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留學日本,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大總統府顧問,北京燕京大學法律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

基本信息

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留學日本,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大總統府顧問北京燕京大學法律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

簡介

潘昌煦
潘昌煦
大約半個多世紀以前,蘇州皮市街上常見得到一位古稀老人,三綹短須,身穿一襲褪色灰袍,或手提菜籃,或肩負斗米,踽踽行於長街。一般人看他僅覺老而清寒,然明眼人卻能覺出他有一種超凡的氣度。他,就是蘇州晚清翰林、曾經留學日本的近代書法家詩人潘昌煦先生。

上一輩人提到潘昌煦(字由笙)先生,大多會肅然起敬。因為先生的一生,即是“正氣”與“耿直”的化身。從日本留學回國後,他在北京政府大理院任刑庭庭長,當時他就提出“司法獨立”理念,由於當局政府腐敗而未被重視。先生辦案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但為舊法學家所推崇,也受新法學家所欽敬。後因目睹國事日非,人事更非,自己不屑與那些阿諛奉承、弄虛作假之小人為伍,毅然辭職,到燕京大學任法學教授。其時“燕大”可謂蘇州人才薈萃,顧頡剛郭紹虞等都在燕大執教,在學術詩文方面,他們常與潘昌煦先生相互研討;顧廷龍先生那時也在燕大學習,時常向潘先生請教詩文。

艱辛歷程

在“燕大”執教五年之後,潘先生告老回鄉,感覺蘇州故鄉才是自由天地。他的道德文章,曾在蘇州知識分子心目中占有相當地位。但他並不以此為傲,相反卻息影故里,過起了淡泊無為的生活——除了以詩文抒發心聲之外,就是與夫人並肩下廚,共操井臼……仿若生活於陶淵明的詩境裡而自得其樂,他在《倦遊集·探梅》詩中云:

潘昌煦
潘昌煦
羅浮一夕起相思,
行遍山巔與水湄。
老乾最憐虬欲臥,
清香應許鶴先知。
春風破冬花宜早,
殘雪禁寒萼較遲。
奚事縋幽還鑿險,
但逢籬落即題詩。

另一首《問梅》詩中有句:為愛亭亭一樹花/期通款曲依窗紗/幾生修到詩人婦/何處移來隱士家……先生在這兩首詩中,坦露自己愛梅之清逸與風骨,為探梅、問梅,不惜“縋幽還鑿險”“行遍山巔與水湄”“但逢籬落即題詩”,愛得如此刻骨銘心,正是潘先生“梅如其人,人如其梅”的詩人情愫;作為詩人的他,還以隱士自喻,有著以梅為妻的遐想:“幾生修到詩人婦,何處移來隱士家﹖”先生的夫人出身無錫盪口名門華家,賢慧溫文,勤於治家,與先生相濡以沫,樂於清貧,稱其“梅妻”甚是恰當。潘昌煦先生回鄉過著“大隱隱於市”,不求聞達於“時人”的生活,與夫人知心相伴,其樂融融。“朝汲溉釜,夕汲灌蔬圃”抑或是他與夫人一天生活勞動的寫照;“重累桓少君,百年共辛苦”流露其憐愛夫人,怕其不勝勞累,暗暗企盼與她共渡“百年艱辛”路程。

愛國

潘昌煦
潘昌煦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到蘇州,潘先生在《芯廬遺集·淪陷詩存·行汲》詩中,表明堅貞不屈的民族節氣:“湛湛井華水,疏桐蔭庭戶。見此毛髮清,吾何在泥土﹖”寓意井水那么清澈,而自己身處黑暗渾濁之中(淪陷區內),詩人發出何時能見“朗朗乾坤”之慨嘆。蘇州淪陷之初人鬼殊途,有大義凜然者,也有賣身投靠者,魚龍混雜。蘇州名士張仲仁組織“老子軍”時期,平日深居簡出的潘昌煦先生,毅然走出家門樂意追隨;仲仁前輩創辦“難民救濟所”,潘先生同樣不辭辛勞,奔走於城鄉收容難民……此後,當張仲仁化裝離開蘇州奔赴內地,潘先生繼又“大門不出”了,並作《淪陷詩存·戊寅放歌》一詩表明心跡:“從此盡多天下事,請君莫問草間人。”儘管,潘昌煦先生髮表了“足不出戶”的嚴正聲明,但他並不生活在“真空”里,社會上一些任“偽職”卻又恬不知恥的傢伙,有事無事總會找上門來。潘先生一般“概不接見”,更有甚者上門四五次,卻始終見不到潘先生一面,有一次,一位曾經與他有過交往、而今卻在敵偽中另謀高就的人前來拜見,潘先生讓夫人出面謝絕,稱“道不同,還是不見為好吧”。先生“橫眉冷對”濁世,對各種登門求教、求事、求“墨寶”之人嚴格“區分”,凡漢奸、市儈、發國難財者,他不但隻字不寫,甚至常常罵出門去……先生自律有信條:寧守清貧,絕不合污。他曾在《淪陷詩存·執炊》詩中雲,“豈不悅甘肥,懼足傷廉潔”——先生為自己的崇高操守,寧願清貧一生。

抗戰勝利的喜訊傳來後,潘先生喜出望外,精神面貌為之一振。但其後又逢“亂世”腐敗,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先生重又陷入失望苦惱中……那年我從上海放假回家去看先生,他告訴我一樁“幽默”說:“近日吳縣成立參議會,派人來邀我參加,我回答他們‘你們到城隍廟裡請城隍爺,豈不更好’”先生的狷介性格,誠如郭紹虞教授為他作“序”所贊:人必有有所不為之操,而後具堅貞不移之節,而後能發為沈鬱感憤之詩……今讀先生詩“首鼠憐餘子,爛羊成列侯”之句,言隨心碎,聲與淚俱,先生耿介之操,嚴正之氣,亦無不流露於字裡行間,因以知詩品之高。

正氣凜然

潘昌煦
潘昌煦
當年江蘇省偽省長李士群死亡,按照俗例以邀請翰林“點主”為榮,於是,李士群手下一幫爪牙上門,對潘先生威逼利誘,當時的“境況”下,先生只需朱筆一蘸,豐厚的酬金即刻到手,倘若託辭拒絕,難免“殺身大禍”臨頭。但先生“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儼然“大隱”又“無畏”,以“凜然正氣”震懾惡勢力,在蘇州人心目中豎起“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勇者形象。郭紹虞教授曾為潘昌煦先生的詩集《芯廬遺集》作序,讚揚他“安貧樂素,嚴辨是非”的民族正氣。潘先生痛恨鄙視當年那些漢奸“新貴”與奸商等,卻非常熱心與平頭百姓相親相融,尤其對年輕人關懷備至,顧廷龍先生在《芯廬遺集》的題跋中,憶及向潘先生請教學問,“乃承不棄鄙陋,引交忘年。”

晚年

1949年蘇州解放,在成立蘇州市政治協商會之初,大家仰慕潘昌煦先生為人處世光明磊落,每逢“政協”開會都邀請他參加,先生總是欣然出席,為政府建言獻策,暢陳己見;1953年,他還光榮當選為蘇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此後不久,先生實因年事已高,且又多病,臥床不起長達五年之久,1958年1月3日,潘昌煦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6歲。

評語

先生生前寫詩作賦,著有《芯廬遺集》五卷、詞作一卷(1963年由郭紹虞作序,陸尹甫寫傳,顧廷龍題跋);先生早年詩風承繼杜陵,晚年愛陶、白遺風,但其大量詩文今多已散佚,既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更為遺憾的是,如此一位跨越時代的愛國詩人書家,在今蘇州熟悉他的人寥寥無幾,甚至皮市街上的“潘氏故居”居然無人知曉。作為我國知識分子不屈不撓的正直形象,潘先生儼如“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股清流”,“清流”可以滌淨人們心靈中的污濁,願“清流”潺潺地流淌,永恆地流淌……

作書

潘昌煦
潘昌煦

藝術家:潘昌煦

名稱:潘昌煦壬午(1942年)作書法立軸

材質、形制:水墨紙本

尺寸:97×40cm

介紹:節臨崔敬邕碑壬午初冬潘昌煦
鈐印:潘昌煦印(白文)戊戌翰林(朱文)

作品欣賞

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
潘昌煦


資料來源

1、http://www.gg-art.com/artist/artist.php?id=3523
2、http://www.zhuokearts.com/artist/art_display.asp?keyno=45584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