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粉

灣仔粉

灣仔粉是台灣著名小吃,從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如今上榜名吃“灣仔粉”則是台灣本地膳食門類中的一絕。

灣仔粉 

寶島台灣省是風味小吃種類齊全,而上榜名吃“灣仔粉”則是本地膳食門類中的一絕。 灣仔粉的製作需直徑約為1米的大鐵鍋,鍋中間圈著一隻大砂罐。據介紹,這個是為了隔開內外食物和湯的主要配料。人走到鍋邊,嗅見那撲鼻的濃香,看著絳紅的滷牛肉,粗壯長嫩的蔥白子,鮮紅尖角的老辣椒,橙黃油泛的熱湯汁,給人的感覺是:湯濃醇鮮,原料豐富。一碗由牛肉、鮮水餃、紅薯粉製成的灣仔粉下肚,渾身暖和,具有解疲乏、治哮喘、療風濕的食療作用。

灣仔粉灣仔粉

大凡經營灣仔粉的店主,無論其鋪面裝飾的如何典雅豪華,但都模式化地在門口架著一口直徑約為1—2米的大鐵鍋,鍋中間放著一隻鐵圍圈坐著一隻大砂罐,其目的是隔開內外地的食物和湯的主要配料。若你走到大鍋旁邊,嗅見那撲鼻的濃香,看著絳紅的滷牛肉,粗壯長嫩的蔥白子,鮮紅尖角的老辣椒,橙黃油泛的熱湯汁,你就會腿腳不聽使喚,欲走開則徘徊不前,便毫不猶豫地掏錢吃碗灣仔粉,過把口福癮。

灣仔粉的主要配料有:韌性強、精絲好的紅薯粉條,上等牛肉餡包成的餃子,切工考究的滷牛肉片三種成分。其製作方法是:首先,將細粉條抓入竹罩,過濾,放進鍋中間鐵圍圈或砂罐內,經反覆燙沸3—5次再倒入大碗裡,然後,取6個熟水餃,抓疊薄薄的牛肉片一併入碗,接著再從鍋內舀兩勺滾熱的湯汁(最好是選用牛剔骨、豬剔骨熬成的油湯)澆在上面,直到把配料淹住為止。最後,再撒上味素、胡椒粉、香菜末、蔥花、蒜泥,就可食了。吃的時候,根據各自的口味調理,愛吃辣的再加上一小勺辣椒油,喜食酸的滴幾滴陳年老醋。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美味可口的灣仔粉便製作完畢。

灣仔粉經營最紅火的是冬春兩季。特別是立冬以後,灣仔粉店鋪便會有應接不暇的食客,座無虛席,人們吃著、品著,還不時發出陣陣唏噓聲。男人吃得滿頭大汗,女人吃得淚垂唇邊,一碗灣仔粉下肚,渾身暖和,具有解疲乏、治哮喘、療風濕的食療作用。

灣仔粉從古到今為台灣台北著名小吃,故有“到了台灣不吃‘灣仔粉’“等於未到台灣”之說。所謂灣仔粉,是以牛骨加以幾十種中藥熬制而成在把粉條、蘿蔔和水餃組成,不但用料上講究而其做法更是獨特。其味香辣,是台灣台北的地方菜。

相傳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占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親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一次激戰中鄭成功從三米多的高台上落下將腿骨摔斷,“傷筋動骨一百天”古人更是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除了在傷處加固就是通過休養。為了加快腿傷恢復,軍醫張良熬制一些養生的中藥並令廚師煮牛骨湯給鄭成功食用。過了幾天鄭成功很是反感,不願再食用,部下勸說效果甚微。當時事態緊張戰事繁忙,鄭成功每天都要忍著傷痛指揮部隊與荷軍作戰!部下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軍醫張良靈機一動找來了廚師,經過商議牛骨與中藥一併熬製成湯後加入粉條、蘿蔔、牛肉、水餃,經過多次嘗試後出現在鄭成功的飯桌上,當鄭成功食後往日眼中反感的牛骨湯竟然變成了口中的美味,從此鄭成功每日至少要食用一次,一段時間下來腿傷很快得到恢復。不到半年的時間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苛軍收復了我國神聖的領土,

使台灣重歸祖國懷抱。進入台灣後廚師把此湯秘方傳給一知名酒家,因口味獨樹一幟、余香無窮、纏綿久遠、沁人心脾、新鮮奔放很快便成為風靡全島的名吃,後因台灣人人都愛吃故名為“灣仔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