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

漢濱指安康市漢濱區,位於該市中部,漢江從漢濱區中間穿過。漢濱區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從事生產活動。西周初,這裡就有行政區域設定。漢濱區2000年12月1日設立,目前是陝西省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單位。

漢濱區

漢濱區位於安康市中部,跨漢江兩岸。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安置入境遷徙流民,取“安寧康泰”之意,故得此名。面積3652平方千米。轄4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876個行政村,69個居委會。人口97萬(2008年),是陝西省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單位。

地理地貌

漢濱區地處東經108°30′—109°23′,北緯32°22′─37°17′。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居漢江上游安康市腹地,東接旬陽縣,西連紫陽縣、漢陰縣,北靠商洛市鎮安縣、安康市寧陝縣,南與平利縣嵐皋縣接壤。
漢濱區屬陝南秦巴山地丘陵溝壑區,漢江、月河穿過區境中部,以月河為界,北屬秦嶺山地,南沿巴山余脈。南北都有2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地貌特點,垂直高差達1900米,境內地形起伏,群山疊障,溝壑縱橫,最高點為葉坪佛爺嶺,海拔2141米,最低處216米,主要山脈有鳳凰山、牛山、文武山、平頭山等。本區主要地貌分為川道、丘陵、山地三大自然地貌,“三山夾兩川”的地勢輪廓。

氣候水文

漢濱區屬於北亞熱帶大陸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799.3mm,60%集中在7、8、9月,最低值540.3mm(1966年),最大值為1109.2mm(1983年) 相差568.9mm;無霜期263天,年日照時數1811.5小時,年≥10℃積溫為4000℃-4400℃,歷時220天;年太陽總輻射量107.53千卡/cm2, 全區過境河容水總量為213.33億m3,自產水13.061億m3。其中地表水 10.654億m3,地下水3.001億m3, 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420m3。境內河流縱橫,溝溪密布,漢江(長江一級支流),境內流長工110.2公里,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7條,5km2以上的河溝有210條。 匯入區境漢江段的二級支流有蒿坪河、流水河、月河、神灘河、嵐河、吉河、黃洋河;匯入的較大三級支流有恆河、付家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55mm,年均徑流總量為13.06億m3。
【交通】
漢濱區有漢白公路(316國道)及恆(口)葉(坪)、安(康)嵐(皋)、恆紫(陽)、安旬(陽)等支線公路。水運在本區也有一定地位。陽安、襄渝、西康三條鐵路在漢濱區相交,是溝通我國西北、西南、中南的重要交通樞紐。此外,還開闢有通往西安、武漢的民用航空。

行政區劃

2004年,漢濱區轄3個街道、20個鎮、23個鄉:老城街道、新城街道、江北街道、關廟鎮、張灘鎮、瀛湖鎮、建民鎮、五里鎮、河西鎮、大同鎮、恆口鎮、梅子鋪鎮、吉河鎮、流水鎮、大竹園鎮、洪山鎮、石轉鎮、茨溝鎮、大河鎮、沈壩鎮、雙龍鎮、葉坪鎮、中原鎮、花園鄉、早陽鄉、共進鄉、石梯鄉、關家鄉、迎風鄉、縣河鄉、田壩鄉、晏壩鄉、南溪鄉、富強鄉、運溪鄉、雙溪鄉、譚壩鄉、前進鄉、壩河鄉、玉嵐鄉、新壩鄉、香山鄉、牛蹄鄉、東鎮鄉、沙壩鄉、荊河鄉
老城街道 轄12個社區:金川社區、石堤社區、西大街社區、培新街社區、興安路社區、安悅街社區、大北街社區、五星街社區、東關社區、南正街社區、鼓樓社區、興安社區
新城街道 轄15個社區、14個村委會:北門社區、文昌社區、棗園社區、朝陽社區、新浦社區、南門社區、育才社區香溪社區、靜寧社區、雙堤社區、教場社區、安火路社區、果園社區、水電總廠社區、印染廠社區、金川村、西壩村、程莊村、陳家溝村、東西溝村、屈家河村、九里村、大樹嶺村、棗園村、木竹橋村、高井村、白廟村、油房村、心石村。
江北街道 轄8個社區、13個村委會:臨江社區、張溝橋社區、東站社區、西站社區、前張嶺社區、後張嶺社區、張嶺社區、沙石廠社區、長征村、中渡村、晏台村、寇家溝村、張嶺村、劉家溝村、李家嘴村、新義村、水田溝村、朱家灣村、柳林子村、雙泉村、青峰村。
關廟鎮 轄1個社區、39個村委會:周台社區、東站村、皂樹村、張山村、劉灣村、菜埡村、包灣村、汪埡村、王山村、大埡村、廟河村、金星村、西灣村、大李村、小李村、店灣村、徐嶺村、桑樹灣村、廟山村、黃嶺村、曾嶺村、柑樹村、吳台村、捍衛村、紅專村、新增村、文化村、田溝村、陳坑村、勇勝村、汪灣村、唐淌村、金華村、花心村、老龍村、橋河村、自願村、江心村、楊寨村、白馬村。
張灘鎮 轄16個村委會:張灘村、汪嶺村、後堰村、王灣村、雙井村、奠安村、立石村、蘭溝村、鄒坡村、徐莊村、余灣村、田灣村、東溝村、安溝村、響水村、石門村。
瀛湖鎮 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瀛湖居委會、天柱山村湖心村、洞橋村、學坊村、響水村、陳家灣村、付家扁村、青春村、陽坡村。
建民鎮 轄36個村委會:張灣村、蓮花村、頭檔村、友誼村、韋家坡村、羅家營村、汪槽村、聯合村、聯盟村、四檔村宋家營村、長輔村、中心村、忠誠村紅連村、新勝村、黃溝村、花園溝村、新強村、長嶺村、羅家梁村、長春村、上游村、七里溝村、佘家窯村、羅家灣村、馮家壩村、八樹樑村、陳家山村、任家壩村、任家山村、蓼葉溝村、洞溝村、青春村、劉家坡村王院子村
五里鎮 轄1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五里居委會、五里村、五位村、周營村、四樹村、四嶺頭村、龍頭村、民力村、民興村、西橋村、營盤村、江店村、張營村、丁家營村、長河村、龍潭村、梅花石村、余家山村、金雞山村、長興村、朝陽村、永紅村、水泥灣村、愛國村、朱家灣村、郝家壩村、磨溝村、李家灣村、毛灣村、劉家營村、李家溝村、白馬石村、齊心村、歡喜嶺村、雙坪村、柿樹村、王坎村、鯉魚山村、余河洞村。
河西鎮 轄22個村委會:汪台村、二檔村、馮台村、五一村、汪台二村、徐家溝村、長溝村、曹溝村、廟嶺村、新聯村、張溝村、紅一村、東山村、西山村、黃灣村、紅雲村、赤衛村、二里坡村、瓜園村、毛坪村、碾盤村、三合村。
大同鎮 轄46個村委會:東紅村、高樓村、王台村、龍泉村、雙椿村、官木樓村、月北村、魯家村、三村村、雙興村、楊莊村、江溝村、水利村、友愛村、新灣村、老灣村、金馬溝村、新豐村、新一村、同心村、民七村、黃營村、五檔村、南村村、北村村、全勝村、聯合村、江庵村、高河村、三中村石家營村、安龍村、光榮村、賀壩村、楓樹村、清泉村、永青村、保衛村、白龍泉村、園河村、夾河村、廟埡村、余姐村、白路村、六郎村、蠟燭村。
恆口鎮 轄3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西街居委會、第一居委會、一廠居委會、和平村、新興村、民主村、西店村、曾灣村、陳營村、雷河村、澗溝村、付家營村、李家壩村、窯溝村、楊家營村、新華村、五星村、青龍村、雙龍村、豐都村、安子溝村、朱家河坎村、永豐村、新街村、東壩村、高劍村、梁溝村、恆河村、團結村、小檔村、唐嶺村、殿坡村、雲峰村、長明村月南村、雙堰村、集中村、東風村、三合村、長行村、安中村、安全村、高明村、高堰村、唐灣村、安民村、金玉村、月河村、潘家河村、二龍村、碾盤灣村、龍窩村、新生村、安新村、平安村、金坑村、柳林村、蓼葉村聯紅村、白魚河村、蔡埡村、乾田村、康扒村、果林村、鄒家溝村。
梅子鋪鎮 轄23個村委會:姜溝村、梅子溝村、月壩村、安樂村、袁莊村、余嶺村、小南溝村、棋盤村、晏寨村、馬堰村、明月村、民主村、奎星村、公平村、龍星村、興奮村、同心村、戰勝村、行政村、天星村、楊河村、後溝村、尖寨村
吉河鎮 轄21個村委會:吉河壩村、前進村、觀新村、高水村、自力村、簡車村、桐車村、國慶村、油房村、三河村、金銀村、馬場村、長勝村、福灘村、順利村、炭溝村、礦石村、海螺村、晏山村、龍灘村、張坡村。
流水鎮 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流水街道居委會、窯頭村、愚公村、星火村、新莊村、七星村、學坊埡村、快活村、田心村、王河村、三坪村、鳳凰村、雙埡村、新堰村腰店村河心村
大竹園鎮 轄8個村委會:大竹園村、槐樹村、糧茶村、二聯村、官田村、正義村、新鋪村、三埡村。
洪山鎮 轄1個社區居委會、15個村委會:興隆社區、洪山村、天池村、淀溝村、石獅村、陳梁村、青獅村、陰坡埡村、瓦倉村、太吉村、大灣村、元壩村、長安村、周灣村、牛山村、糧桑村。
石轉鎮 轄1個社區、5個村委會:石轉河社區、五龍村、小埡村、乾隆村、雙柏村、團結村。
茨溝鎮 轄22個村委會:老莊村、草峽村、滾子溝村、石草梁村、構家壩村、茨口村、瓦鋪村黃安村、白岩村、柴河村、譚沈村、佛爺岩村、石板房村、張鐵村、景家村、荊竹溝村、貫溝村、高橋村、青岩村、旺春村、紅岩村、八股村。
大河鎮 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大河居委會、雙明村、大興村、蔣家溝村、關壩村、關坪村、小雙溪村、青峰村、石灣村、小河村、廟坪村、槐樹嶺村、林村、大河村、四河村、麻園村、洞溝村、麻柳村、流芳村、青樹村、瓦房村、白果村、雙橋村、鹿坪村、田坪村、黃嶺村、堰灣村。
沈壩鎮 轄20個村委會:沈壩村、陰灣村、小溝村、沙溝村、富田村、花紅村、陽山村、西元村、廟溝村、石梯村、橋頭村、碼頭村、羅仙村、關耀村、北溝村、田心村、元豐村、迎風村、高井村、張四營村
雙龍鎮 轄16個村委會:雙龍村、杜壩村、青一村、青二村、永安村、香河村、何家寨村龍泉灣村橋山村桂山村、中山村、龍山村、天寶村、新華村、謝坪村、關山村。
葉坪鎮 轄11個村委會:葉坪村、白龍橋村、金盆村、安寧村、拱橋村、石板村、雙橋村、金坪村、河口村、中溝村中建村
中原鎮 轄27個村委會:聯合村、衛星村、團結村、勇敢村、上游村、雙灣村、、棕溪村、西鷂村、駱駝村牛背村、磨溝村、紅專村、螞蝗村、麻廟村、高澗村、樓房村、馬坪村、楊橋村、拐棗坪村、屈家溝村、丁家莊村、黃金廟村、小貫村、烏溝村、泉水村、東溝口村、花廟村。
花園鄉 轄19個村委會:八里村、洪家溝村、團結村、洪台村、郭家灣村、黨營村、三元宮村鄭家營村陳家營村龍骨村馮家河村、牛岔灣村、橋溝村、七里村、藥樹埡村、大王廟村、烏灘河村、牛山村、張光石村。
早陽鄉 轄20個村委會:東灣村、龍泉村、早陽村、台竹村、莊溝村、東村村、永勝村、石灣村、中廠村、丁河村、楊灣村、兩河村、大安村、王莊村、大樹村、趙山村、寨埡村吉慶村、紙房村、界嶺村。
共進鄉 轄12個村委會:田莊村、劉坪村、九里村、店子溝村、火石埡村、羅院村、代坡村、盧灣村、丁山村、左灣村、老陰溝村、高山村。
石梯鄉 轄24個村委會:雙村村、九條溝村、楊寇村、大石村、雙聯村、豐富村、花果村、致富村、青石村、聯鄉村、三橋村、葉溝村、煙嶺村、彭埡村、柳河村、尖山村、黃龍廟村、興坪村、迎春村、水田村、馮山村、石坡村、青套村、劉壩村。
關家鄉 轄10個村委會:許河村、魏埡村、鄒廟村、磨河村、塢埡村、洛河村爛泥灣村、小關村、三岔河村、馬灣村。
迎風鄉 轄9個村委會:紅霞村、牛嶺村、姚河村、鞏固村、楓樹村、上灣村、林香村、富強村、燈塔村。
縣河鄉 轄20個村委會:紅升村、縣河村、關溝村、梁台村、田溝村、壩村、馬廟村、凡廟村、牛嶺溝村、大垛村、五寺村、財梁村、白埡村、趙梁村、蘇壩村、雙廟村、廣溝村、三合村、謝壩村、龍泉村。
田壩鄉 轄16個村委會:田壩村、新建村、胡家溝、樹溝村、雙溪村、改進村、聯坪村、雷公坡村、半坡村、汪河村、福家溝村、紙坊村、古廟村、唐莊村、磚埡村、板廟村。
晏壩鄉 轄12個村委會:黑虎村、雙簡村、小溝村、中河村、金龍村、中壩村、太山廟村、新田埡村、桂坪村、唐台村、竹園村、黃坪村。
南溪鄉 轄13個村委會:集中村、高陽村、進化村王岩村、中心村、永豐村、新興村、郭家河村、飛躍村、東坡村、西坡村、前進村、大明村。
富強鄉 轄9個村委會:劉埡村、冉碥村、北廟村、石門村、馮埡村、四坊堰村、青木溝村、何碥村、王山村。
運溪鄉 轄12個村委會:三里村、馮灣村、錢山村、馬安村、廟灣村、新合村、華州村、茨扒村、喻淌村、江山村、檔灣村、付山村。
雙溪鄉 轄8個村委會:大坪村、洛河村、慢坡村、先鋒村、周溝村、興紅村、伍河村、同心村。
譚壩鄉 轄20個村委會:譚壩村、馬河村、新勝村、新山村、朱家河村、陰溝村、前河村、新華村、草廟村、荊竹園村、雙河村、惠坪村、龍洞村、鴨蛋河村、官子溝村、安溝村、黃龍村、趙梁村、松壩村、後溝村。
前進鄉 轄7個村委會:高舉村、石坡村、高躍村、王樓村、包河村、石門村、集中村。
壩河鄉 轄19個村委會:斑竹園村、蘇山村、鴨鴿山村、獐樹村、興隆村、安坪村、伍灣村、柯家梁村、椒元村、普陀村、新更村、康樂村、繁榮村、康平村、寺姑村、雙欣村、代莊村、二郎村。
玉嵐鄉 轄15個村委會:橋興村、五峰村、火星村前豐村、新建村、河東村、聯心村、沙溝村、團結村、桂花村、三星村、躍進村、平梁村、清泉村、興隆村。
新壩鄉 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新壩居委會、群埡村、碾坪村、新壩村、太行村、勞武村、黃泥村、慶豐村、良田村、東安村、馬泥村、茶棧村、高坪村。
香山鄉 轄8個村委會:大道村、大嶺村、大坡村、興塘村、八里村、中溝村、三灣村、香山村。
牛蹄鄉 轄8個村委會:土坪村、松安村、高田村、梯田村、雙樹村、吉安村、雙橋村、林本村。
東鎮鄉 轄8個村委會:東鎮村、營盤埡村、水利溝村、西溝村、鐵尺村、三店村、二郎村、王莽村。
沙壩鄉 轄11個村委會:規劃村、建強村、新民村、復興村、東風村、茅溪村、紅花村、高峰村、平安村、全面村、沙壩村。
荊河鄉 轄5個村委會:荊河村八仙村、紫荊村、白廟村、得勝村。
* 以上根據《安康市2004年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

歷史沿革

漢濱區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裡勞作、生息。西周初,漢濱區地屬庸古稱“上庸”。公元前312年,秦攻取漢水中上游,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在漢濱區設西城縣,漢中郡治即在西城。西漢時,西城縣為漢中郡治,轄今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 分郡之東部即今安康市,為西城郡,曹魏、西晉時設魏興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三區縣。西魏廢帝三年(554)設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麩金得金州名,治所魏興郡西城縣。北周武成二年(560), 撤銷西城縣,轄地併入吉安縣。天和四年(569), 吉安縣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鎮坪四區縣。北周末年廢縣,復置魏興郡,隋代(589─618),復設西城縣。開皇十八年(598) 改稱吉安,仍屬金州。大業三年(607年),撤金州, 設西城郡,吉安縣改稱金川,轄今漢濱、嵐皋、平利、鎮坪四區縣,隸西城郡。十三年(617年)郡縣俱廢。唐代設金州漢陽郡,屬山南東道,乾元六年(758年)又撤郡復設金州,治所西城。宋代,西城縣轄今漢濱、嵐皋二區縣,為金州治所,隸京西路,元代至元年間( 1279─1294)金州改為散州,廢西城縣, 金州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區縣地境。明代(1368─1644)金州屬興元路,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州城,於趙台山下築新城,改名興安州, 1595年,興安州直屬陝西布政司。清初設興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 以原興安州並漢陰地在府城設縣,取“安民康泰”之意,稱安康縣。五十五年(1790年)分出漢陰地,設立漢陰廳,道光二年( 1822年),分出安康縣南三輔,設立磚坪廳。 此後,縣轄區相對穩定,中華民國(1912─1949)前期,安康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廢道,縣直屬於省。二十四年,陝西省在安康地區設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以地命名,轄十縣,治所安縣。1949年11月安康解放後,建立縣人民政府,隸陝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隸屬陝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在縣城關範圍設安康市,直屬安康專署。1954年4月, 撤銷安康市,改為城關區,隸安康縣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嵐皋合併;1961年兩縣分置,恢復原建置。1988年9月14日安康縣以原建置基礎改為市,2000年12月1日因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更名為漢濱區。

經濟發展概況

建國後,漢濱區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止2005年底,全區國內生產總值53.39億元, 其中:三次產業比例預計達到18.7:32.3:49.0,與“九五”相比,一產下降2個百分點,二產和三產分別上升0.7和1.3個百分點。

農業

漢濱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農業主導產業初具雛形,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預計200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4.88億元,年均遞增7.1%,比“九五”提高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5%,蠶桑、中藥材、魔芋、優質米等優勢產業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畜牧業穩步發展。蠶絲綢有限公司、秦東魔芋有限公司、天寶集團等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工業

支柱工業不斷壯大,工業總量進一步擴張。2005年底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3.42億元,年均遞增19%,高於“九五”增長速度2.2個百分點。轄區工業增加值預計達到9.67億元,占GDP比重比“九五”末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20.9%。初步形成了食品、醫藥化工、礦產、建材、水電能源、繭絲等六大支柱產業,占轄區工業總產值的79.1%。工業企業發展質量逐步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日趨增強。

旅遊業

旅遊業蓬勃興起,第三產業迅猛發展。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2.71億元,占全區GDP的49%,成為支撐漢濱區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以超市、專賣、配送、集團化為代表的現代商貿服務業迅猛發展。一批建材、服裝、裝飾等專業街初步形成。計算機、通訊等新型產業蓬勃興起。以秦巴漢水自然風光為主的特色旅遊業快速發展。西康鐵路的開通,對外旅遊宣傳推介力度的加大,加快了該區旅遊業的發展。以瀛湖、香溪洞精品線路為龍頭的生態旅遊和以黃洋河、吉河、漢江為主的休閒旅遊格局初步形成。“十五”累計接待遊客約260萬人次。旅遊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城區賓館、餐飲服務業的擴張和檔次的提升。

文化衛生

全區共有文化館站13個,專業劇團1個, 影劇放映單位18個,電視發射轉播台58個,衛星電視地面站300座,有線電視用戶3萬戶,電視覆蓋率達94%,廣播電視覆蓋人口96%。
全區現有衛生機構66個(不含私人診所),床位2265張,衛生技術人員3336人,區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建全。

教育科技

轄區有大、中專和技工學校16所,在校生 17000人,普通中學76所,在校生70600人,;國小476所,在校生9.75萬人, 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4%。
2005年,全區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獲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共23447人;有國有獨立科技開發機構7個,民營科技企業40個,從事科研人員657人。

動植物資源

栽培植物在我區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其它作物三大類,穀類、豆類、薯類、油料、菸草、蔬菜、瓜類、藥材、牧草等10小類。計13種,170多個品種。
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薯類、豆類為主,作物布局夏秋兼顧,以秋為主。占糧食作物總面積65%以上。在秋作物中又以水稻玉米為主,分別占糧食作物面積20%、40%,水稻、玉米總產分別占秋糧總產33%和45%。
2、經濟作物:以油科(油菜籽、芝麻、花生)蔬菜、瓜類、菸草及藥材為主,在布局上分別占經濟作物總面積的47%、15%、3%、13%、22%。近年來,隨著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經濟作物面積呈上升趨勢。在油料作物中,油菜籽占油料作物的80%以上,其次是芝麻、花生。
3、其它作物:主要是綠肥、棉花、喬麥等,面積較小,產量水平較低。

林業資源

全區現有林地總面積387萬畝, 占土地總面積的70.8%,其中:有林地174666.7公頃,灌林地 57784公頃,疏林地15770公頃,未成林造林地5792 公頃,森林履蓋率47.9%。在有林地中,防護林面積 30952公頃,占18%,用材林面積59224公頃, 占34.3 %,薪炭林53901公頃,占31.3%;全區以蠶桑、 板栗、花椒、小雜果等為主的經濟林3.47萬公頃,占16.2%,特用林186公頃,占0.1%;竹林167公頃,占0.1%。截止1999年底統計,全區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為242.4萬立方米,其中有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為230萬立方米。疏林地蓄積805立方米,散生木蓄積3.9萬立方米,在有林地蓄積中,防護林蓄積19.3萬立方米,平均蓄 積14.6立方米/公頃(幼齡林6.7立方米/公頃,中齡林24.9立方米/公頃,近成過熟林68.5立方米/公頃);用材林蓄積171.1萬立方米,平均蓄積28. 89立方米/公頃(其中幼齡林13.2m3/公頃,中齡林28.9m3/公頃,近成過熟林68.5m3/公頃),薪炭林蓄積39.1萬立方米,平均蓄積3.3m3/公頃;農田林網、四旁植樹4000萬株。

主要森林植被群落分布

安康市漢濱區地處北亞熱帶北緣,北有秦嶺阻擋寒流的侵襲,氣候溫暖溫潤,為亞熱帶植物提供了越冬條件。區境內的南北二山與月河、漢江河谷相對高差為1900m以上,水熱條件隨海拔高度的變化, 導致植物群落垂直變化明顯,形成亞熱帶與溫帶植物混交類型。亞熱帶植物有:茶樹、柑桔、柚、橙、香園、油桐、油茶、烏桕、棕櫚、無花果、桂花、黃梔子、枇杷、夾竹桃、芭蕉、毛竹等。毛白楊、早柳、榆樹等溫帶植物分布亦很普遍,顯示的植被群落多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以及亞高山暗針葉林帶,常綠闊葉樹種達160種。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混交林帶,多分布於漢江、月河谷地,北部海拔400-800米之間,南部多分布於海拔500米以下地區, 主要有殼斗科、樟科、木犀科、山茶科、薔薇科等植物,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區境北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代表植被科類為落葉闊葉林,以栓皮櫟,麻櫟松、樺等為代表; 亞高山暗針葉林帶,本區主要在海拔1800米以上,面積不大,可形成純林,以冷杉為主。

財政金融

2009年,財政總收入84488萬元,一般預算支出實現162875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