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船屋

火船屋

火船屋,是造型獨特、建築風格在中國少見、形狀酷似輪船的古民居。現存比較著名的火船屋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兩座火船屋建於村心的一溪兩岸,一座朝南,順水而下;一座朝北,逆水而上,又被稱為“上下火船屋”。

上火船屋

歷史

上火船屋位於梓里村西片,其由早年旅居澳洲、印尼的華僑鄧文健於1939年建設完成,於是又有“健廬”之稱。當初鄧文健想建兩堂雙橫圍龍屋。因為地皮的局限,就造了這座火船屋。據悉,當時屋主鄧文健多年在印尼謀生,“健廬”是由其出資,委派其長子昆瑤回鄉主持建造的。

建築結構

火船屋在印度尼西亞又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西裝屋”,其設計風格基本按照澳大利亞的建築風格而定。健廬坐南朝北,為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6米,面寬10米,高兩層共9.5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

“船頭”設計精美絕倫、雕樑畫棟,一樓牆面刻畫八仙過海、仙鶴呈祥等尤有意蘊的彩圖,其以出入木門做正大門。二樓廳堂則宛如船長駕駛室,坐在其間,前瞻視野十分開闊。樓面大門及窗戶裝飾別致,二層門樓由三個弧形拱頂組成,上塑5個葫蘆,兩邊檐桷各有一獅,中間牌匾為八仙過海圖像,其樓房樣式中西合璧,華麗獨特。

“船”內右片一排為房間,左面為通道和樓梯。“船身”兩側只開設“艙窗”,使室內通風寬敞舒適。廚房和衛生間在“船尾”,平房結構,依轉彎地形而建,恰似船尾在擺動,有活水行船之意。“火船屋”門前有小“甲板”,門坪上的水井有如“錨洞”,拾級而上直通祖屋。

下火船屋

傑廬傑廬

下火船屋位於村心東片祠堂下新街口,為原國民黨熱河省主席范漢傑的故居,故有“傑廬”之稱。 “傑廬”是范漢傑和其二、三哥寄錢回家,由其母及其妻子童績華主持,參考本村“上火船屋”的樣式而建造的,歷時三年才竣工。1995年被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

“傑廬”坐北朝南,建築面積368平方米,建於1943年,為土木瓦房結構。其屋長31米,房寬11.9米,高兩層共11.8米。該屋設計巧妙,按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火船形狀設計建築而成。

樓房分為南大門和東大門。南門為“船頭”,用磚混結構裝飾為牌坊式門樓,分別由四根磚柱支撐,兩根磚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結構,分上下兩層,中間各開一個弧形大門,兩側各一小拱門。柱子頂端用沙灰塑成葫蘆狀,頗有西方建築風格,朝東大門亦由四柱三個拱門組成兩層騎樓。

早年,東面騎樓門口有500多平方米的鵝卵石砌門坪,由0.5米高護牆圍著,與南大門門坪及西面草坪連成一片,形成約1500多平方米的廣場,狀如巨大的“甲板”,“甲板”東西兩面後來被用於建房。屋內設定亦像船艙,有前、中、後三廳,前、中兩個大廳內設樓梯,中間過道,兩邊房間,後廳通“船尾”廚房。樓台西面有一排幾十米長的木陽台,連通“船頭”和“船尾”,恰似“船舷”。“船尾”有十多米道路連線新街店鋪,形如輪船拖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