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火星上是否擁有生命。如今太空專家研究指出火星地下存在著巨大的冰凍水,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火星有可能成為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個地球。2001年2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又宣布,科學家們發現了在火星上可能存在原始微生物的新的有力證據。了檢測,結果在石內發現了呈長鏈狀排列的磁晶體,這樣的排列形狀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會形成。太空專家研究指出,火星地下冰凍水的水域面積達到57441平方公里、水深281米,比容量4875立方公里的美國密執安湖兩倍還多。

基本信息

火星探索

天文望遠鏡

1609年,伽俐略發明的第一台天文望遠鏡開闢了人類探索地外生命的新紀元。

Canali

火星火星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對從望遠鏡里看到的火星上那些隱隱

約約的直的暗溝大吃一驚,這些暗溝就像海峽連線著大海一樣,把一些寬廣的暗區連線了起來,他稱之為"Canali",義大利語即"水道"的意思。這一重要發現迅速傳播開來,到了英語中便被訛譯成"canal",意即"運河"。於是,火星上存在智慧生物的訊息不脛而走。有人猜測"運河"連線的暗區是火星人種的植物。一些科學家構想:火星世界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由於火星氣候的惡化,致使火星人不得不開鑿運河從大的湖泊中引水灌溉來維持生態。另外一部分天文學家持否定態度:所謂"運河"不過是人的視覺誤差而已,根本就沒有真實存在的運河。這一場持續30多年的爭論直到1913年才被畫上句號:所有的猜測確實是由人的視覺誤差造成的。

"海盜"號

到了1976年,人們不再傳說火星上的綠色小人,但研究人員卻又構想出某種生長緩慢適應嚴寒的 火星人。美國航空航天署甚至使用矽而不是碳藝術化地塑造了 火星人的 生命形式。1976年在"海盜"號踏上火星之後,人們發現原來火星是一個貧瘠死亡的星球。20年後,一顆來自火星的 隕石墜落在南極洲,其中發現的一些極有爭議的結構重新讓人們展開了對火星的討論。

"如果我們能進入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為什麼廣漠的 宇宙就沒有居住者呢?"300年前牛頓曾這樣問過,而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仍然 懸浮在空中。

長鏈狀排列的磁晶體

火星生命火星生命

2001年2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又宣布,科學家們發現了在火星上可能存在原始微生物的新的有力證據。該局在一份聲明中說,一支國際研究隊伍對一塊在南極發現的火星隕石進行

了檢測,結果在石內發現了呈長鏈狀排列的磁晶體,這樣的排列形狀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會形成。

聲明說:"我們發現的這種長鏈是微生物作用的產物。如果沒有有機體的作用,這種磁性長鏈立即就會因磁力崩塌。 "鏈中的每個磁晶體都是一粒非常細小的磁鐵,而磁鐵是鐵的氧化物,就像鐵鏽一樣。

持反對觀點的人很多,美國首席生物學家佩斯謹慎地認為,在火星找到生命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在人類所處的太陽系,除了地球以外,還沒有哪個星球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但他補充,或許高達27500米的火星奧林匹斯山下的土壤,可以幫助地下水進行循環,這是火星生命可能存在的最好地方。

太空專家研究指出,火星地下冰凍水的水域面積達到57441平方公里、水深281米,比容量4875立方公里的美國密執安湖兩倍還多。如果換算成面積為4583平方公里、水深18.6米、湖水容量85.4立方公里的青海湖,則足以填滿超過114個青海湖。

再露曙光

"奧德賽"的火星之旅。

挫折不可能泯滅人類挑戰未知的欲望,相反卻使探索火星的計畫更加縝密而細緻。

火星生命火星生命

在接下來的2001年4月7日,"奧德賽"火星探測飛船的順利發射升空,開始了又一次漫長的火星之旅。"奧德賽"除配備輻射探測裝置外,還載有用於測定火星化學成分和礦物質分布的儀器,並肩負著確定火星上是否有水存在的探測任務。它進行的是一次非著陸探測。2001年10月,"奧德賽"號火星探測器在歷經200天、航行2.86億英里之後正式進入火星軌道。誠如所料,該飛船成功進入火星大氣軌道並傳回大量的觀測數據。

當年3月初,美國太空總署公布"奧德賽"首批觀測數據顯示,火星南半球上有冰水存在的跡象。接著,美國太空科學研究人員又相繼剖析了"奧德賽"火星探測船發回的數據,結果發現火星表面不深的地方,可能埋藏著多得"超出想像"、以冰凍狀態存在的水,足以支持人類將來在火星進行探險活動。天文學家指出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僅有助於人類挑選未來登入火星的位置,而且有助於尋找火星過去甚至現在的生命跡象。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證據

火星生命火星生命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最近又拿出新證據,證明地球的鄰居火星上的確曾有生命存在:他們在1.3萬年前落到地球上的一塊火星隕石中發現了石化的簡單的細菌。NASA有望在下星期一(11月30日)正式宣布這些研究結果。這個訊息也許能給懷有“移民”火星夢想的人們增添一份信心。

據英國《泰晤士報》11月27日報導,科學家們的新證據是從一塊1984年在南極洲發現的火星隕石中找到的。據介紹,這塊被命名為“艾倫·希爾斯84001”的隕石是火星表面的岩石,可能受到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後飛向地球,途中經過了1600萬年的時間,降落到地球上的時間距今已經有1.3萬年。該隕石的化學構成與人類在20世紀70年代採集到的火星大氣樣本分析相符合,因此可以斷定其來自火星。

火星生命火星生命

科學家們在這塊隕石中發現了蠕蟲形態的結構,並推測這極可能是石化了的細菌。這些細菌是在隕石表面以下發現的,這說明它們是在隕石抵達地球時已經存在,而不是在後來的歲月中被地球上的細菌入侵生成的。此前曾有不少人持這種觀點,認為這些細菌形態的物質可能是地球細菌侵蝕生成。

NASA詹森航天中心科學家戴維-麥凱說:“這是火星上有生命的非常強有力的證據。”

火星生命火星生命

早在1996年,麥凱和其他一些科學家就曾指出,這塊隕石中的微化石可能是生命的證據,不過許多人對此觀點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類似生物的結構也許不是生物。

現在,麥凱等科學家利用高清電子顯微鏡等設備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得出新的結論。他們重點關注了隕石表面幾層的磁性晶體結構,這裡面包含有簡單的細菌形態,結果發現,這些結構中25%的部分在化學形式方面與細菌的組成一致。

此外,科學家們還從這塊隕石中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證明這顆紅色星球在過去也許曾經有著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發布在地球化學與隕石學會11月的會刊《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

除了這塊“艾倫-希爾斯84001”火星隕石外,麥凱所在的研究小組還研究了另外兩塊來自火星的隕石:1911年降落在埃及的“納赫利赫”(Nakhla)以及一名日本探險家在南極發現的“山藤593”(Yamato593)。在即將發表的研究結果中,科學家們指出,這兩塊隕石中都存在有微生物生命的證據。

生命新跡象

2014年,由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一個科研團隊得出一個最新發現,讓“火星迷”們振奮了一把。這個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隕石學與行星科學》上的科研結果稱,“從一塊火星隕石樣本中發現了火星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 。

人類或為火星生命

生命源於火星?

悶熱的溫度和圍困的熱並不是生命出現所面臨的唯一障礙,斯利普說道。

另一個問題便是原始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二氧化碳並不會溶解在熔岩里,因此它會在岩漿海洋里往上冒泡,從而產生所謂的逃逸溫室效應,斯利普說道。

如果地球要變得可居住,那么大部分二氧化碳必須消失。

斯利普表示,大約44億年前冥古宙晚期當板塊開始運動時,這一活動才逐漸開始。

隨著板塊的移動,二氧化碳在一個名為俯衝的過程中開始進入地幔,這一過程是指其中一塊板塊移動到另一塊之下並沉入地幔層。

那時液態水海洋也開始濃縮,一旦地球足夠冷卻,且大部分二氧化碳安全的進入地幔層,生命才開始出現,斯利普說道,其中的契機便是生命從火星來到地球。

"我們知道39億年前生命已經出現在地球,但很早之前火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斯利普說道。

"在幾億年的時間內,火星還不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地方,它存在液態水。但如果生命在火星上進化,岩石會時不時被小行星撞飛,在某個時刻,來自火星的岩石可能撞擊了地球。"

如果當時地球的環境恰好非常適合生命發展,那么火星岩石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最初開始。

但這僅僅是一項理論,且能夠被測試。然而,與地球不同,火星上存在古代地質記錄,只不過對其進行檢測非常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