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7課的課文,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全文圍繞為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過地球與火星相比較得出“孿生兄弟”這一概念,從而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著根據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然後闡述了為什麼地球上能留下水並孕育出生命而火星卻不能。

基本信息

簡介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原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40多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逐漸形成了。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雲、塵暴和龍捲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並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現乾涸的河床,該河床寬達上百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2004年3月以後,人類通過對火星岩石的鑽孔分析,進一步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推斷。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最初,這兄弟倆都沒有水,沒有生命,不但荒涼寂寞,還經常遭到彗星和隕石突如其來的襲擊。當時,太陽系內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遊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

隕石的水分比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含有豐富的水。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當火山爆發時,這些礦物便分離出水,隨著熔岩釋放出來。其中大部分以蒸氣狀態飄散在空中,一部分隨後變成雨水落下來,形成了湖泊和海洋。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數以百計的乾涸的河床和峽谷,河床上布滿了洪水沖刷的痕跡。看著這些照片,我們仿佛可以聽到當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火星的環境與地球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還多,為什麼沒有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氣體脫離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陽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發成氣體,這些氣體很快就取得了足夠的熱量,達到能夠脫離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復返。持續不斷的火星氣體集體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態水難以長時間存在。這樣,雖然彗星和隕石能給火星帶來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氣體裹挾著逃向太空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看來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適當的溫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來。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是怎樣生存的,這仍然是一個謎。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由課題入手,初步把握“孿生兄弟”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對策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由課題入手,初步把握“孿生兄弟”的含義

媒體設計

投影、錄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師板書“孿生兄弟”,指名說說含義。逐步補全課題“地球的”、“火星”,簡要說明地球與火星的關係。

2、用課件或掛圖演示兩者的真實圖片,作一個初步的了解。

3、課文為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請同學們帶者問題自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帶著以上問題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詞句同桌相互質疑

(3)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檢查自讀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3、思考交流“課文為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

4、分析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想:從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孿生兄弟”?(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2)讀讀、記記兩者的相象之處。

(3)師述:課文以四個“同樣”所表達的內容表現了的含義,突出了文題和主題。再讀理解。

(4)引入: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5、為什麼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讀下文思考,並弄明白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6、簡單分析交流後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並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7、按段讀課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三、書寫指導(略)

練習設計

1、完成鋼筆習字冊

2、反覆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教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麼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教學重點難點對策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麼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媒體設計

投影、錄音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說說“人們為什麼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這孿生兄弟還有什麼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精讀課文

(一)學習第二段

1、指導學生觀看一組關於火星表面情況的圖象,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證明火星上曾經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證實……”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

哪句話又能證明推斷的可信性呢?讀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亞馬孫河。”激發探究“火星上的水從哪裡來”的興趣。

3、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一種猜測;讀讀第四自然段,說說水來源的第二種猜測。多讀把握領會。也可同桌間合作介紹水來源的兩種推測。

4、課件演示,指名學生作模擬介紹,說明水來源的推測。

5、讀課文進一步把握內容。

(二)學習第三段

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麼沒能留住呢?”

讀句子,並把握設問句的過渡作用。

2、思考以上問題,並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 同樣……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異處 水沒能留住

生命生存?(謎)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麼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2、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對策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麼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2、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媒體設計

投影、錄音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說說通過前面對課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麼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師適時補全板書)

2、齊讀全文所學內容

二、繼續學習第三段

1、問:“為什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麼沒能留住呢?”

2、帶著問題讀課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導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體描述的句子,讀讀,體會作者形象化的寫法寫出了氣體脫離火星表面的過程。

如“大逃亡、裹挾著”賦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認為呢?科學家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引導讀句理解“然而……”

5、可見,在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可以證明之前,任何結論都不能武斷(辨別“果斷”)。科學的探究態度必須是嚴謹、一絲不苟的,來不得一絲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是個怎樣的謎?你想知道嗎?那么,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去探究吧。科學的大門正為你敞開著。

三、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1、弄明白“為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

2、齊讀全文,作內容的整體回顧與把握。

四、練習指導

練習設計

1、抄寫詞語

2、理解加點詞語的意思

3、課外收集:宇宙知識知多少?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 同樣……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異處 水沒能留住

生命生存?(謎)

課文相關

火星 火星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占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鏽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儘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