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馬口鎮

漢川馬口鎮緊鄰武漢,因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流經境內而得名漢川。馬口就是漢江邊一個風清水秀、人傑地靈的百年老鎮。作為漢川的工業重鎮,馬口歷來有“金馬”的美譽,進入二十一世紀,馬口更是以金馬騰飛之勢打造特色產業,被評為“湖北紡織第一鎮”、“中國制線名鎮”。

鄉鎮概述

漢川馬口鎮漢川馬口
漢川市馬口鎮鎮政府駐馬口,人口80278人,面積58.1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新正街、曾家灣、徐家嶺、石頭路、三五O九、丁集、英山、邱子腦、敖家、松林、八屋窯、周湖、金河、馬口、窯新、新莊、高山、高廟、官山、棗樹、嚴山、五福、關聖、土橋、范嶺、柴林、大咀、船廠、中嶺、舊港、橫山、旭高、丁集、七吳、光明、白馬、廟灣童嶺、八大、雄偉、雄豐、回龍

歷史淵源

漢川馬口鎮漢川馬口鎮
漢川市馬口鎮緊鄰武漢,因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流經境內而得名漢川。馬口就是漢江邊一個風清水秀、人傑地靈的百年老鎮。作為漢川的工業重鎮,馬口歷來有“金馬”的美譽,進入二十一世紀,馬口更是以金馬騰飛之勢打造特色產業,被評為“湖北紡織第一鎮”、“中國制線名鎮”。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春日,伴隨著回到家鄉的喜悅,我走進馬口這個當之無愧的楚天紡織第一鎮,感受馬口既古老又年輕的小鎮魅力。
馬口的確是古老的。這個漢江邊的小鎮,在古雲夢澤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文明。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馬口,據說是因為馬口的地勢宛如一匹躺著的駿馬睡在河邊,而嶺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斷的從馬口流出,當地百姓即景生情,名之“洗馬口”。三國時期,關羽從荊州下漢陽,中途經過洗馬口,大軍在此休息,關羽牽馬到河裡飲水後,將馬系在洗馬頭口的一塊大石上,次日天明才率軍離去。關羽走後,這裡人以關公在馬口頭上系馬為榮,洗馬口從此改成了系馬口。在馬口的老街,當地老輩人告訴我,馬口以前有關聖廟,在距馬口不遠的漢江邊,現在還有關聖大隊和關聖村的地名。
北依漢水,南臨白石湖的馬口,是一個自古繁華的水鄉古鎮。馬口與武漢相距不過45公里,又得漢水之利,發達的交通帶來了馬口商貿的繁榮。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淪陷,馬口一度成為抗敵後方,商業更是興盛,有“小漢口”之稱。當時的馬口和漢口一樣,也有一條繁華熱鬧的漢正街,由於地處漢水邊,當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春陽燦爛,在漢川縣委宣傳部熊國春科長和馬口鎮委辦公室饒國棟主任陪同下,我走進了馬口老街。81歲的梁書箴老人是這裡的老居民,他告訴我,老街的街道原來是由青石鋪成的石板路,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陳的官員告老回鄉後捐資修建的。當年馬口的青石路從正街一直延伸到橫街和背街,有大約兩三里路長。這是漢川縣城的第一條石板街,也是漢川最長的一條石板街。走在石板路上,夏天不覺得炎熱,雨天不擔心濕鞋。上世紀八十年代,馬口老街變成了水泥路面,但石板路仍是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長的記憶。在老街的盡頭,我看到僅存的幾塊石板,儘管非常不起眼,卻是石板老街最真實的歷史見證。
見證了馬口當年風光的,還有那些老房子。在馬口老街,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棟。從外觀看,這些房子實在太舊了,但是走進其中,看到那幽深的天井,木製的牆壁、天花板,門窗上的雕花,我就感到了歷史的厚重。在一間有兩個天井的老房子裡,我看到一塊斷裂的長方形石條,石條上雕著萬字形花紋,儘管中間斷開,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遠。梁書箴老人告訴我,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國時期馬口的榨油作坊,我們看到的是王禮記榨油坊。王禮記榨油坊在馬口一共有六房,是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作為漢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馬口老街最多時有14家私人榨油坊,200多人從事榨油行業,日產食油達35噸。從這裡走出的馬口小磨香油,香飄長江和漢江沿線,是馬口有名的老字號產品之一。
讓馬口人懷念的馬口老字號,還有潘同春豆瓣醬。據梁書箴老人講,潘同春是江蘇人,清朝末年就來馬口做生意了。潘同春在馬口最早是開雜貨鋪的,最後卻以醬菜和糕點而出名。潘同春生意最興盛時,在湖北開了包括漢口在內的9家分店。潘同春在馬口經營一百多年,老字號的名聲在當地深入人心。時世流轉,潘同春的後人早已離開馬口,只有廠房還在老街。這是緊鄰漢江大堤的一個二層磚石樓房,門楣上的“國營潘同春”字跡已經模糊。我們沿著石砌的路面走進去,發現房子裡面別有洞天,非常開闊。問現在的房主,才知道潘家這所房子面積足足有2170平方米。因為大部分都空著,老房子顯得有些荒涼,但是房子的氣勢還在,那些直徑1米多長的大缸,無聲的說著當年潘同春曾經的興盛和輝煌。
在馬口老街行走,時不時會看到一些房前屋後堆滿殘損的罈罈罐罐。這也是馬口的一大特色。漢川有一句俗語:馬口的院牆——爛壇(談)。這句話的本意,就是指馬口民居的院牆是用廢棄的罈罈罐罐砌起來的。馬口的院牆用爛壇堆砌,說起來和馬口的陶瓷業關係密切。《漢川縣誌》記載,馬口的陶瓷業始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3年)。清朝末年,馬口以制陶維持生計的有兩三千人,民國時,馬口窯新集周圍的龍窯最多時達到36家。馬口陶瓷採用當地的陶土生產,土質細膩密實,產品耐酸耐鹼,堅實耐用,很受百姓歡迎。馬口陶瓷所產都是壇、壺、缽、罐、缸、盆、烘爐等民間最常用的日用品,屬於典型的民間陶瓷。馬口陶器以品種多樣、做工精細、價廉物美而遠近聞名,不僅滿足十里八鄉的農家需求,而且依託漢江黃金水道,行銷全國。解放後,馬口“八仙壇”曾被選為高校陶藝系教材,在全國知名度極高。而馬口“老窯工”所津津樂道的,是馬口人燒制的繪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節的“泡菜罈子”,在國際博覽會上拿過金獎。現在,“馬口窯”已成為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們淘寶和收藏的對象,而“馬口的院牆——爛壇(談)”這句俗語,也成為馬口陶瓷業興盛的一種見證。
馬口老街的盡頭,就是漢江乾堤。馬口是漢江河道最彎曲的地段之一,但現在站在河堤,我已經看不到九曲迴腸的漢江了。1983年,馬口附近的八一垸被漢江沖開,河道截彎取直縮短了5公里,漢江從此改道北移。當年馬口老街河堤邊帆船林立,商鋪雲集的繁華熱鬧,也漸漸成為歷史。
得山水之靈氣的系馬口,人才亦輩出。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武昌首義爆發,第一個起兵回響武昌首義的,是漢川革命黨人梁鍾漢梁耀漢梁輝漢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馬口人。 《漢川縣誌》記載,辛亥武昌首義的第二天,梁鍾漢等人在馬口率起義隊伍1000多人,直搗漢川縣城。知縣投降,漢川起義成功,當晚湖北軍政府漢川軍政分府成立,梁鍾漢擔任軍政分府總司令,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個地方軍政府。梁鍾漢的弟弟梁耀漢、梁輝漢後來都為革命犧牲,梁鍾漢建國後受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才去世。
馬口的人傑,當然不只梁氏兄弟。1928年任省委委員、武昌市委書記的魏人鏡,是馬口丁集人。解放後擔任中國評劇院院長的戲劇家胡沙,是馬口金河人。創作的《讀書郎》傳唱至今的音樂家宋楊,也是馬口人。馬口還有省立馬口中學,私立的耀漢中學,為漢川乃至湖北培養了不少人才。
馬口人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享受,那就是聽“善書”。善書又稱漢川善書,解放前最為風行,馬口是當年漢川善書的傳播中心。善書的故事主題都是懲惡揚善,說善書的人叫先生,他用富有感染力的聲調講著生動曲折的故事,讓台下的人聽得如痴如醉。在馬口鄉村,每當一個村莊“講善書”,四周的農民都會早早吃了夜飯來趕場。漢川善書的播火人,就是1886年生於馬口的說書人王海元。王海元一生宣揚善書,促進了善書在漢江周圍的傳播。解放前,漢川善書和黃孝大鼓、天沔漁鼓一起進入武漢,被稱為“三花進漢”,唱到了武漢的街巷,也唱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清風水美脈不走,青龍白虎戲馬口。低潭肥魚高湖藕,荷月團圓白梁酒。”這是馬口一位秀才寫下的詩句,這首小詩概括了馬口古鎮的文化,也說出了馬口的特色美食。當年來馬口的全國各地商人,首先要品嘗這裡的白高梁酒,吃低湖的肥魚和高湖的藕。馬口水多魚也多,魚能做上百種魚菜。用高湖藕煨湯是馬口人至今的習慣,荷月糕點則是馬口人的送禮佳品。
馬口古老,馬口同樣年輕。在馬口新城區,一個規劃面積90多公頃的紡織工業園正在蓬勃興起。喝著漢江水長大的馬口人,憑藉和漢水一樣靈活多變的頭腦,為馬口爭得了“楚天紡織第一鎮”和“中國制線名鎮”的赫赫聲名。這是馬口人的驕傲,也是馬口歷史發展的必然。由於飽受漢江水患之苦,馬口人歷來就有經商傳統,紡織業在馬口更是歷史悠久。明清時期,這裡商貿活躍,民間的紡紗制線作坊也漸成氣候,馬口乃至襄南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耕女織,機杼經緯之聲不絕於耳。得漢水地利之便,各地商賈紛紛來馬口收購或者兌換紡織布匹。《漢川縣誌》記載,清末民初,馬口農戶紡織的“土紗”和“土布”,不僅行銷漢口,也轉銷到了四川、河南、陝西、雲南、貴州等省份。也許是看中了馬口紡織業深厚的民間基礎,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馬口白虎嶺創辦了以紡紗織布為主的軍工企業,也就是現在的3509工廠。以3507工廠為基礎,馬口的制線業開始了質的飛躍。

經濟發展

漢川馬口鎮漢川馬口鎮
馬口人對市場似乎有天然的敏感和敏銳的嗅覺。上世紀八十年代,馬口人看準國內服裝業對紗線的需求,鎮上的制線企業和幾百個家庭作坊全力以赴,制線的制線,染紗的染紗,產品迅速占領浙江義烏,福建石獅,武漢漢正街等大市場。鼎盛時期,馬口純滌綸紗線一度占據了全國市場分額的七分之一。進入 90年代,國家紡織業普遍陷入低谷,精明的馬口人又“嗅”到全國程控電話改造中的商機,進軍電纜行業。90年代中期,馬口的電纜企業發展到30多家,一批 “百萬富翁”也應運而生。90年代末,電纜被光纜取代,很多電纜企業倒閉,馬口人再一次調整思路,重新投資紡織業。新天線纜公司董事長劉志坤和新宇紡織集團的陳燈哇,就是馬口企業家的代表。他們在馬口最早從事紡織業,也最先轉做電纜。現在陳燈哇專做制線,他的侄子陳少波專做光纜,劉志坤則制線、光纜同時進行,“軟硬”兼營。馬口鎮委書記李鐵新告訴我,現在馬口擁有紡織企業198家,規模以上的精紡企業50多家,年產量突破100萬錠。馬口的紡錠總規模占全省紡錠數的九分之一,滌綸紗線產品年產量占全國滌綸紗線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相當於全國一年的滌綸紗出口量,一個新興的紡織工業園在馬口已經形成。現在的馬口,就是要發揮產業特色,著力打造以制線業為主,以電纜和陶瓷業為輔的“一主兩翼”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商貿活鎮。李鐵新書記還向我透露,鎮裡已經讓出現在的鎮政府所在地,準備興建一座8000平方米的馬口商貿廣場,啟動白石湖旅遊開發,引導、規範馬口夜市,打造具有馬口特色的飲食品牌,圍繞紡織產業的深度開發與延伸,配套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的紡織品專業市場,擴大馬口作為“中國制線名鎮”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