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柳[西安城東一座古橋]

灞橋柳[西安城東一座古橋]
灞橋柳[西安城東一座古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灞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連線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橋的歷史則要追溯至春秋時期。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這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祥之兆,便將橋改為“長存橋”。

基本信息

灞橋柳

2004年10月1日被大水沖刷出的灞橋遺址則為隋橋,建成於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並在橋兩邊廣植楊柳。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現已將原石板橋改為了鋼筋混凝土橋。

灞橋,這座久負盛名的古橋,曾引起多少文人的詠嘆;那橋邊的垂柳,又讓多少遷客為之斷腸;那橋下日夜東流的灞水,又讓多少離情別緒,變得綿綿無絕期。詩意得經不起任何物化東西的碰撞。哪怕一次小小的撞擊,都會讓心中美麗的倩影灰飛煙滅。 李白嘆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劉禹錫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李賀詠道:“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李商隱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等等,不一而足。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僅《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其後經過歷代墨客騷人妙筆的潤飾,日久天長,灞橋竟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至於“銷魂橋”則得名於江淹的《別賦》,其賦開篇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採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由於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西安府志》),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可惜如今這一勝景,只能靠遊人去想像了。說到“灞橋風雪”,不可不提及明代著名畫家吳士英的《灞橋風雪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館)。此圖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崖,樹木凋零,風雪瀰漫,河流封凍,寒氣迫人。側鋒臥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騎驢人物雖極簡潔,但形態生動。據《韻府群玉》中記載:“孟浩然嘗於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曰:‘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此畫蓋取其意。 郁達夫說過:“江山亦要文人捧”,而灞橋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明證了。儘管橋已不是當年的那座橋,那柳也不是當年的柳,但是由於歷代墨客騷人的吟詠,自古至今,依然一直鮮活在國人的心中。

歌曲灞橋柳

作詞:陳小奇

作曲:頌今

演唱:楊曼莉

灞橋柳 灞橋柳

拂不去煙塵

系不住愁

我人在陽春

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無奈的風霜

它怎樣在我臉上留

它怎樣在我臉上留

(music)

灞橋柳 灞橋柳

遮得住淚眼

牽不住手

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後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啊……

啊……

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後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橋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