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三晉鄉祠

漯河三晉鄉祠

三晉鄉祠位於源匯區西大街,沙澧兩河交匯處,漯河二中校內,原名關帝廟,由晉商修建於清乾隆34年(公元176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漯河位居中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水旱碼頭,古語有江南百貨萃,此處星辰羅之稱,從中可以看出她昔日的繁華。

三晉鄉祠就見證了古漯河的喧鬧與繁盛,漯河憑藉發達的水路交通,成為商賈雲集之地,一時間,全國客商紛至沓來,在沙澧兩岸落地淘金,三晉鄉祠也就應運而生。

據史料記載,當時三晉鄉祠周圍闊34畝,坐北朝南,前有山門,後有戲樓,中有大殿,殿後有春秋閣,煞是壯觀。隨著朝代的更迭和交通方式的改變,漯河水運漸趨沒落,商人撤離以後,三晉鄉祠慢慢淡出了繁華,獨處在偏僻一隅,後改建為學校至今。

1945年9月20日,沉寂許久的三晉鄉祠有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潮頭,迎來了一個令國人振奮的時刻。漯河作為全國第十三受降區,在三晉鄉祠會館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為鄉祠歷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在三晉鄉祠前,日本北支那軍司令鷹孝森中將以戰敗國代表身份,向中國第5戰區總司令劉峙鞠躬謝罪並簽字投降。在立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的三晉鄉祠前,漯河市源匯區文化館館長梁軍說:“從那一年起,漯河便有了受降碑、受降亭、受降路,受降路國小也是在那時改的名!”

繁華之後又是沉寂,三晉鄉祠又一次陷入無人問津的處境,上世紀90年代,三晉鄉祠的其他建築漸次被毀,如今,只存大殿三間。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坐北向南,為單檐歇山式構造,綠色琉璃瓦頂,結構嚴謹,造型精美,2008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