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方崇

1933年11月赴法,初從事小商販,後與人合辦皮革工場、小百貨批發公司。 隨著織帶市場的需求,潘方崇和吳朝英從西德購進兩台織帶機,1975年1月投產,日產量成倍增長。 由於織帶業的發展,潘方崇與吳朝英把自己的親戚朋友遷到巴西聖保羅,從事織帶生產。

潘方崇,瑞安市人,1913年6月9日生。
1933年11月赴法,初從事小商販,後與人合辦皮革工場、小百貨批發公司。二戰期間,公司被迫歇業,又做販賣雜貨生意。二戰結束後,與人合股創辦小五金工廠,因經營失利,於1949年9月移居巴西,在聖保羅市擺攤販賣小商品,積累了少量資金後,開設皮革工場,自製皮革產品,自行銷售,艱苦奮鬥了一年多,終於打開皮夾、皮包等產品的銷路,擴大生產規模。
1952年10月因病住院,把生產業務及原材料交付會計(葡萄牙人)代管,在住院期間,皮料和產品被大量偷竊,使皮革工場嚴重虧損。為了扭轉工場虧損局面,遂與旅居巴西的青田籍華僑吳朝英合夥,共同創辦皮革工場。吳朝英畢業於大夏大學法律系,有較高的文化,兩人在合辦皮革工場的基礎上,著手向織帶業發展。他們買來20多台織帶機,經過兩年試產試銷,取得經驗,擴大生產規模。由於資金困難,潘方崇從香港請來一位朋友入股,吳朝英從青田接來二哥和侄女婿參股;另外還請一位葡萄牙人入股,共六股。投產後,產品銷路甚好,合辦三年獲利頗多,其他五人先後退股,由潘方崇、吳朝英二人合辦。隨著織帶市場的需求,潘方崇和吳朝英從西德購進兩台織帶機,1975年1月投產,日產量成倍增長。同年8月,又從西德引進三台最新式的織帶機,日產量達3萬多米,經濟效益顯著。到1977年底,全廠大小織帶機達800多台,職工由原來的20多人,增加到40多人。由於織帶業的發展,潘方崇與吳朝英把自己的親戚朋友遷到巴西聖保羅,從事織帶生產。
1976年至1986年,潘方崇先後把長子潘正一、長孫潘植時,次孫潘時洪及兩個孫媳婦遷至巴西;吳朝英也把自己在青田的直系親屬遷至聖保羅,使織帶廠的生產與管理力量增強。1981年,長子潘正一獨資創辦織帶廠,從西德進口10台自動織帶機。1986年9月,潘方崇與吳朝英聯合創辦的“柯羅斯·茂達紡織品有限公司”交給長孫潘植時、次孫潘時洪等管理。潘方崇的第二代、第三代所經營的兩家織帶廠,事業興旺,前景美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