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鑒

潘鑒

潘鑒(1482-1544),字希古,婺源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累升四川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升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督采大木,升右都御史工部尚書,再起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月十一日逝世,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一、明朝官員

生平事跡

潘鑒(1482-1544),字希古,婺源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累升四川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升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督采大木,升右都御史工部尚書,再起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月十一日逝世,贈太子太保,謚襄毅。有《潘襄毅公文集》。

相關事件

新華網南昌8月2日電(張敏、宋榮明)江西婺源縣的文物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整理髮掘出了明代兵部尚書潘鑒墓葬墓志銘和一些相關文物。潘鑒墓位於中雲鎮霞港新屋村的楓樹山上,主墓由大塊的青石砌成,由墓基向上螺鏇上升,在頂部還有一個圓形的石球。
墓前左右成扇形對稱立著高大的石翁仲,石馬 、石羊和石龜馱著的神道碑,其雕刻工藝精美,所用的都是當地沒有的石材——漢白玉。墓前的左右兩側都由20多厘米厚的石板砌成,墓前用平整的石板鋪就,在離墓30多米左右,兩側對稱立著兩根6米多高的巨大石柱。墓東面200多米處還建有高大的石牌坊,威嚴壯觀。但這座尚書墓在“文革”期間受到嚴重破壞,石牌坊被砸斷,石柱被推倒,翁仲被砸,石板和墳頭磚被挖去建了房子。後來,為了保護殘餘的文物,村民自發將潘鑒墓前一些挪得動的石雕搬至村中。在這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找到了一直由村民收藏的潘鑒墓志銘,其長寬1米見方、厚10餘厘米,石材質地堅硬,上下兩塊用桐油石灰呈書本狀密封閉合,外用銅箍紮緊。蓋在上面的石碑,用篆書清晰地刻著“襄毅公墓志銘”6個字(襄毅公為潘鑒諡號),銘文由當時的“資政大夫戶部尚書”題寫,系蠅頭小楷,清晰完整。
除兩塊墓志銘外,文物普查人員還在墓地周邊的荒草中發現一尊倒在地上的漢白玉石馬,兩隻栩栩如生的巨大馱碑石龜也趴在距墓南面10米的叢林裡。在墓東面的灌木叢中,文物普查人員還發現了兩塊倒在地上的石碑和一塊刻著鳳凰圖案的石頭,石碑長1.8米、寬1米,一塊已斷成兩截,碑文已無法辨認;另一塊完整的石碑上覆蓋著落葉,雖歷經幾個世紀,碑上“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碑文依然歷歷在目。

二、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潘鑒,別號淡塵,1909年6月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三民鄉(現新邵縣嚴塘鄉)。其祖父勤儉耕作,薄有田產。其父親系晚清童生,精國術,通詩文,辦私塾於鄉里。潘兄妹十二人,排行第四。潘幼年聰慧,師從於父,讀私塾,習國術。1919年入國民高小,1922年入寶慶國學專修館研修國學,故國學、國術皆為所長。
1925年5月,為報效國家,潘遵從父命,加入湖南暫編第三師六旅學兵隊從軍,開始了軍旅生涯。1928年5月,潘在彭德懷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一團九連任準尉司務長,並被彭德懷保送到長沙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官教育團受訓。
1937年盧溝橋事變,潘時任國民黨第四十六師中校參謀,於9月隨部參加淞滬會戰。戰鬥在蘇州河南岸姚家宅一帶展開。日軍攻勢猛烈,火力強大,該師與之來往交錯,為時一周。潘在戰鬥中因時而動,頑強指揮,阻擊敵軍,因功被晉升為上校參謀處長,但終因官兵傷亡過半,不得已奉命撤往安徽。
1939年,日軍進攻湘、桂,潘時任國民黨寶永師管區補充團上校團長,為支援前方戰鬥,在萬般艱難中四處奔波,積極調配人馬,籌集糧秣,及時為前線戰場輸送了6個團的兵力。
1942年6月,潘晉升為國民黨陸軍第一〇五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於同年秋日,率部抵達第三戰區浙江龍游前線,與日軍相持一年之久。1944年2月,調任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新三十三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在滇緬邊境率部作戰,參加了反攻惠通橋、松山等戰役,戰鬥持續幾近一年。
抗戰勝利後,潘先後擔任國民黨中央軍委少將參議、國防部少將部員、湖南保全司令部少將政工處長等職。其對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很是不解,雖不敢公然反對,但思想上卻發生了變化。潘二次冒險將被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軍區司令員成鐵俠之妻中共黨員劉琪保釋出獄。同時還支持中共地下工作人員潘光明秘密活動,並與之交往以為掩護。
1949年12月,雲南和平解放,潘在昆明向解放軍昆明軍管會投誠,1950年參加雲南軍官解放團受訓。翌年4月因歷史原因被捕,入獄25年,1982年8月平反恢復名譽。1983年8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後擔任新邵縣政協副主席、邵陽市政協常委等職。
潘鑒2003年5月在新邵去世,享年9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