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蝕斑

要在一個點或一條帶狀鈣化入里,而且還要求在其間留出一定的“開窗”,製作難度可想而知。 要是給以上來個總結的話,對出土古玉的鈣化,一要注意“摻合狀”,二要留意“高發區”,三要觀察“入里”,四要考慮“包漿”。 但要注意我在這裡講到的是自然的蝕斑現象,同人為製作的假蝕斑,有著原則的區別。

對出土古玉真偽的辨別,尤如學習打拳,得有三十六招、七十二式。鈣化、蝕斑和蛀孔,僅能作為判斷古玉真偽的二、三個要點。不過,根據筆者的體會,學好這“三扳斧”,對於剛入“山門”的古玉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挺管用的,而且相對來說它還比較容易掌握。

技巧

如果要使玉器人為鈣化,非經高溫處理不可,根據目前的作偽條件,那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無論是火烤也好,還是氧氣沖割也好,作偽者為了追求效果逼真,必然會想到要留出一部或大部分原來玉的質地,這就是所謂的“開窗”。觀察鈣化與“開窗”之間的有機結合,即是我們判斷人為或自然的重要手段。拙劣的人為鈣化,總是那么一烤一大片,一衝割一圓點。然而自然的鈣化,則是玉器入土受悶,長期受周圍環境的浸潤而成,它千變萬化,貌無定式,由表及里,深淺不一,形狀無規則,分布不均勻……,總之一句話:自然的鈣化必然很自然。看上去鈣化與“開窗”相互摻合,很融洽,鈣化之中有“開窗”,“開窗”之中有鈣化,拿句戰略家常用之語,即為“敵中有我,我中有敵”;交界之處,它象祖國的海岸線這般曲折、美麗,有“半島”,有“島嶼”。試想,高溫燒烤、沖割,能達到如此效果嗎!

鈣化

再講一講鈣化的“高發區”,就是鈣化總是容易在哪個部分產生?有句俗話:“出頭的椽先爛”,很能形象地說明問題。在一般的情況下,器物的頂尖、外緣及底面,都比較“出人頭地”、“首當其衝”,所以很容易先行鈣化。了解鈣化的“高發區”,尤如刑警人員破案多了一個手段,對於判斷古玉的真偽肯定大有幫助。

還有一個鈣化的“入里”問題。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偽品,順光看,鈣化點發白,但一經透照,就會發現什麼也沒有,僅有皮表而已。要在一個點或一條帶狀鈣化入里,而且還要求在其間留出一定的“開窗”,製作難度可想而知。這就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概念:鈣化愈“入里”則愈可靠。

有關鈣化,最後還必須提到,如果是真品,其鈣化點的表面除非有人為的損傷,一般都有與全器連成整體的一層包漿。

要是給以上來個總結的話,對出土古玉的鈣化,一要注意“摻合狀”,二要留意“高發區”,三要觀察“入里”,四要考慮“包漿”。

再說一說蝕斑。在一般的情況下,蝕斑與鈣化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隨著玉質鈣化的不斷“演進”,繼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蝕斑,但反過來同樣告訴我們一個問題:有鈣化不一定有蝕斑,因為它還尚未“演變”到家。當然,我們在以上談到察看鈣化的自然程度,要是基本上確定這塊玉到代的話,如能再觀察到自然的蝕斑現象,這就更增加了我們往兜里掏錢的信心。但要注意我在這裡講到的是自然的蝕斑現象,同人為製作的假蝕斑,有著原則的區別。憑著現代機械鑽、銑、刨等先進器具,又加上化學方法的再處理,作偽者不難把器件表面做到坑坑窪窪,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觀察這些坑坑窪窪有否機械製作之殘留或傷鑿痕跡,若為化學物品之傑作,其表面坑坑窪窪的分布則比較均勻,應不難區別。

那么,自然的蝕斑應該給我們怎樣個印象呢?台灣古玉鑑賞家李更夫先生曾對真蝕斑作“山丘狀”的形象比喻,更為具體的說,特徵明顯的蝕斑應具備這種狀態,它完全不同於大小鑽孔的深淺組合。而有的器件,它的蝕斑僅體現在與鈣化交界處那么一周邊,但只要是自然的,都應視為是比較對路的東西,這與大自然中山巒的形成是從溝壕開始一樣,因為它還沒有被沖刷到那個程度。

還有一種自然的蝕斑比較隱蔽,得憑藉側光仔細找。我們在古玩市場上往往可以看到有些老行家在揀漏中,時有在轉動玉器換角度,口中不吐真言,但準在尋找有否蝕斑,因為這種相當淺顯的蝕斑往往與鈣化點同步存在,只有在光線的某種角度下,才看得到微小的凹陷現象,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氣息、年代的烙印,為造假者所不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