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羚

灰斑羚

國外的分類體系早已把中華斑羚從原先的斑羚中分出,列為不同種。原斑羚的分布範圍只局限於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北部和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西藏最南緣,其餘分布在中國各地以及西伯利亞、蒙古、朝鮮的都是中華斑羚。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灰斑羚灰斑羚

中文名:中華斑羚 

學名:Naemorhedus caudatus  

分類爭議

國外的分類體系早已把中華斑羚從原先的斑羚中分出,列為不同種。原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分布範圍只局限於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北部和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西藏最南緣,其餘分布在中國各地以及西伯利亞蒙古朝鮮的都是中華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瀕危等級

IUCN:易危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未列入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2級

外形特徵

灰斑羚灰斑羚

長為80—130厘米,尾長7—15厘米,肩高約80厘米,體重28—45千克。體毛厚密而鬆軟,通常呈灰褐色,但針毛的毛尖為黑褐色,遠觀時似有若隱若現的麻點,所以也有“麻羊”之稱。沒有鬣毛,但從頭部沿脊背有一條黑褐色背紋,喉部有白色或黃色的淺喉斑。頭部較狹而短,面部較寬,吻鼻部裸露區域較大,向後延伸到鼻孔以後。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沒有眶下腺,耳朵較長。雄獸和雌獸均黑色的角,較短小,長度為15—20厘米,最長的記錄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僅有1—2厘米,自額骨長出後向後上方傾斜,角尖向後下方略微彎曲。角尖尖銳、光滑,其餘部分具有10多個橫棱,數目與年齡相關,橫棱之間有淺而細的縱溝,但不割裂橫棱。雌獸的角稍細。四肢短,蹄子狹窄,有蹄腺。尾巴短,毛長而蓬鬆。鼠鼷部有2對乳頭,但沒有鼠鼷腺。整個下體色調基本上與上體相似,但略淡而稍灰;鼠蹊部污白、棕白色;尾黑色。

生活習性

灰斑羚灰斑羚

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於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於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並在崖石旁、岩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一般數隻或10多隻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性情孤獨,喜歡單獨活動,或者結成2—3隻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曬太陽,夏季則隱身於樹蔭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節常置身於孤峰懸崖之上。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大多在固定的範圍內。視覺、聽覺極為靈敏,善於跳躍和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縱身跳下10餘米高的深澗而安然無恙。叫聲似羊。受驚時常搖動兩耳,以蹄跺地,發出“嘭,嘭”的響聲,嘴裡還發出尖銳的“噓,噓”聲。如果危險臨近,則迅速飛奔而逃。食物主要是青草和灌木的嫩枝、果實,以及苔蘚等。

現狀

迄今對斑羚種群的現狀尚未作過專項調查,全國儲量難以估計。但據目前零星資料,獲悉四川省在過去幾十年間平均年產毛皮8000張(施白南、趙爾宓,1980),其中四川西部橫斷山區及川北為其重點產地,估計過去野生種群至少有2萬~3萬隻。目前西藏自治區約有2485±629隻(尹秉高、劉務林,1993);廣西東北部山區的斑羚,其種群數量均十分稀少(全國強、李思華,1988);本種曾記載於廣東北部山地,但從50年代始的歷次考察中均未獲過標本,說明數量十分稀少(徐龍輝、吳屏英等,1989)。浙江和安徽地區也已難見到。至於東北和華北地區的種群數量情況迄今不詳。

致危因素

斑羚棲於森林中,由於過去的林木被大量砍伐,導致行家棲息地不斷喪失,生存空間日益縮減、分割,這是主要的致危因素。自1962年起,國家主管野生動物的有關部門已把斑羚列為保護動物,但因宣傳教育不夠,當地獵民為獲取其肉、皮和製藥的原料而大量捕殺,這是造成野生種群日漸稀少的另一原因。例如每年僅陝西省就收購灰斑羚的皮毛1200~1300張(Zhen,1984)。

現有的保護措施

自60年代到80年代,本種一直被列為受保護的種類,但執法不力。80年代後期開始執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斑羚

被訂為II級保護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把它劃為附錄I。

據初步統計,現有20餘處的自然保護區棲居著斑羚,它們可值此得到較好的保護:

1. 華南亞種在佛坪保護區(陝西)得到較好的保護,另外在至少十個保護區有其蹤跡,包括,九連山保護區和武夷山保護區(江西);花坪保護區,千家洞保護區、壽城保護區、西嶺山保護區和銀錠山保護區(廣西);梵淨山保護區(貴州);太白山保護區(陝西)等。

2. 灰斑羚出現在墨脫和下嘎保護區(西藏);白水江和頭二三灘保護區(甘肅);白河、蜂桶寨、黃龍寺、九寨溝、喇叭河、馬邊大風頂、塘家河鐵布、王朗、臥龍和小寨子溝保護區(四川);神農架保護區(湖北);哀牢山、白馬雪山、大圍山、大雪山、高黎貢山、黃連山、南滾河、銅壁關和玉龍哈馬雪山保護區(雲南)等。

3. 華中亞種在其分布區的大部分保護區都可見到,例如鏡泊湖和茂山保護區(黑龍江);長白山和左家保護區(吉林)等。

4. 灰斑羚(喜馬拉雅)N. goral.在與尼泊爾交界的邊境的珠峰保護區得到保護。

建議的保護措施

1、以各種形式加強宣傳教育,旨在使當地公民能認識到斑羚是中國重點保護動物之一,因而不再任意獵捕;

2、加強斑羚的種群現狀調查工作,為採取更恰當的保護措施提供科學根據。

3、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特別是要杜絕核心區森林盜伐現象,使斑羚的棲息生境得到較好的保護;

4、1995-2000年間,通過東北、西北及西南諸省區野生動物資源的普查,應對斑羚資源的現狀作出評估,並考慮是否升為國家 I 級保護動物。若仍定為 II 級,則應制訂狩獵量及狩獵期,加強管理,防止濫捕濫獵。

亞種分化

長尾斑羚長尾斑羚

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曾將斑羚分為 7個亞種,後Gloves 和 Grubb (1985) 將 caudatus 從中分出,成為一有效的種。總起來說,在中國有分布的有(Wang,S. et al., 1966; Shackleton, 1997):

華南亞種

N. c. arnouxianus (=N. caudatus griseus) 分布於中國中部地區,包括陝西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貴州大部分地區和廣西(Luo et al. 1985)

西南亞種

N. c. griseus(=N. c. griseus) 分布於西藏高原東部邊界的高原和中國西南地區,包括西藏東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陝西東南部、四川西

西南亞種西南亞種

部、湖北西部和雲南東部。

指名亞種

(華中) N. c. caudatus(= N. caudatus raddeanus) 分布於寧夏、山西、河北北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
斑羚(喜馬拉雅斑羚) N. goral. (= N. g. hodgsoni) 僅分布於西藏南部邊境的狹窄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