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南林場

濱南林場位於愛輝區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6°17′—127°9′,北緯50°40′—50°57′。東起黑龍江畔,西與嫩江縣嘎拉山林場相接,南與樺皮窯林場相鄰,北靠大興安嶺呼瑪縣,屬新生鄉境內。林場總人口242人,在職職工107人,其中幹部7人,工程技術人員2名,退休職工53人。轄區內靠黑龍江邊有2個自然村,地廣人稀。

濱南林場——變成“火海”

2008年5月26日,位於嘎拉山火場戰略要地的濱南林場被熊熊大火四面包圍,火借風勢,林場周邊燒成一片火海。場內700多名職工的生命財產和大批滅火裝備受到嚴重威脅。危急時刻,一場驚心動魄的濱南林場保衛戰打響了。

5月26日10時許,撲火聯指領導乘直升機對嘎拉山火場上空進行觀察。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撲火前線副總指揮雷加富、武警森林指揮部主任韓祥林、參謀長朴東赫黑龍江省林業廳長韓連生等領導在直升機上邊觀察火情邊研究戰術,到達濱南林場後迅速作出戰略判斷:濱南林場是整個火場的關鍵!改變在嘎拉山火場“打西線、保南線”的原作戰計畫,調集周邊重兵展開濱南林場保衛戰,阻西線、保南線、堵北線,堅決不讓火頭進入濱南林場。

武警黑龍江森林總隊大興安嶺支隊特種大隊、牡丹江支隊佳木斯支隊以及武警吉林森林總隊的官兵們,和當地的公安消防官兵與撲火隊員共1200餘人先後投入戰鬥,從而打響了歷時29小時的濱南林場保衛戰。

原計畫察看濱南林場周邊火情後即返回前指大本營的幾位前指領導在激戰展開後,放回了來時乘坐的直升機,留在濱南林場與撲火官兵和民眾同生死,共戰鬥。

“吉林森林總隊200人堵截林場西側火線,70人堵截西南火線;大興安嶺森林支隊和地方專業撲火隊220人堵截北線……”隨著前指一道道指令的發出,濱南林場保衛戰激戰正酣。

5月26日晚8時許,情況再度告急:林場民眾向樺皮窯方向撤離的車隊,由於通道被大火封住,被迫返回;與此同時,林場南面受到大火威脅,3個十幾噸的儲油罐隨時可能發生爆炸。危急時刻,幾位前指領導一線指揮,武警吉林森林總隊170多名官兵,與大火拚死相爭,奮力扑打,最終將大火阻擋在距油庫100米外的距離,油庫保住了。

5月27日下午2時,林場西北火線。大風驟起,很快形成火旋風,火焰高達近10米,火龍狂奔,直撲林場。在火場一線,武警黑龍江森林總隊副總隊長杜鴻業沒有按常規的打法搞一線平推,而是決定採取“打隔結合、打燒結合、風水結合”戰法。戰鬥中,官兵們充分發揮裝甲滅火車、森林消防車高壓水泵等現代滅火裝備的作用,不到3個小時,就將這股大火全部撲滅。

滅火作戰具有高風險,隨時都有被燒傷乃至犧牲的危險。因此,科學指揮滅火、科學扑打滅火,對於保護官兵生命,保持部隊戰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7日12時30分,佳木斯市森林支隊直屬大隊49名官兵投入東南線滅火戰鬥。當時,火場風力突然加大,地表火、樹冠火連成一片,高達15米的火焰,夾著滾滾濃煙籠罩火場上空,一條300多米長的火龍朝正在戰鬥的官兵撲來。是打?是撤?有的新戰士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驚呆了,有的戰士想硬打硬沖與大火拚了。看到僅憑現有人力和裝備無法控制大火,現場組織指揮的大隊長張國田,當機立斷迅即組織官兵順風點火,一面實施緊急避險,一面阻隔大火蔓延。點火手迅速點火,水槍手跟進清理,官兵們迅速退至點燒的火燒跡地,大火呼嘯而過,49名官兵安然無恙。

5月26日晚7時,東南線形成飛火,逼近林場。武警吉林森林總隊170多名官兵兵分兩路,從火頭中間打開缺口,而後分別向西南、西北兩個方向扑打火頭。黑龍江省林業廳廳長韓連生見火勢太猛,找到現場指揮的朴東赫參謀長:“快撤離吧,這裡保不住了。”現場督戰的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也來徵求意見:“能不能守住?不行就趕緊撤!”這時,風向、植被特點都有利於扑打,朴參謀長果斷決定:繼續扑打!晚23時,火頭被截在公路之外,“生命通道”終於被打開。雷加富副局長目睹這一幕,驚嘆地說:“森警官兵真英勇啊,他們立大功了!”

濱南林場保住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保住了。從26日10時到27日15時,英雄的撲火勇士們在這裡整整戰鬥了29個小時。戰鬥中,火場一線指揮員把科學滅火理念貫穿於火場偵察、火情判斷、火線扑打的全過程,做到每一次出擊多種預案,每條火線多種打法,使整個戰役始終在科學組織指揮下進行,實現了林場民眾無一傷亡、參戰官兵無一傷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