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

3. a)身長30公分。 3.

成立時間:1991年5月24日
面 積:36.2公頃
地理位置:澎湖縣望安鄉
管理機關:澎湖縣政府
主要保育對象:保護海鳥及其�地環境
澎湖群島,因面積狹小,且與陸地相隔,雖然陸�性野生動物稀少,但海洋資源卻相當豐富。群島範圍�,無人島及礁岩性小島眾多,提供海鳥優良的�息繁殖環境,位於澎湖縣望安鄉境�的大、小貓嶼,即為一例。陸域面積約10公頃的大、小貓嶼,由於四面皆為懸崖峭壁,人�罕至,仍維持十分完整的自然風貌,因而成為燕鷗的最佳�息場所。除燕鷗外,島上�息的其他海鳥種類及數量亦多,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壯麗景觀。
近年來前往貓嶼觀光的遊客日益增加,加上漁民經常至島上撿拾鳥蛋,以及此地曾為靶場,都造成島上生態環境和鳥類資源的破壞,為維護貓嶼稀有的海鳥資源,澎湖縣政府於1991年5月將大、小貓嶼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加以管理。

地理位置

保護區範圍包含大、小貓嶼陸地部份及其向外延伸100公尺之海域部份,總面積約36.2公頃。保護區位於望安島西南方約16公里處,為玄武岩構成的島嶼,因形狀有如大小兩隻貓趴在海上而得名。大貓嶼高約70公尺,為澎湖群島的最高處,四面為陡立的懸崖,攀登不易,只有東側有一海蝕平台,可供賞鳥者登入。小貓嶼位於大貓嶼東方,退潮時有一寬約10公尺的海溝相連,高約50公尺,四周崖壁陡峭,無法攀爬。
四壁陡立之大貓嶼,除少數草地外,多為裸露之玄武石岩塊。

自然環境

1. 氣�:年平均氣�23.2℃;每年以1月最冷,平均約16.3℃;以7月最熱,平均約28.6℃。
2. 雨量:澎湖群島年雨量約1,000公�左右,但蒸發量達1,800公�。
3. 海拔高度:0-70公尺
4. 地質特性:大、小貓嶼的岩層上層皆由較緻密的玄武岩構成,柱狀節理多呈彎曲狀;下層則由火山角礫岩組成。層間夾有較薄的多孔狀玄武岩。
貓嶼�息的鳥類�多,根據記錄共有53種,以玄燕鷗與白眉燕鷗最多,約占總數的九成。出現於本區的鳥類中,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與岩鷺等5種鳥類在島上有繁殖的記錄,其餘則多為過境候鳥,包含大水�鳥、軍艦鳥及白腹鰹鳥等罕見之鳥類。每年3月至9月為鳥類的繁殖季,繁殖高峰期時,全島的鳥類總數可達上萬隻,鳥類的種類及數量皆高於澎湖的其他島嶼,亦為台灣地區各離島所少見。

動物資源

蒼燕鷗 (Sterna sumatrana)

身長30公分。嘴為黑色,前端帶有�色;�黑褐色,尾長有深叉。頭部從嘴基部到頭後部有一條黑紋,臉、體下與尾部為白色,背、翼為淡灰白色,有白色翼帶,且初級飛羽的第一羽為灰色。

白眉燕鷗 (Sterna anaetheta)

身長40公分,眼、嘴為黑色,頭頂與後頸黑色,過眼�黑色,上有白眉,因而得名。身上覆羽,除背、翼及尾部為暗灰褐色,其餘均為白色。

玄燕鷗 (Anous stolidus)

身長40公分。全身大部分為黑褐色,過眼�黑色,頭頂灰白色,喉部灰色。嘴黑色,�黑色。

�地環境

貓嶼除少數草生地外,皆為裸露的玄武岩塊,其植物相以藜科、藍雪科及禾本科植物為主。貓嶼周圍岩礁散布,海流湍急,船隻不易通過,不易受干擾,且夏季受黑潮支流、冬季受大陸沿岸流影響,成為海洋洄游生物�息產卵場所,因此附近海域的漁業資源豐富,充份供應海鳥的食物需求。

目前面臨危機

遊客或漁民上岸撿拾鳥蛋、騷擾海鳥族群、製造環境污染及其他破壞生態環境和鳥類�息地之行為。

土地使用現況

本區過去曾為炮擊靶場,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後,軍方已不再將此地作為靶場。目前大小貓嶼屬未登錄地,尚待辦理測量與登錄。島上雖無人居住,但常有漁民及遊客登島遊玩或撿拾鳥蛋、海螺等,冬季亦有漁民前往採集紫菜。

目前的管理狀況

海鳥保護區�,禁止各種騷擾海鳥及破壞生態環境之行為,並有巡護船進行巡邏取締工作。

本區保育類鳥種

珍貴稀有

1. 玄燕鷗 (Anous stolidus)
2. 白眉燕鷗 (Sterna anaetheta)
3. 小燕鷗 (Sterna albifrons)
4. 蒼燕鷗 (Sterna sumatrana)
5. 灰面鷲 (Butastur indicus)

其他應予保育類

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