少見的病態情緒暴發。“災難性反應”是一種不適當的反應,而且還是自身處於失常易變的不協調的軀體和精神休克之中。它們似乎是機體面對著無法應對的局面而產生的一種絕望反應。而且這種反應的後效應可以長時間存在。

災難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
生理方面
腸胃不適、腹瀉、食慾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緊張等。
情緒方面
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鬱、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鬆、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認知方面
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
行為方面
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階段

 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衝擊期
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不知所措
悲傷悲傷

御期
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
解決期
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成長期
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個體危機反應的嚴重程度並不一定與事件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個體對危機的反應有很大差異,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個體的個性特點、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有關、社會支持狀況、以前的危機經歷、個人的健康狀況、干預危機的信息獲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機的可預期性和可控制性、個人適應能力、所處環境等都會影響危機反應。
編輯本段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由非同尋常的威脅或災難性事件所引發的心理危機。這些精神狀態,一般在遭受創傷後數日至半年內出現,例如以回想或噩夢形式反覆重現創傷性經歷和體驗,目睹遺物或舊地重遊時產生精神痛苦;由於恐懼產生的持續迴避行為。大多數病人一年內可以恢復,而少數病人則持續數年不愈而成為持久的精神負擔,有的還可能終身精神殘疾,再也無法正常生活。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由非同尋常的威脅或災難性事件所引發的心理危機。這些精神狀態,一般在遭受創傷後數日至半年內出現,例如以回想或噩夢形式反覆重現創傷性經歷和體驗,目睹遺物或舊地重遊時產生精神痛苦;由於恐懼產生的持續迴避行為。大多數病人一年內可以恢復,而少數病人則持續數年不愈而成為持久的精神負擔,有的還可能終身精神殘疾,再也無法正常生活。

發病機制

本病發生於左半球損傷且與失語有直接因果關係,多數在失語病人試圖做言語交流多次失敗之後發生;神經功能缺損部位;左側半球損傷常伴有的症狀。

診斷方法

災難性反應(CatastrophicReaction)的特點概括為焦慮、淚涕交流、喊叫、沮喪地放棄作業或強烈地拒絕檢查進行下去。今年Teasell已有個例報導,強調本病的情緒暴發為一種不間斷的異常。情緒異常,可包括煩躁、焦慮、沮喪及植物神經紊亂如面色蒼白多汗,突出表現是完成作業能力下降並可能因此放棄或拒絕繼續完成所要求的作業項目。似乎還有抑鬱傾向。表現為對事物判斷的悲觀絕望、憤怒與緘默同時或交替出現。進行CT檢查、MRI及SPECT檢查如果提示左半球梗死是病理基礎能從神經功能缺損部位進一步揭示與腦葉功能的定位關係,有可能鑑別診斷患者的表現為災難性反應(CatastrophicReaction)。
  災難性反應(Catastrophic Reaction)的特點概括為焦慮、淚涕交流、喊叫、沮喪地放棄作業或強烈地拒絕檢查進行下去。今年Teasell已有個例報導,強調本病的情緒暴發為一種不間斷的異常。情緒異常,可包括煩躁、焦慮、沮喪及植物神經紊亂如面色蒼白多汗,突出表現是完成作業能力下降並可能因此放棄或拒絕繼續完成所要求的作業項目。似乎還有抑鬱傾向。表現為對事物判斷的悲觀絕望、憤怒與緘默同時或交替出現。

災難反應災難反應

災難有關心理影響的評估
1 評估目的

確定災難的嚴重程度
確定受災者的精神狀態和能力水平
確定可能的解決方法、應對方式、支持系統和其他資源
確定自我或對他人傷害的危險性
預測災後精神衛生問題及服務需求
本身也是干預過程

2確定災難的嚴重程度

什麼樣的災
誰受災
影響面
影響程度
3評估受災者精神狀態和能力水平
精神狀態
情感狀態
認知狀態
行為狀態
現有情緒力量與應對能力
影響現有功能水平的因素
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4評估工具介紹:一般災難調查提綱
災難經歷問卷
三維分類危機評估量表
精神問題自評問卷
5 一般災難調查問卷內容

人口學資料
背景資料
災難經歷
災難發生後的反應
功能及對災難的應對和適應
6情感嚴重度量表

1情緒狀態穩定,對日常活動情感表達透徹。
2

很輕

情感對環境反應適切、對環境變化只有短暫的負性情感流露、不強烈,情緒完全能由求助者自控。
3輕度情感對環境反應適切、但對環境變化有較長時間的負性情感流露、求助者能意識到需要自我控制。
4中等情感對環境反應有脫節、常表現出負性情感,對環境變化有較強烈的情感波動。情感狀態雖然比較穩定,但需要努力控制情緒。
5顯著負性情感體驗明顯超出環境的影響,情感與環境明顯不協調,心境波動明顯,求助者意識到負性情感但不能控制
6完全失控或極度悲傷

7認知嚴重度量表

1注意力集中,解決問題和做決定能力正常。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實際情況相符
2很輕求助者的思維集中在危機事件上,但思維能受意志控制。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輕微受損。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合。
3輕度注意力偶爾不集中,感到較難控制對危機事件的思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降低。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所預計的現實情況在某些方面有偏差。
4中等注意力時常不能集中,較多地考慮到危機事件而難以自拔;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因強迫性思維、自我懷疑和猶豫而受到影響。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現實情況可能有明顯不同。
5顯著沉湎與對危機事件的思慮,因強迫性思維、自我懷疑和猶豫而明顯地影響了求助者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對危機事件的認知和感知可能與現實情況有實質性的差異
6除危機事件外不能集中注意力。因強迫、自我懷疑和猶豫而喪失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因對危機事件的認知和感知與現實情況有明顯差異而影響日常生活。
8行為嚴重度量表

1對危機事件的應付行為恰當,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
2很輕偶爾有不恰當的應付行為,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但需要努力。
3輕度偶爾出現不恰當的應付行為,有時有日常功能減退,表現為日常功能的降低。
4中等有不恰當的應付行為,且沒有效率,需要花很大精力方能維持日常功能。
5顯著求助者的應付行為明顯超出危機事件的反應、日常功能表現明顯受到影響。
6行為異常,難以預料,並對他人或自己有傷害的危險。

9災難經歷問卷:非描述性的結構式
自評或他評
具體、直觀
內容
經歷威脅與危險的嚴重程度
損失
分離與受傷
其他

10精神問題自評問卷Self-ratingquestionnaire(SRQ)
SRQ-20
1. 您是否經常頭痛? 是/否
2. 您是否食慾差? 是/否
3. 您是否睡眠差? 是/否
4. 您是否易受驚嚇? 是/否
5. 您是否手抖? 是/否
6. 您是否感覺不安、緊張或擔憂? 是/否
7. 您是否消化不良? 是/否
8. 您是否思維不清晰? 是/否
9. 您是否感覺不快? 是/否
10. 您是否比原來哭得多? 是/否
11.您是否發現很難從日常活動中得到樂趣? 是/否
12.您是否發現自己很難做決定? 是/否
13.日常工作是否令您感到痛苦? 是/否
14.您在生活中是否不能起到應起的作用? 是/否
15.您是否喪失了對事物的興趣? 是/否
16.您是否感到自己是個無價值的人? 是/否
17.您頭腦中是否出現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是/否
18.您是否什麼時候都感到累? 是/否
19.您是否感到胃部不適? 是/否
20.您是否容易疲勞? 是/否
SRQ評分
所有20個條目的評分都為“0”或“1”
“1”表示在過去的一個月存在症狀
“0”表示症狀不存在
最高總分為20,界值為7或8
陽性表明被試有情感痛苦,需要精神衛生幫助

預防方法

 病人的災難性反應對於一般改善情緒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反應不敏感,故預後不良。暫時沒有特殊的預防措施,儘量避免左半球損傷.

災難反應相關疾病

“5P”征、“咳嗽水”上癮、“三偏”症Asperger綜合徵HIV感染Moro反應遲鈍Todd癱瘓(遺留暫、阿司匹林過敏、癌性發熱、白痱、敗血症、伴高血壓、伴皮膜黏膜出血、伴有生動鮮明的恐、寶寶缺乏安全感、暴發性痛、暴力衝動行為、被迫體位、閉目難立征閉症

災後的身心反應
在災難發生之後,許多人會經歷親人的傷亡,或是自己身體也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受難者會因災難而產生一些身心反應。作為一個幫助者,了解這些反應除了能適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避免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適而延長復原的時間。
災難後會經歷到的情緒與身體症狀
象洪災、地震、飛機失事等嚴重的災難事件,人們歷經了一般生活中不會遭遇的危機狀況,我們均會產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正常」反應,有些人會變為冷漠、麻木,對環境與他人少有反應;有些人則會產生許多的情緒反應;還有些人會出現不舒服的身體症狀。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症狀包括:
情緒反應
害怕
·很擔心災難會再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制自己無助感
·覺得人們是多么脆弱,不堪一擊·不知道將來該怎么辦,感覺前途茫茫悲傷、罪惡感
·為親人或其它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憤怒
·覺得上天怎么可以對我這么不公平·救災的動作怎么那么慢·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複回憶
·一直想到逝去的親人,心裡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失望
·不斷地期待奇蹟出現,卻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
·期待重建家園,希望更好的生活將會到來

身體症狀
‧疲倦
‧發抖或抽筋
‧失眠
‧呼吸困難
‧作惡夢
‧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
‧心神不寧
‧噁心
‧記憶力減退
‧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
‧注意力不集中
‧子宮痙攣
‧暈眩、頭昏眼花
‧月經失調
‧心跳突然加快
‧反胃、拉肚子

 紓解情緒與緩和身體症狀的方法
面對如此大的衝擊,在災變發生後,儘速的讓我們回復日常的生活狀態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嘗試接受現實的狀況,撫平情緒的傷痛以及緩和身體上的不適。以下就是一些簡便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用來幫助自己。
不要隱藏感覺,試著把情緒說出來,並且讓家人與孩子一同分擔悲痛
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逃避和別人談論的機會,要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
不要勉強自己去遺忘,傷痛會停留一段時間,是正常的現象
別忘記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經歷和感受,試著與他們談談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單位表達
在傷痛及傷害過去之後,要盡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復正常
工作及開車要特別小心,因為在重大的壓力下,意外(如車禍)更容易發生

 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面臨重大的災難,壓力使人們產生一些短期的症狀。但有時因為創傷過於強烈,例如一個人經驗或目擊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及嚴重的傷害,這些可能會使人們產生更為強烈的反應,如極度的害怕、無助或恐懼感。這種持續的狀態(尤其是超過災難事件發生後一個月),被稱為「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歷這些症狀的當事人,極可能需要專業人員進一步的協助。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包括:
1.災難的再次經驗:指創傷事件不斷地被一再經歷,例如:
·災難痛苦的回憶反覆地侵入,包括影像、想法、或知覺到的事物
·事件反覆痛苦地在夢中出現
·行為表現出像是災難又再度發生,或是感覺到回到事情發生的當時
·從當事人的表現、談話等線索中顯示出心中強烈的痛苦,或出現生理上的反應,與此次災難有關
2.逃避反應:指持續逃避和此次災害有關的刺激或情境,例如:
·努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思想、感覺或談話
·努力逃避會勾起創傷回憶的活動、地方或人們
·在回憶災害的重要部分時有困難
·對於重要活動明顯地降低興趣或減少參與
·產生疏離感或與他人疏遠
·情感、情緒減少(如沒有愛的感受)
·對前途悲觀(不期待未來的生活、婚姻、小孩、正常的壽命等)
3.高度的警覺性:指個體對環境的反應持續的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例如:
·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易怒或爆發憤怒
·注意力集中困難
·過度警覺
·過度的驚嚇反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